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0 01:06

  一個健康的人,很少去想死神將何時何地到來,因為那一刻尚屬遙遠。而對於臨終病人,死亡幾乎伸手可及。當軀體越來越不受自己支配,藥物和儀器已無能為力,生命的末日不可避免地來了。這是一段艱難的路,每個人只有一次,伴隨軀體的痛苦和心理的煎熬:憤怒、恐懼、絕望、抑鬱,無可奈何……如何讓晚期病人面對死亡?這一直是臨終心理關懷的一大難題。

  走近死亡者的心理一般難以平靜。臨終者需要特別的心理護理。臨終者常見的心理:一是憤怒,拒絕承認自己的病無藥可醫,覺得不公平,為甚麼要死的是自己不是別人?老叨唸“我一直都是好好的,怎麼會這樣”?忍不住要發洩內心的怒火,對家人發脾氣,趕走醫生和護士,懷疑醫生是不是搞錯了。憤怒期會持續一個星期左右,這段時間,病人氣量很小,脾氣暴躁,看甚麼都不順眼,像全世界人都跟他過不去。二是掙扎,當憤怒漸漸平息,求生的慾望讓他的內心不停地掙扎,巴巴地看著醫生,祈求親人,述說“你們一定要想想辦法救我”,要求最好的治療方案,用最好的藥,無論怎樣都好,只要讓他活著,他還有很多沒了的事。這個階段長的達幾個月,短的只有幾天。 三是絕望,看見誰都不理不睬。親人來看他,他把背轉過去,醫生、護士問他,他不說話,再問他,他說,反正我都這樣了。眼神帶著絕望,頭顱已自低埋,好像已經認命,但又心不甘情不願。四是認死,徹底絕望後,一般高燒不退,渾身疼痛,吞嚥障礙,這時便想快點結束生命,“醫生,你一針把我打死吧”、“你們有甚麼藥,讓我喝了一覺睡過去”,哪怕很開朗的病人也都會這樣說。最後,身體的磨難讓他精疲力竭,便趨於平靜,不可避免地獨自上路了。

  甚麼是臨終心理?

  醫學心理學家認為,當人身患絕症,並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心理的發展可分為5個階段。

  1、懷疑和否定期

  “我不會死的!“正是此期病人的心理狀態,從而表現出對醫生的不滿和懷疑,這種否定情緒可暫時免除其對死亡的憂鬱感。

  2、忿恨期

  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時,煩躁不安、無端生氣,攻擊和敵意是此期突出的行為表現。此時,應耐心幫助病人,疏導其情緒。

  3、自責期

  隨著對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認,病人情緒反覆,喜怒無常。喜歡回顧往事,責怪或追悔早年的錯誤,感到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孫子出世等。

  4、抑鬱期

  病人的感覺和反應遲鈍,抑鬱寡言,長吁短嘆,對任何事物麻木不仁。這時若極力勸慰病人,往往適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導致精神病發作。

  5、絕望期

  病人靜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懼怕孤獨但不願吵鬧,情緒趨於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數人不願死在異鄉或醫院裡,希望回到家中與親人廝守在一起。

  腫瘤病人的4種常見心理問題

  1、角色紊亂

  一個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個常態社會角色轉換成病人的角色。在臨床實踐中,許多病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角色,使自己擔負的角色發生衝突。對事業的責任感,對家庭的眷戀,對所患疾病的擔心,使病人產生恐懼、焦慮。

  2、退化和依賴

  出於對疾病的擔心,病人在行為上產生退化。自己能做的也要讓家人做,過分依賴其家屬。

  3、焦慮

  焦慮是對恐懼的自然反應,是多數病人在疾病過程的體驗。“恐懼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除,會發展為無法剋制的焦慮,如心悸出汗、失眠、頭痛、眩暈等。病人往往對行為失去控制,容易激動,缺乏耐心,發脾氣,自責和譴責他人。”於保法指出,焦慮的程度與個人的心理素質、受教育程度、生活體驗以及應對能力有關。

