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不正是萬病之源
我們經常會聽說“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等等被稱之為脊柱疾病的一類疾病,這些又與“脊柱不正”有甚麼關係呢?
絕大多數人會認為脊柱出了問題不就是“脖子疼”“肩膀痠痛”“手臂麻木疼痛”“腰疼腿麻”一類的症狀麼,為甚麼會說“脊柱不正是萬病之源”呢?
其實,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瞭解我們人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系統――脊柱!僅僅只是認為像“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這一類的疾病才是脊柱出了問題,並不清楚脊柱對於人體整體系統的影響是多麼的重要。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神經傳導的樞紐,生命的支柱!
想要了解為甚麼說“脊柱不正是萬病之源”就需要我們先好好認識一下我們的脊柱。
第一節 脊柱的形態結構特點與功能作用
1、脊柱的位置
脊柱位於人體背部中央,脊柱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頭的支持者,又是人體軀幹的中軸,支持體重,並參與胸、腹腔和盆腔的構成,保護體腔內在器官,特別是脊髓。
2、脊柱的形態結構
成人的脊柱由24個獨立的椎骨、一個骶骨及一個尾骨組成。根據24個獨立椎骨的不同部位,分為7個頸椎、12個胸椎、5個腰椎。骶骨由5個骶椎互相融合而成尾骨由3-5個尾椎組成。
每個椎骨可分為位於前方的椎體和位於後方的椎弓。相鄰的椎體之間藉助自上而下逐漸增厚的椎間軟骨――椎間盤互相連結,並起著彈性墊的作用。沿著整個脊柱,有兩條自上而下的堅固縱韌帶,即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另外還有其他長短不一的韌帶及大大小小的肌肉。
脊柱由於有獨立的椎骨組成,加上韌帶、肌肉、椎間盤將各個脊椎骨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就像自行車的鏈條一樣,環環緊扣,這就保證了人類頸、胸、腰部活動的靈活性,人們能自由自在地根據不同需要面前俯後仰、左右彎曲,稱得上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人體的脊柱並不像電線杆-樣筆直一根,而是根據人體的特殊情況,有著四個彎曲,從側面看上去呈S形,其中兩個原發後凸,兩個繼發前凸。胸椎的後凸是由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腰4及腰5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腰3椎體不定,仍多為方形,而腰1、2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形態。腰椎曲度在性別上有一定的差異,女性的一般較男性的為大。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穩定和平衡的表示。
3、脊柱的功能作用
瞭解了脊柱的獨特結構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脊柱的結構如此複雜,這樣獨特,正是為了保證脊柱能夠履行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支撐、保護、運動、傳導!
一是骨架支撐作用。脊柱是人體軀幹的支柱,它位於頸、軀幹和骨盆的背面正中,起著支撐頭顱和構成、支撐胸腔、腹腔、盆腔臟器的作用,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
二是安全保護作用。脊柱有 4 個生理曲度(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大彈簧,增加了緩衝震盪的能力,加強了穩定性。在跳躍或劇烈運動時,椎間盤可吸收震盪,防止顱骨和腦部受到損傷。同時對脊髓、中樞神經和內臟器官也起到保護作用。
三是運動平衡作用。脊柱上端借枕骨承託頭顱,在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借肋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人的身體軀幹的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等運動以及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平衡。
四是神經傳導中樞作用。人體的周圍神經系統是由自主神經、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組成的,是通過脊柱的31對神經根分佈全身的。
第二節 脊柱與脊柱周圍的神經血管的關係緊密
1、脊柱與脊神經系統的關係
每一塊椎骨的椎弓和椎體之間形成了一個結構,叫做錐孔;所有的錐孔共同構成一個開放的骨性的通道――椎管!椎管內就是人體的重要中樞神經系統脊神經系統,包括脊髓與脊髓發出的31對脊神經的神經根。這31對脊神經直接支配除頭部以外的軀幹的皮膚感覺與骨骼肌運動。
2、脊柱與交感神經系統的關係
除了脊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段全長及腰髓1~3節段的灰質側角,成對的交感神經於位於脊柱兩側,呈鏈鎖狀,由交感幹神經節和節間支連接而成。交感神經興奮時,腹腔內臟及皮膚末梢血管收縮、心搏加強和加速、新陳代謝亢進、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經的活動主要保證人體緊張狀態時的生理需要。如果交感神經被抑制時,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皮膚和內臟血管舒張,小支氣管收縮,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鬆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脊柱不僅僅是一個由骨骼構成的一個運動支撐系統,它還直接影響著機體的神經系統的支配管理。
