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1980年在全國14省市調查糖尿病患病率為0.8%,2002年上升到4.5%,2007-2008年為9.7%,最近2013年調查發現,中國成年人糖尿病總體患病率為 11.6%;同時糖尿病的後備軍-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 50.1%:如果再不採取強有力的干預措施,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與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大流行,這些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及慢性腎病等,將給國家、社會、個人帶來相當沉重的負擔。為甚麼糖尿病患病率會在這麼短短的十幾年裡迅速增加,這其中既有飲食結構改變造成總熱量攝入增加、又包括城市、城鎮化帶來的體力活動減少,同時老齡化、肥胖等因素都參與其中,但是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心理因素對糖尿病發生,甚至併發症發生發展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大家是否還記得《中國達人秀》裡有一個四老天鵝組合,他們都是晚期腫瘤患者,但是樂觀的心態讓他們能笑對人生,他們雖然身體有疾病,但是他們是健康的;與此相反,我們經常能看到那些所謂公眾人物,他們外表光鮮,但是吸毒、酒駕、裸照、出軌的新聞卻不絕於耳,他們並不缺乏物質上的享受,只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
二、心理因素與血糖控制。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昨夜失眠,今天去檢測血糖就要比平時高一些;這段時間工作緊張,或者生活中有甚麼不順心的事,血糖就控制得不好。這在醫學上來說是有道理的,人體內存在一個精密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人的情緒主要受大腦邊緣系統的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同時又調節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的功能,從而就會影響到血糖控制。
當人處在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體內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分泌增加,這些激素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加重胰島素抵抗,因而血糖就不穩定。
三、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一)焦慮心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在剛開始時得知糖尿病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反覆時,容易出現焦慮心理,甚至出現悲觀絕望的心理狀態,常表現為失眠、煩躁、情緒低落等消極情緒。
(二)放棄心理:有些糖尿病患者由於缺乏對糖尿病知識瞭解,對飲食、運動治療都不堅持,有的病人治療剛有好轉就不再堅持服藥或控制飲食。這類病人缺乏積極配合治療的心理,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也會產生牴觸情緒。
(三)抑鬱心理: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由於心、腦、腎、眼等相關慢性併發症發生,會使產生明顯負性情緒,長此以往會導致抑鬱、悲觀。而長期抑鬱心理會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應激激素分泌增加,對血糖控制產生不利影響。
四、糖尿病患者如何讓調整心理?
一是正視現實:既然發生糖尿病,應該正視現實,與醫生積極配合,制定好自己的飲食、運動、藥物治療方案,多看相關科普書籍同時積極參加糖尿病健康知識宣教,只有對自己疾病更多瞭解,才不會畏懼或害怕。
二是合理宣洩:消極情緒會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我們能像水庫洩洪那樣,採取合理宣洩的方式將其釋放出去,則有益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在正視現實同時,有意識地找知心朋友訴訴苦、參加群體性活動、跳跳廣場舞都是很好的宣洩情緒方式。
三是學會放棄:古人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糖尿病治療基石是飲食控制加體育鍛煉,這就意味著必須和原來的生活方式說再見,放棄山珍海味,放棄菸酒等嗜好,增加運動量,有舍才有得。
四是樹立信心:糖尿病是慢性病,現在雖然不能根治,但是可防可控,糖尿病患者應該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做好長期與疾病鬥爭的準備,無論出現何種情況,都要與醫生積極配合。
我們常說糖尿病患者長期控制血糖,需要五駕馬車(飲食、運動、藥物、監測、教育)齊頭並進,共同發揮作用,但千萬不要忘了心理治療,她貫穿糖尿病預防、治療、控制等各個方面,是我們血糖控制的“第六架馬車”、健康生活,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