  4、抑鬱

  “抑鬱可導致食慾降低,睡眠障礙,抑鬱反應的強度與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對外界反應不敏感的個體比較容易產生抑鬱。”於保法介紹說,“如果焦慮、恐懼得不到及時解除,持續時間過長,易造成抑鬱。家庭負擔重、長時間得不到家人的關懷,缺乏良好的社會人際交往關係,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地宣洩也能加重抑鬱程度。”

  基於這種複雜心理,如何讓臨終病人坦然面對?病人臨終前如果醫生說,這個病沒得治了,會造成病人的心理崩潰,嚴重的會自殺;如果善意地哄著他,騙他病會好起來,等到他有一天明白過來,他就要面對死亡了,心理也會崩潰,死亡來得更快。因此,面對臨終病人,臨終心理關懷是根據臨終病人不同心理分期和不同的個體特徵,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

  加強心理呵護,陪伴逝者上路,是對臨終者的最好慰藉。首先是要傾聽病人心聲,幫他們渡過心理難關。如有個老阿婆腸癌廣泛轉移,大小便失禁,去世前半個月,就沉默不語,問她不理睬,喂藥不肯吃。護士守著她聊天,終於知道了她的心理癥結,原來好幾天沒人來看她,覺得自己太孤單。次日早上,護士送來一大束鮮花,並告訴阿婆是一個朋友送來的。心電監護儀即顯示阿婆的心跳頓時加快,臉上露出了笑容。此後她不再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平靜中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其次是要適時終止搶救,把時間留給親人。有個晚期肺癌老人處於臨終狀態,呼吸已沒有規律,只有點出氣了。這時他大兒子從外地趕來,進門就叫“爸爸!爸爸!”,兒子的手抓住父親的手,老人突然全身抽搐。按慣例醫生該做搶救了!但醫生說老人全身抽搐的反射,是因為大兒子回來了心裡激動,如果按常規搶救來折騰,即使按斷胸肋骨,最後還是不行,就不如把時間留給親人,他需要的是跟兒子最後一刻的交流。兒子出來時說,老人家不帶一絲遺憾,最後平靜地走了。三是要 臨終撫觸,不讓他孤獨無助。人在臨終前對自己的名字最敏感,應一遍又一遍的呼喚他(她);用手按摩眼眶上神經,若皺了眉,說明他(她)內心是清楚的;輕輕地拍拍肩膀,把他(她)的手放在手心裡,不停地撫觸;不管能否講話,還是要問些“是哪裡不舒服?”“想吃點甚麼”之類的話。哪怕是嘴角動一下,眼角滾一滴淚,都是對親情的回報。當知道有親人的始終陪伴,其表情開始趨於平靜,眼眶神經不再有反應,瞳孔開始放大並固定。最後安然而去,沒有孤獨和遺憾。

  臨終病人在臨終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聞臨終訊息時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臨終病人在臨終前大致還會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1、希望維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認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樣,就會影響到自己被對待的方式,也會影響到病人對自己的肯定,因此維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來源,也是讓他人尊重的依據;

  2、強烈的失落感導致強烈的需求感,病人會認為自己過去所擁有的財富、事業、家庭、朋友,都會因著死亡的來臨而消失不見,這種強烈的被剝奪的體會,讓病人覺得人生在世最後終究一場空,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時,病人對人間一切便產生難以割捨的執著與愛戀,所以有時會讓家人感到過度的感情壓力;

  3、孤獨產生的關懷需求,雖然病人有時會有靜一靜的想法,不過基本上病人並不希望這種靜一靜被誤解為喜歡孤獨的反應,事實上病人十分擔心陷入孤獨當中被家人遺棄,只是心中又不想因為害怕孤獨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負擔與不捨,這種又想又怕的反應是家人在提供愛心的支持與關懷時應特別注意的地方;

