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全身性動脈硬化性病變在下肢的表現,是人體大、中動脈的一種退行性變化;表現為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在此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最終導致下肢供血不足,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嚴重者容易危及肢體健康與生命。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較輕微,常被忽視,患者僅感覺下肢,尤其是足部怕冷、麻木,或活動後易疲勞,或發生足癬感染而不宜控制等。此時如沒有重視,疾病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時間後小腿肌肉產生痙攣、疲乏無力或疼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症狀緩解後才能繼續活動,再行走一段相似的距離後症狀又重複出現,或者有些患者表現為緩慢行走無明顯疼痛或不適,但行走速度較快時就會出現下肢疼痛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下肢血液供應不足,在休息狀態下尚能保證肢體血流供應,但隨著肢體運動,局部需血需氧量增加,但血流卻不能增加,從而肢體缺血引起疼痛。因此停止活動後疼痛可迅速緩解,再次活動後症狀又反覆出現。如果此時有足夠的側枝循環建立,缺血癥狀會得到緩解,部分病人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但如果側枝血管建立不良,疾病繼續發展,將進入“靜息痛期”。這時患肢處於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病變繼續發展將很快進入組織壞死期,即足趾發生壞死或潰瘍,趾端皮膚顏色紫暗或變黑,皮膚潰破,若伴隨感染,局部紅腫、滲出量多、異味明顯,則疾病快速進展,可迅速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小腿,甚至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此時不僅截肢(趾)的風險很高,並且可以危及生命。
因此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尤為重要,在疾病的初期,就及時干預,去處疾病的危險因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採取正確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的延緩疾病的進展速度,遏制疾病的進一步進展。
1、早發現:疾病早期症狀輕微,不宜察覺,除了上述的一些症狀,還有一些體徵可以幫助判斷,比如患肢皮膚溫度降低,對比兩側肢體、或者肢體末端和近端,病變部位的皮膚溫度較低;肢體末端皮膚顏色也會有所變化,早期膚色蒼白,隨著疾病進展,膚色由蒼白可轉為暗紅,進而可變為紫黑;其次檢查肢體末稍動脈搏動,早期動脈搏動減弱,後期動脈搏動可消失。還可以通過測量上肢和下肢的血壓來大致瞭解肢體缺血的程度。除了體檢,要想更準確的確定血管病變的程度、範圍、部位,還要藉助儀器檢查,目前比較常用的有下肢動脈彩色超聲、CT、核磁、血管造影等。超聲為無創檢查,血管造影是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金標準”,能準確顯示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程度、側支循環、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但為有創檢查。動脈CT為微創檢查,因其創傷小、準確率最為接近血管造影,目前應用較為普遍。
2、早預防: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吸菸、糖尿病、肥胖、家族史等,對於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前4項尤為重要。有研究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較,患病率較高、患病年齡小、病程進展快。而吸菸對外周血管的危害極大,是心、腦血管的兩倍。亦有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吸菸,而戒菸可以改善臨床症狀、延緩病程進展。因此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嚴格戒菸,對於動脈硬化的患者非常重要。
此外,有規律的步行鍛鍊也可使很多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運動鍛鍊的方法是患者堅持步行直到症狀出現後停止,休息片刻待症狀消失後再步行鍛鍊,如此反覆運動,每天堅持1小時。
3、早治療:疾病早期可以保守治療,比如使用一些抗凝、擴血管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進展,改善症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血管的狹窄、閉塞。隨著疾病的發展,到了靜息痛、組織壞死期,或者對於生活質量有要求的嚴重的間歇性跛行階段的患者,可以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動脈內膜剝脫、血管旁路重建、人工血管置換等,但手術風險和併發症相對較多,創傷較大,加上病人年齡普遍較大,又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使手術風險增加。近年來隨著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的發展,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帶來了很大進展。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操作相對簡單、療效確切、可重複操作的優點,成為目前手術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經皮球囊擴張成形術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主要機理在於球囊將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機械性擴張,使血管重塑,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對球囊擴張後可導致血管夾層和彈性回縮的問題,可以通過支架植入來彌補。此外,在疾病各個階段,中醫中藥還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療效,通過中藥內服、外用燻洗、中藥製劑靜滴等,可以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促進側枝循環建立、提高手術後遠期通暢率,減少疾病復發。對於出現潰瘍的患者,根據瘡面情況,通過化腐清創、溻漬、貼敷、拖線等不同的換藥方法,均有利於促進瘡面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