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的醫學觀點看,及時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受損的腦細胞,使孩子獲得最好治療效果。年齡越小,受損腦細胞的可修復性越大。如果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這些孩子的康復就比較困難了。對於腦癱患兒來說,早期接受康復治療是恢復的最大保障,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做好早期診斷的工作。我們必須瞭解腦癱患兒的一些基本症狀,認真做好科學篩查工作。
1、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2、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這種表現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固定姿勢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4、頭不穩定
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
以過以上這些症狀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早日發現小兒腦癱,從而爭取到最佳康復治療時機。在對腦癱患兒開展早期康復時應多行運動訓練,遵循一套科學系統的方式,可分為主動的活動與被動的按摩拉伸,必須循序漸進且長期堅持。康復師及家長一定要耐心地按不同的年齡教患兒坐、立、走路、拿東西。如果患兒存在“剪刀步”,我們要注意將其兩腿分開,睡眠時也要撐開墊好。
目前對於腦癱的治療強調在早期的同時,還必須堅持手術與康復相結合的原則,尤其是發病率最高的痙攣型腦癱,最科學的治療是康復→FSPR手術→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康復的原則。片面地強調某一方法如何神奇,或者某一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一勞永逸的功效,都是不客觀的,不講科學的。
如果患兒肢體長期處於蜷縮狀態造成肢體拉不開的攣縮,或是頑固性的肢體痙攣妨礙訓練,則必須在2.5歲至6歲期間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比如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離斷術)可以選擇性地進行痙攣肌肉的解除、科學降低過高的肌張力,為接下去的康復訓練打好基礎。
當然,術後的康復訓練不可中斷,我們也不能疏忽對腦癱患兒的心理康復治療,讓他們進一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醒一點,腦癱治療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時期內便看到患兒完全康復,這便造成了不少患兒及其家長對治療慢慢失去信心甚至中途放棄,這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