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為歷史上的養陰派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陽有餘陰不足論、相火論,形成了系統的保養陰精的學術思想。他的保養陰精大法主要體現在靜心節慾以制君相之火、節慎飲食以顧護脾胃和慎燥熱以防劫陰。
朱丹溪從《黃帝內經》中領悟到,陰氣難成而易虧,人體中存在著“火易亢水易乏”的發病因素。
丹溪認為,外事時時感應於心,五志六慾七情又都統之於心,心易為物所感而妄動。心動則君火動。要使其動而不妄,保養辦法是息心靜慮,使心不為物慾所遷,情慾所動,“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他吸收了儒家的養生觀點,強調人心聽命乎道心,主之以靜,通過精神意識調節,理智地控制各種精神活動,使火動之中節,不違常理。
靜心養心,防火動傷陰
“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水主靜,火主動,水火高下相召,動靜相制。君火妄動,會下耗腎水,引動相火,靜心養心是控制火動傷陰的重要環節。“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飛走之狂勢也哉?” 丹溪這一觀點與《內經》“恬蔥槲蓿嫫又鋇難魎枷胂喑校得髁艘饈渡系哪祝襠系那寰玻芄黃鸕街蘋鸕淖饔茫雜詒Q蹙種匾
論相火,丹溪指出,寄居於肝腎二髒,“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動貴有度,妄動則傷陰,精自走洩。相火妄動的主要原因是情慾的放縱。縱慾表現為火的亢奮,陰精的耗損。人之情慾無涯,難成易虧之陰往往不足供給,竭其本源,變亂是作。欲制約相火,不使妄動,方法是“遠彼帷薄,放心乃收。”去雜念,戒嗜慾,勿耽心於聲色,恣情縱欲,是控制相火妄動的根本措施。
節慾養生,避四虛之時
根據人體髒氣衰旺應天地四時陰陽消長的原理,丹溪推論出順應四時的節慾養生大法,教人避一年之虛、一月之虛、一日之虛和平素之虛。
一年之虛,即一年當中的四、五、六、十、十一月,也即丹溪說的“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
丹溪認為,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借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於夏,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保養金水二髒,正嫌火土之旺爾。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慾以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這也是對《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之說的發揮。
一月之虛,即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之時。丹溪說: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弦,以月相如弓而得名。上弦,為夏曆每月初八、九日;下弦,為夏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在地球上看,月球在太陽之東90度時,可看見月球西邊的半圓,這時的月相稱上弦;月球在太陽之西90度時,可看見月球東邊的半圓,這時的月相稱下弦。
一日之虛,即“遇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
平素之虛,為病患初退、瘡痍發作階段。
當此四虛之時,保養上就要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反之,犯此四虛,會出現嚴重後果。
丹溪將當時多見的“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差,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疰夏病”,歸結為犯此四虛之故。根據臨床病例分析,許多人或頭昏腦漲、躁動煩熱;或心悸少寐、驚惕不安;或陽興夢遺、腰膝痠軟,而現代檢驗指標均正常,但自覺症狀明顯,可歸結為亞健康。究其原因,此類種種表現均與欲動損陰有關,沉溺聲色,邪思淫慾,精神頹廢,納減火升,不絕其邪念,治之無功。
朱丹溪認識到的“欲”,並不限於男女之慾,還包括了溫柔、聲音、顏色、馨香諸動火因素。他說:“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溫柔之盛於體,聲音之盛於耳,顏色之盛於目,馨香之盛於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他從制約相火出發,把節制食慾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說,飲食之慾,於身尤切。因此十分注意食物的選擇,以顧護脾胃。
脾胃暢達養生之本
丹溪指出,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人之陰氣依胃為養,保養脾胃,化源不絕,陰精方有所本。他說:“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氣,清和則能運。”在飲食攝養上,丹溪特別強調保護脾胃的清和暢達。他在《慈幼論》中說,“若稠黏乾硬,酸鹹甜辣,一切魚肉、木果、溼面,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養老論》說,“至於好酒、膩肉、溼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理殆在於此。
素食茹淡補養脾胃
節慎飲食對防止火動傷陰亦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務求厚味,心火隨起,貪於食慾,相火由生。飲食失宜,不但脾胃損傷,陰失化源,又因溼熱蘊中,邪火隨起,陰被暗耗。飲食之慾,不可不慎。對“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丹溪有獨特的見解,雲味有出於天賦的,也有出於人為的。“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之補陰之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偏厚之味,有致疾傷命之虞。”強調素食茹淡,以自然沖和之味補養脾胃清純沖和之氣。
胃腸過負致生積滯
節慎飲食是為了維護胃氣的清純沖和,其於此,丹溪提出了“倒倉”的創見。丹溪的倒倉論,是將人體的腸胃比作儲藏穀物的糧倉,認為水谷五味進入體內,必先到達胃部,對胃造成影響。而人們往往被物慾所累,對可口的東西難以自制,攝入過量,胃腸負擔過重,致生積滯。過量的攝食及情志所傷,都會損傷胃的消化功能,最終導致積滯、痰飲、瘀血的壅阻,而這些東西均非人體生理所必需,屬於滋生疾病的邪毒。丹溪還從火熱致病的觀點分析,“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礙津液氣血,薰蒸燔灼成病”。所以,必須採取“倒”的方法,清理腸胃,盪滌留毒,既減輕了胃腸的負擔,又避免了火熱變生百病。
慎用燥熱謹防劫陰
針對燥熱溫補時弊,丹溪慨著《局方發揮》,批評那些不揣體質盛衰及病勢輕重,概用燥劑為劫溼病,用暖劑為劫虛病,唯辛熱是投者。對於婦人無子,丹溪強調血少不足以攝精,欲得子者必須補其陰血,反對“輕用熱劑,煎熬臟腑”,使血氣沸騰,禍不旋踵。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養老論》中,以設問的形式闡發了慎燥熱的主張。他結合老人生理特點,闡發說:“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借水谷之陰,故羈糜而定耳。”《內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香附,但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防風、半夏、蒼朮、香附性燥不宜用,好酒膩肉、溼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易滋生鬱熱,應當慎用。其用藥、用食,用心良苦。
丹溪治療特色之一是制火養陰。他創制了大補陰丸等養陰名方,降火補水。冉雪峰曾對大補陰丸作了註釋:“陰氣漸竭,燥火燔灼,煩躁身熱,汗出不止,陰愈傷則熱愈熾,熱愈熾則陰愈傷,此際用六味等補水,水不能遂生,以生脈等保津,津不能終保,惟黃柏、知母大苦大寒,又以地黃之潤沃,龜板之鎮降,以急平其火,急斂其火,急鎮其火,急攝其火,去一分火熱,即保一分陰液。”
如今人們動輒進服名貴補品。有吃人參後,腹中脹滿,不思進食;有吃了鹿茸,痔瘡出血;有喝了大補酒,血壓升高,徹夜難眠。這是補不得法,反生火熱,損傷陰精,害了身體。防治之法,切記丹溪告誡:棄燥熱,慎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