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變化,結腸息肉、結腸癌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結腸息肉的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對於降低結腸癌發生風險有重要意義。
結腸息肉是結腸壁出現的異常增生物,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如增生性、炎症性、腺瘤等,在臨床表現上會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異常等症狀。結腸息肉引起的便血往往不同於痔瘡引起的便血,血出現在大便中,進行大便隱血檢查可以呈現陽性,不同於痔瘡先便後血;其大便習慣改變主要出現便秘,由於息肉引起排便不暢,有時可以伴有腹痛的症狀;大便由於腸壁息肉形狀不以圓柱體排出,而見變細、變扁。
隨著1974年Morson博士等發表“大腸息肉-癌順序”一文,談及結腸息肉同腫瘤的關係後,結腸息肉的研究日漸深入。但面對結腸息肉時也不需要過度恐慌,不是所有的息肉、腺瘤都不可避免會發生癌變,息肉的演變也存在很長的過程,一般10~15年。正確對待,糾正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定期檢查是結腸息肉、結腸癌預防的重點。
甚麼是引起結腸息肉的誘導因素?
首先從遺傳角度來說,目前認為抑癌基因APC的缺失等是引起多發性息肉、息肉反覆發作原因,部分結腸癌的發生同家族性相關;其次年齡因素也是較為重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高,結腸癌的發生率升高;炎症性疾病如結腸炎也是息肉好發的誘因;生活習慣如飲食(纖維攝入少,飲食結構異常)、吸菸、排便習慣不規律(便秘、腹瀉);身體體質如溼熱較重,或氣虛等也是容易引起結腸息肉的重要誘導因素。
有效的預防結腸息肉,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清楚認識到結腸鏡下息肉摘除術的重要性,尤其對於40歲以上,大便隱血試驗陽性,父母兄弟姐妹有結直腸癌病史、曾有息肉或腺瘤病史的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查腸鏡,進行早期干預治療。
2、控制體重,流行病學大量數據已經肯定肥胖同結腸息肉之間的關係,會增加結腸癌發生的風險,人體理想的體重可以通過體重指數(BMI)進行判斷,BMI=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理想的數值為22。要做到控制體重就要做到在“吃”和“動”之間達到平衡的狀態。
3、攝入充足的水分,每日攝入約2000~3000毫升水分,水分可以軟化糞便、幫助體內毒素物質排出。
4、從飲食的角度,應控制鈣鎂比例的合理攝入,現代人物質的豐富,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等多喜歡服用補鈣的食物和藥物,多補鈣並不能預防結腸息肉和結腸癌,含有鈣的食物多為乳製品、豆類、魚、蝦、肉類食物,在補鈣的同時也要注意鎂的補充,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堅果類(松子、榛子等)、蔬菜(如油麥菜、慈姑、茄子、蘿蔔等);增加纖維物質的攝入;增加酸奶、乳酸菌的攝入,平衡腸道菌群的紊亂;增加海藻等食物的攝入,海藻等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大便的排出。
5、從中醫體質角度,氣虛和溼熱的體質者罹患結腸息肉、結腸癌的風險較高。氣虛者多表現為乏力、氣短、容易疲勞,舌體胖,脈象虛緩,機體的防衛能力較弱,可以適量服用人參、黃芪、山藥等補氣健脾藥物;溼熱者多見喜歡進食肥甘、面部或皮膚油脂過多、容易口苦口黏膩,脈象滑,可以進食米仁、冬瓜、茯苓等食物。通過藥食調整體質,達到人體平和狀態是預防的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