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以關節腫脹疼痛,晚期出現關節僵硬、畸形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痺病”的範疇,與痺病中的“歷節病”、“骨痺”等病相似。
本病的病因病機除具痺病的一般規律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關節腫脹,早期的關節腫脹主要是由於溼邪所致,或是寒溼之邪,或溼熱之邪;病程日久,腫脹則多由溼邪不去,聚而成痰,併兼雜血瘀,故這時腫脹的病機多與痰濁瘀血有關。
2、痺病病程長,耗傷整齊,除引起氣血虧虛以外常常累及肝腎,導致肝腎不足,這與肝主筋、腎主骨有密切的關係。
因本病早期以實邪為主,治療以祛邪為先;至中晚期邪留正傷,需標本兼治,祛邪扶正兼顧。
1、溼熱痺阻證:三妙丸合宣痺湯加減。
2、寒溼痺阻證:烏頭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
3、痰瘀互阻證:身痛逐瘀湯合小活絡丹加減
4、肝腎虧虛,邪痺筋骨:補腎強督治短蘭蛹
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以腰骶部疼痛、晨僵、腰椎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痺病”範疇,與“腰痛”,“腎痺”,“脊強”等病相似。
本病的病因病機除具痺病一般規律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病因學上本病與先天稟賦有密切的關係,如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者易患本病。
2、本病的臨床表現以腰骶疼痛、腰痛為主,而腰痛之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腎虛,如《景嶽全書》說:“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因此本病以腎虛為本,寒溼、溼熱、雨雪等實邪為標。
3、本病表現有腰脊強直,腰骶或腰背疼痛,晨僵等症,其病機總與血瘀有關。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在祛邪的同時要根據病性的緩急兼顧腎虛,而活血祛瘀法常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中。
臨床常見:
1、寒溼痺阻證:烏頭湯合腎著湯加減
2、溼熱阻絡證:三妙丸加減
3、瘀血阻絡證:身痛逐瘀湯加減
4、腎氣虧虛證:青娥丸加減
根據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我科以三痺湯為基礎,經過相應藥物加減組成溫腎通絡方,可減輕患者疼痛症狀,減少西藥的藥量,並且副反應較少。
乾燥綜合徵
乾燥綜合徵是以外分泌腺病變為主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以口乾、眼乾多見,且可伴有關節疼痛的症狀,部分患者可累及肺、肝、腎等臟器。乾燥綜合徵屬中醫“燥證”範疇。《痺病論治學》稱本病為“燥痺”。
其病因病機的特點:
1、病因或因外感燥邪,或因久病失養,津液耗傷,精血不足,生成內燥。“燥勝則幹”,故臨床見口乾、眼乾或皮膚乾燥等症狀。
2、津虧日久,每致血行瘀滯,而間雜血瘀表現,或累及臟腑。
臨床常見:
1、脾胃陰虛證:益胃湯合玉女煎加減
2、肝腎陰虛證:杞菊地黃丸
臨床上乾燥綜合徵患者較健康人易患惡性淋巴瘤,我科自擬的解毒通絡生津方,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口乾眼乾症狀,降低免疫球蛋白,並經動物實驗證實該方可減輕NOD小鼠唾液腺淋巴細胞侵潤程度。目前我科已廣泛開展該方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有多種多樣,如可見關節痛、皮膚紅斑、發熱、水腫、心悸等,因此本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過程可與中醫中的“痺病”、“蝴蝶瘡”、“陰陽毒”、“水腫”、“虛勞”等相似。
因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有多樣性,如見全身的發熱、關節疼痛、皮膚紅斑,以及累及多個臟器,因此其病因病機尤為複雜。
其特點:
1、本病多見發熱,或高熱不退,這多與感受六淫中的風、暑、火、燥等邪有關,邪熱侵襲,充斥內外,故見發熱。
2、邪熱傷及血脈,形成血熱血瘀之症,見有面部、手部等處紅斑,口腔潰瘍、肢體疼痛等。
3、本病常累及五臟,導致五臟的損傷,出現心悸、水腫、氣喘及癲癇,其中以脾氣虛弱和腎陰虧虛最為多見。
臨床可見:
1、熱毒熾盛證:清瘟敗毒飲加減
2、瘀熱痺阻證:四妙勇安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
3、陰虛內熱證:知柏地黃丸加減
4、脾腎陽虛證: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主要累及負重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等。手指關節的骨關節炎多與遺傳有關。累及頸椎者,有稱頸椎病。因此骨關節炎的各種表現分別與中醫學中的“痺病”、“腰痛”、“麻木”等證相似。
骨關節炎的發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高,其發病率越高。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且痛處固定。
因此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以下幾個特點:
1、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肝腎日漸虛衰,肝腎虧虛是本病之本。
2、疼痛較重,疼痛固定,甚或刺痛等,是血瘀證的表現,針對本病的病機,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是本病的基本治乏。若關節腫脹,或見有關節積液者則屬溼熱痺阻證,治宜清熱利溼為主。
臨床可見:
1、瘀血阻滯證:桃仁四物湯加減
2、肝腎虧虛證:青娥丸合右歸丸
3、溼熱痺阻證:四妙丸加減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長期服用激素,引起各式各樣的副反應。中藥可減輕激素的副反應,與西藥聯合應用,提高臨床療效。
白塞病
白塞氏病為風溼免疫系統疾病,具體為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
白塞病(白塞氏綜合徵)是一種病因不明,以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口、眼、外生殖器、皮膚潰瘍為主要表現的慢性進行性複發性多系統炎症性疾病。
祖國醫著對該病類似症狀的描述始見於後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集於《金匱要略》中。因病症繁多、變化莫測,尤如“狐疑惑亂”而名為“狐惑病”,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之說。中醫認為該病系外感溼熱邪毒之氣,內蘊虛火而致的疾病。
目前,其病因、發病機理尚未明確,其臨床特徵:
1、口腔潰瘍幾乎100%發生。潰瘍分佈於舌、齒齦、上下唇內側、口腔粘膜或咽喉部,易反覆發作。
2、眼部症狀發生率為70%,男性發生率較高且重,如角膜炎、角膜潰瘍、鞏膜炎、脈絡膜炎,典型的常伴有虹膜睫狀體炎甚至失明。
3、外生殖器潰瘍,發生率66.8%,生殖器、皮膚、粘膜均可發生潰瘍,面積大且深,疼痛、癒合慢。
4、皮膚損害發生率76%。可發生膿皰瘡、毛囊炎、癤腫、紅斑。
5、關節痛及心、肺、腎、腸道受累。血沉增快、血細胞輕度升高。
臨床根據辯證可採用甘草瀉心湯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