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障礙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綜合症,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和神經性
貪食兩個綜合症,進食障礙的臨床結局不容樂觀,在精神科中死亡率最高,標準化死亡率為6%。研究顯示,43%康復,36%好轉,20%成為慢性進食障礙,5%死亡。目前國際上進食障礙的臨床結局主要有痊癒,改善,慢性化,死亡4級別。或者簡化成為,良好(痊癒),適中(改善),不良(慢性化和死亡)。有關影響結局的因素:病程長,暴食/清除型,社會心理問題嚴重,共患軀體及精神科問題嚴重,住院時體質量增長不理想,體質量指數低,過度運動趨力高,體像障礙嚴重,能量攝入低等為不良預後因素。年齡小,首次住院時間長是有利預後因素。香港的厭食症死亡率為3%,整體死亡率是同齡人的11倍,治癒率45%。起病年齡大,病程長,存在肥胖恐懼是預後不利因素。病前體質量指數和就診時體質量未見於預後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厭食症患者住院預後的客觀臨床治癒率為37%,低於國外。主觀評定治癒率56%,高於國外。客觀治癒率低的原因:我國對厭食症的干預和治療處在起步階段,沒有規範化的治療指南,療效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本研究為住院危重患者。另外主觀評定治癒率高,患者和家屬對厭食症的評估過分樂觀,患者及家屬僅僅把這個疾病看成為飲食和體質量的問題,沒有與精神狀態和社會功能聯繫起來。研究顯示,體質量在住院預後增長比較多,出院時體質量比較高,臨床結局比較好。住院時有暴食/清除行為,有自傷自殺歷史,有軀體合併症的結局不利。國外研究,良好月經恢復有良好結局,反映了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在住院階段儘可能恢復體質量到一個比較合理,安全的水平可能對保持療效有重要作用。為患者制定一個出院的體質量目標,並且持續檢測體質量變化應該作為患者住院計劃中必備的部分。研究顯示,限制性厭食症隨著病程進展很大比例(>50%)會發展成為暴食/清除型厭食症。研究發現,住院時就有暴食/清除型厭食症的患者大約為54%,住院沒有這樣的行為以後未新發展成為暴食/清除型厭食症,說明暴食/清除型厭食症,是相對比較頑固的,難以去除,是預後不良的指標。沒有新發生的暴食/清除型厭食症,可能提示病情已經充分發展到極期,分化已經充分,診斷單純限制性厭食症轉化暴食/清除型厭食症可能性不大。自我保護功能作為一種基本的自我功能,一旦受損就出現自傷自殺行為,提示患者病情嚴重。軀體合併症說明患者病情嚴重,嚴重的合併症多。極期的病情越重,預後越差。臨床患者恢復情況,把體質量標準設上限,就是把超重和肥胖作為治癒的排除標準。制定出院體質量目標,檢測體質量增長情況,作為厭食症住院治療計劃的必備部分;儘早識別和治療厭食症,避免發展成為明顯的軀體合併症;給予存在暴食/清除行為和自傷/自殺行為歷史的患者積極的支持性心理治療,提高他們的復原能力是進食障礙診療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