  4、不希望生病而成為家人的負擔,因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獨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貢獻價值所在,當然不希望由於生病就成為家人的負擔,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這時家人就必須從照顧的想法、方式到行動,想辦法讓病人產生參與感並介入其中,這樣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積極實踐自己的生活。

  臨終患者心理反應及護理對策

  (1)否認期 患者表現不承認自己患了絕症或病情已惡化,認為可能是醫生錯誤診斷,企圖逃避現實。患者焦慮急躁、心神不定、要求複查、少數者有自殺行為。對策:不將病情全部揭穿,以保持患者心中一點"希望",逐步適應現存事實。爭取家屬的合作,密切觀察以防不幸事件發生。

  (2)憤怒期 患者表現為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氣憤命運捉弄自己和將失去的健康與生命。他痛苦、怨恨、常以謾駕或破壞性行為向家屬或照顧者發洩內心之不滿。對策:提供時間和空間讓患者自由表達或發洩內心之痛苦和不滿,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劑,制止和防衛患者的破壞性行為。

  (3)協議期 患者表現為:承認已存在事實,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不斷提出要求、期待好的治療效果。他對過去錯誤行為表示悔恨,請求寬恕。對策:對患者的種種"協議"或"乞求",可採取適度的"欺騙"方法,做出積極治療與護理的恣態,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體貼。

  (4)抑鬱期 患者表現為憶認識自己的病治療無望,身體日益衰弱、痛苦日漸增長,並消沉、低落和絕望,急於向家人交代後事,願親人守候。對策:鼓勵和關心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儘量帶去快樂,增加其希望感。

  (5)接受期 患者表現為感到已完成人生一切,重要事情已安排妥當。他對死亡不再恐懼和悲傷,情緒變得平靜和安詳。對策: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和氣氛,幫助患者了卻未竟的心願和事情,讓家屬多陪伴患者和參與護理,使患者心靈得到慰藉。

  以上5個階段不一定按順序發展,有時交錯、有時缺如。各個階段時間長短也不同。我國學者臨床觀察發現,由於中國傳統文件影響,臨終患者否認期前存在迴避期,即患者和家屬均知真情,卻彼此隱瞞、故意迴避。對策:採取相應的迴避態度,不急於真實病情告訴患者,可尋找機會用暗示方法慢慢滲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迴避至最後。 

