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腫瘤,垂體腺瘤的人群年發病率高達7.5~15/10萬,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多發病於20~40歲。雖然大多數垂體腺瘤是良性腫瘤,不直接危害患者生命,但是它常常引起一系列激素的分泌紊亂,給廣大患者帶來的極大痛苦和經濟負擔。
垂體瘤按照激素分泌的差異分為很多種。不同類型的垂體瘤,症狀不盡相同:
1、泌乳素分泌型: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閉經溢乳、不孕。青春期或已婚婦女還會出現月經週期變長甚至閉經、乳房溢乳、婚後不能生育。男性性功能改變:性慾低下、陽痿、不長鬍須、聲音變細、不育;
2、生長激素分泌型:面容、四肢及形體的改變。成人表現為手腳寬大、頭顱及面容寬大、鼻肥大、唇增厚、毛髮增多,並出現聲音嘶啞、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症狀;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型:向心性肥胖。患者會在胸、腹、臀部脂肪堆積,四肢則相對瘦小,呈現“向心性肥胖”,臉部呈滿月狀,體重明顯增加,四肢皮下血管顯露並出現紫紋;
4、無功能型垂體腺瘤:早期大多沒有症狀,當垂體瘤直徑大於一釐米者,便會因為壓迫鞍膈而有嚴重頭痛,疼痛部位主要位於眼眶後、前額部及雙側太陽穴附近。若向前上方發展則會壓迫視神經交叉導致視力減退,視野缺損,主要病症為雙顳側上方偏盲。
5、其他類型:如FSH、LH、TSH型垂體瘤,臨床較為少見。除了各自的症狀,共同表現還有多飲多尿(口渴、小便多),頭痛,頭暈,視力明顯下降,視野缺損(兩邊看不清)。如果為垂體瘤卒中(腫瘤出血)還可能會伴隨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甚至失明。
近年來,垂體瘤的發病率有著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目前對垂體腺瘤的具體發生機制尚未有確切定論,但在臨床治療中我們發現,現代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垂體瘤的發病。
睡眠與垂體瘤的關係:
有研究顯示,在調查的200例垂體瘤患者中,有80%的患者均在23點以後睡覺,有的甚至在凌晨1~2點鐘睡覺。在中醫的理論中,講究“天人相應”,五臟六腑在一天的不同時段的功能盛衰有著一定的規律: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鐘,膽最旺盛,人體內部全力支援肝臟解毒,讓肝臟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囊中。凌晨1點到凌晨3點鐘,肝臟最旺盛,眾所周知,肝臟為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臟就在這個時間裡幫助人體解毒。3點到5點位肺最旺盛,5點到7點位大腸最旺盛,而這兩個器官在中醫中,都是排洩的重要臟腑。從西醫角度在11點到第二天的早上7點都是人體排洩和內分泌調節的時間段,因此這8個小時的睡眠很重要。但由於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工作生活的節奏加快、夜生活越來越豐富,睡眠不足已經嚴重危害了人體的健康。
目前西醫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垂體瘤的主要方法,但小於1公分的微腺瘤是無手術指徵的。另外術後易復發,西藥的副作用較大,放療會損傷正常的垂體組織造成後遺症等,這些治療效果均存在缺陷。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尋求中醫治療。中醫是:“以人為中心”的個體醫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個體差異。
中醫通過辨證論治,來制定針對垂體瘤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從體制上進行調節,可以消除腦垂體微腺瘤、降低手術後的複發率、減少服用西藥後出現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精神壓力,減輕經濟負擔。大量臨床治療表明,大多數患者在持續治療1~2年後,瘤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和消失,激素恢復至正常範圍內,磁共振複查垂體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