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簡介
性激素與人類常見的一些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例如有女性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癌等。
最初,1896年一個叫Beaston的人發現乳腺癌患者被切除卵巢後腫瘤縮小,1941年Huggings發現前列腺癌患者切除睪丸後腫瘤退縮,由此發現激素水平與腫瘤之間存在相關性。
同樣,病理生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人體的激素如一些生長因子,會刺激組織的上皮細胞生長、分化。如果生長分化過度,就會增加腫瘤發生的危險性,例如:一些組織器官如果沒有激素的刺激,就不會發生腫瘤。例如,去除睪丸的男人不會發生前列腺癌。對於激素依賴性的組織器官,性激素是其生長和維持細胞活性的必要物質。
乳腺癌
乳腺癌流行病學與激素的關係
乳腺癌具有年齡特異性以及地區差異性,例如:西方國家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顯著高於非西方國家。對於那些經濟條件逐漸變好,飲食發生改變的國家,其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也隨之顯著升高。
目前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女性生殖系統發生一些改變會成為乳腺癌的一種危險因素,例如:
1、對於女性乳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初潮年齡的提前,第一胎的晚生,生產次數的減少,絕經年齡的推遲。這些危險因素都與女性激素,特別是雌激素的影響密切相關。
2、乳腺癌發生率減少與外科手術引起的絕經有關,例如卵巢的切除會引起絕經,從而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
3、此外,對於絕經後的女性,若體內內源性的雌激素升高或是因服藥引起的外源性雌激素升高,她們乳腺癌的發病率會升高。目前認為用激素替代療法會增加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這些腫瘤主要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以及對激素替代療法非常敏感的腫瘤。此外,對於年齡在65歲以上的女性,如果單一用雌激素替代療法不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但是雌激素和黃體生成素一起使用就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
所以說,性激素只能解釋部分乳腺癌發生。此外個體差異,即個人體重和身高對乳腺癌地域性發生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對於那些從非西方國家移民到西方國家的女性而言,她們乳腺癌的發生基本上是歸因於很多非遺傳因素,例如:
1、對於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到美國的亞洲女性,她們乳腺癌的發生率相對於本土女性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產生的原因是她們在未成年的時候或是成年後期移民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或者缺乏運動、或是因為西方女性思想的解放使得她們生育期過晚所致。
2、流行病學又一研究發現,女性第一次妊娠的時間較早會使乳腺組織得到完全性的分化,對女性是有好處的。一般女性從乳腺發育、增殖到乳腺的完全分化,這個時間越長越容易增加乳腺癌的易感性和患病風險。所以,乳腺癌的危險因素與這個時間的長短有著密切的關係,即與從女性青春期乳腺上皮細胞的增殖期到妊娠引起的乳腺完全分化的時間長短有關。
乳腺癌的防治
因為大量的乳腺癌患者都是激素依賴性的,因此我們防治乳腺的概念就是應用雌激素拮抗劑或者抑制雌激素的合成。
1、因為目前知道了人體內的雌激素是如何生成的,於是人類就研發出了很多雌激素的拮抗劑,例如他莫昔芬,或者雷洛昔芬。一些較大的臨床試驗已經證實:乳腺癌高危女性預防性的使用雌激素拮抗劑(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都會使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腺癌發生率降低。另外,臨床試驗也證明絕經後女性芳香化酶抑制劑可使雌激素生成減少,同樣會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但是,目前尚未用於大規模的高危人群預防。
2、目前還沒有臨床試驗可以證實使用妊娠相關的激素使得女性的乳腺完全分化成熟,而動物實驗可以使用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但是,這樣很有可能使情況更復雜,因為人類只有在一個完整的妊娠週期下乳腺才會完全分化成熟,從而達到防止乳腺癌的作用,而中間如果發生自發性或人工性的流產,妊娠中斷,就不會達到預防乳腺癌的作用。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會在妊娠的第一個月釋放最多。
3、迄今,所有使用改變女性營養飲食習慣的方法都沒有成功地降低乳腺癌患病的危險性。也許在不遠的將來,科學家們會從更詳細的人群亞組中發現哪一類人會從特定的飲食習慣中獲益。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目前是絕經期女性最為常見的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癌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各不相同,發病率最高是畢加索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素,例如月經初潮的早齡化、絕經年齡推後、女性未經產等,以及一些直接與雌激素含量升高的相關因素,例如肥胖症或多囊卵巢綜合症等:
1、女性體重指數(BMI)>30,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是女性BMI<25的3倍。
2、成年女性體重超標 >20公斤,明顯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
3、糖尿病、高血壓也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危險性,而吸菸、低脂飲食、運動會降低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產生的原因很可能是間接影響了體內雌激素的水平。
目前專家認為肥胖與Ⅰ型子宮內膜癌密切相關,而Ⅰ型子宮內膜癌正是雌激素依賴性,此型佔子宮內膜癌人群的80%。
對於絕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會明顯升高患子宮內膜癌危險性,但是如果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 + 孕激素治療,就不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患病危險,因為孕激素能夠保護子宮內膜。目前孕激素可以通過陰道給藥或直接的通過子宮內膜途徑給藥。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防護辦法被認為很有前景,即在子宮內可放一個微小的裝置,它能夠定期釋放孕激素並且能持續很多年。
前列腺癌
流行病學與激素的關係
目前流行病學已證實前列腺癌與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和營養健康,以及生活方式、基因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目前發現遺傳性的前列腺癌易感基因與炎症發生有關,這就說明感染和炎症可以導致前列腺腫瘤早期的發展。
前列腺癌的預防
目前針對前列腺癌化學性預防的臨床試驗使用的是一種叫做非那雄胺的物質,它的化學本質是5α-還原酶抑制劑,可以使雄性激素轉換成雙氫睪酮(DHT)。目前已證實非那雄胺可以阻止或者延遲前列腺癌患者血漿中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的表達,使其表達量<3ng/ml。
結論
目前腫瘤的預防可以通過對人體內激素水平的控制,這仍然是個有趣的研究方向。在乳腺癌領域中,醫生通過對高危人群使用藥物來干擾雌激素的生物合成,影響其代謝,從而取得了很好的、積極的預防作用。
而對於子宮內膜癌和前列腺癌,目前相似的臨床試驗較少。因缺乏特異性的激素控制以及對飲食水平的干擾,所以目前這兩種疾病的預防研究還在深入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