臨終心理關懷相關文章
臨終關懷並非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對臨終患者來講,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標轉為對症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所以正確認識和尊重患者最後生活的價值,提高生活質量是對臨終患者的最有效的安慰。通常進入臨終狀態後,如果患者出現不適症狀應以對症處理為主,
發布於 2023-07-16 10:16
0評論
“救死扶傷”耳熟能詳,是醫學界永恆的命題,“救死”實際上就包括臨終關懷。臨終關懷捨棄了對晚期患者無益又無效的治療,代之以符合人文關懷的照顧和寧養,讓患者走得更有尊嚴。但是,目前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對臨終關懷還普遍缺少關注,這就使得醫生面對臨終患者,常常處在“既不會說也不會做”的尷尬之中。臨終關懷在中國的醫學教育中常年缺位,醫護人員面臨死亡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如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醫患矛盾
發布於 2023-01-05 00:36
0評論
就目前我國的醫療狀況而言,大部分老年腫瘤患者發現時既已處於晚期。晚期腫瘤的概念大致包括以下內容:腫瘤發展範圍較大,有廣泛的轉移;(2)腫瘤治療後局部復發或轉移,而腫瘤的病理類型不適合放療或化療,也不宜手術治療;(3)腫瘤有復發或轉移,但經過強烈的化療或放療後,機體狀況衰弱,白細胞或血小板長期低下,消瘦貧血,或伴有感染並長期不能以抗生素控制,甚至發生惡病質,免疫功能低下,多個臟器功能低下;(4)也
發布於 2022-09-28 09:14
0評論
概述 艾滋病這種疾病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發病率是非常高的,並且每年的發病率還逐漸上升在出現這種疾病的時候,患者朋友很多的器官都會受到感染,很容易引發一些疾病給我們造成的身體傷害是很大的,艾滋病的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重視及時的去醫院檢查治療,千萬不要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艾滋病的臨終前症狀有哪些呢?我們來一起分享一下吧,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步驟/方法: 1、 首先需要告訴
發布於 2023-02-24 05:41
0評論
1、噁心嘔吐感加重:這是晚期肝癌患者常見症狀,可能是治療造成的不良反應,或者是癌細胞侵犯消化、神經系統所造成的。 2、嚴重缺乏食慾:患者本身受疼痛、便秘和情緒緊張抑鬱等影響,加上腸胃道念珠菌病等有關,對食物缺乏興趣,並且常因胃、食道下段或肝的腫瘤刺激橫膈膜造成時候呃逆現象,在精神和營養的攝取上的匱乏。 3、肝區疼痛加劇:肝癌到了晚期,身體的正常組織會受到腫瘤的破壞和浸潤,引起對鄰近的神經根受到壓
發布於 2024-07-13 00:06
0評論
人文關懷的核心是承認和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未來醫學發展的模式是社會心理模式,這就要求在診療過程中充滿人文的關懷,以期達到全身心的治療效果,傳統中醫雖是一種經驗醫學,但臨床治療的每一個過程都有很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治療,已經給我們了很多有益的提示。一、中醫的問診充滿了人文關懷,對患者的尊重、生命平等的認識一直貫穿於中醫的問診當中,問的用心,這是中醫問診的最大特點,因為用藥的緣故,中醫總
發布於 2022-12-24 23:45
0評論
1.身體體溫過低:肺癌患者晚期已經無法正常進食了,所以很難維持身體內的熱量情況,因此會出現體溫偏低的情況,患者會感覺到寒冷,即便蓋了很多被子也不能產生溫暖和熱量。 2.咳嗽情況嚴重:患者在肺癌晚期會出現嚴重的咳嗽情況,並且無法受到藥物控制,甚至會有咳血的情況,患者最後也會因為沒有體力而發生咳不出來、窒息等症狀反應。 3.癌細胞擴散:癌細胞擴散是癌症晚期的中藥症狀,主要就是淋巴轉移或其他部位轉移,
發布於 2022-12-24 17:05
0評論
概述 我們都知道肺癌這個疾病對人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也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死亡的危害,肺癌患者到了晚期會引起出血了,手腳發涼的症狀,也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了噁心嘔吐和食慾不振的城市裡,會導致胸部和後背部位嚴重疼痛的症狀,一般都是由於疾病等方面原因,導致患者出現了末梢神經免疫力低下引起這一現象,應該及時進行調理。 步驟/方法: 1、 肺癌的患者到了晚期,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了手腳發涼的產生,這
發布於 2022-12-10 11:16
0評論
概述 肺癌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想要治癒是非常困難的,這個時候往往只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所以也是必須要堅持治療的,只有堅持治療病情才會慢慢好轉,很多人都想知道肺癌晚期臨終前有甚麼症狀,那麼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本來患者晚期的時候臨終前症狀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每一個人的症狀都不盡相同,那麼大家就一起來看一下吧!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步驟/方法: 1、 肺癌患者臨終前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吐血的症狀,有
發布於 2023-12-07 23:41
0評論
1、注重舒適:醫護人員和家屬應協助臨終患者料理生活,及時更換衣服、床單,把皮膚上的血跡、膠布痕跡擦淨,把床頭桌上的物品擺放整齊,注意通風,光線充足,室溫適中,同時還要保持病房安靜,必要時每天進行房間消毒,防止感染。醫護人員和家屬應千方百計為患者著想,把患者的痛苦和不適降到最低限度,並且給患者提供一個清潔、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2、心理護理:晚期癌症患者隨著癌腫的不斷轉移和款三,患者的病情日益加
發布於 2024-07-13 00:1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