3、脊柱與周圍主要血管的關係
脊柱位於人體背部中央,貫穿整個軀幹,除了與脊神經和交感神經聯繫緊密以外,與一些重要的血管、淋巴管也有著密切的聯繫。脊柱是血管、淋巴及其它體液上下循環的支架。脊柱的中正度與高度發生變化對體內縱向分佈的血管,尤其是緊貼胸、腹腔後壁的血管所產生的影響是肯定的。
與脊柱關係最緊密的重要血管就是椎動脈。椎動脈由鎖骨下動脈發出,左右各一,穿過頸椎兩側五個橫突孔,經枕骨大孔上升到顱內後,兩條椎動脈在腦橋下緣匯合在一起,形成一條粗大的基底動脈,即我們通常所稱的椎基底動脈系統。基底動脈至中腦又分成兩條大腦後動脈,供應大腦後 2/5 的血液,包括枕葉、顳葉的基底面及丘腦等。
椎動脈與頸椎椎骨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頸椎椎骨為椎動脈提供了非常好的保護,避免了外來刺激對椎動脈的影響,從而儘可能的保護為大腦的供血。但是同時頸椎椎骨的健康情況也直接影響椎動脈的形態結構,影響之血液的通過。
除了椎動脈,受脊柱影響的血管還很多,比如腹主動脈、髂動脈等。通過對標本的解剖發現,如果脊柱的高度和中正度發生改變,原本應該垂直下行的腹主動脈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大動脈血管發生這樣的改變,對血液流速及血管壁的張力都會有所改變,會給人體健康產生甚麼樣的影響是可以想象的。
第三節 脊柱的平衡與穩定結構
穩定對於脊柱來說也就是“平衡”,任何平衡都是相對的,也是有條件的。有關脊柱的穩定也是一種相對的穩定,使脊柱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有關脊柱的穩定主要依賴內、外兩個方面。內部主要是脊柱的曲度與中正度、椎骨、椎間盤、小關節、椎旁韌帶;外部主要是肌肉和筋膜。
1、脊柱的內平衡結構
(1)脊柱的曲度與中正度:脊柱的基本生理功能決定了脊柱需要按照DNA信息生長成為具有S型生理曲度、與重心垂直的中正度,這樣才能保證脊柱在靜態與動態狀態下都能保證處於穩定的狀態下;
(2)椎骨:構成脊柱的基本單位,每一塊椎骨的形態、結構、位置必須按照DNA信息生長,就像構成長城的每一塊城磚,一旦發生改變,就會導致脊柱不正;
(3)椎間盤:椎骨的椎體與椎骨的椎體之間是由椎間盤緊緊的固定在一起,椎間盤還能夠有效吸收震盪,椎間盤對於穩定脊柱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4)小關節:又稱為關節突關節,是脊柱後部重要的承重和支撐結構,還有調節和控制脊柱運動的功能,小關節功能一旦喪失,將會嚴重影響脊柱的穩定性;
(5)椎旁韌帶:韌帶多起、止於相鄰椎骨相關結構,對脊柱運動和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韌帶對於限制椎骨間的過度移位,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2、脊柱的外平衡結構
脊柱周圍的肌肉與筋膜:肌肉與筋膜是緊密相連的,也是唯一與脊柱穩定性有關的外部因素。脊柱的穩定性變化與脊柱周圍的肌肉關係十分密切,任何與脊柱運動有關的肌肉力量的變化和運動失調時,都會導致脊柱穩定性的變化。
3、脊柱的平衡穩定結構的重要性
脊柱平衡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脊柱位於人體正中,上撐頭顱,下坐骨盆,外聯四肢,脊髓神經穿行其中。脊柱前面有人體三個腔,心、肺居上,肝、膽、脾居兩側,胃、小腸、胰、腎居後,膀胱、子宮居下,各有其位,各歸其位。脊柱與各個器官有神經聯繫,有血管相通,有肌肉、韌帶支持。當脊柱由於退變、損傷、勞作、炎症、腫瘤、不良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扭曲、變形。脊柱失衡後,脊柱韌帶及內臟韌帶扭轉,血管內血流受阻、神經受刺激或壓迫,這一系列變化必然引起內臟器官的功能異常,長此以往,會引起臟器的器質性病變。理論上,脊柱平衡者,內臟健康,體態自然優雅勻稱、步履自然輕靈穩健。
第四節 影響脊柱平衡穩定導致脊柱不正的主要原因
1、人體脊柱的生理結構特點
2、自身的老化退變
3、不良姿態與慢性勞損
4、暴力損傷
第五節 脊柱不正是萬病之源
1、脊柱不正的主要表現
脊柱不正引起脊柱失穩,脊柱出現側彎、滑移或後凸,可使脊柱周圍或骨盆周圍的肌肉、血管、神經受到牽拉、擠壓。肌肉受到牽拉、擠壓,可引起局部肌肉腫脹、疼痛;血管受到牽拉、擠壓,可引起循環障礙,出現酸脹、疼痛、肢體發涼、怕冷、局部腫脹等症狀;神經受到牽拉、擠壓,便出現感覺及運動障礙,如麻木、肌力減退、肌肉萎縮症狀。
2、脊柱不正導致脊柱性疾病
脊柱性疾病,是指脊柱結構與功能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功能性病變。如頸椎病、頸椎小關節紊亂、斜頸(非先天性)、落枕、肩周炎;胸椎小關節紊亂症、胸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小關節紊亂、腰椎椎管狹窄症、急性腰肌扭傷、腰椎滑脫;骶髂關節綜合症、坐骨神經痛;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等。
3、脊柱不正導致脊源性疾病
脊柱相關性疾病,是指由於脊柱結構與功能不能相適應而導致的中樞神經傳導不暢、神經支配區域或臟器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病變。如頸型類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率失常、耳鳴、耳聾、胸痛胸悶、失眠、多汗症等。據醫學統計,目前脊柱相關性疾病已達近百種。
第六節 各節段脊柱不正所引起的主要症狀
1、頭頸部的不適症狀與頸椎上段不正的關係;
2、心臟與血壓異常與頸椎中段不正的關係;
3、肩臂部症狀與頸椎下段不正的關係;
4、心、肺、肩胛部不適與T1/2/3節的不正有關;
5、肝膽異常可能是由於T4/5節不正有關;
6、胃、脾、胰臟功能異常與T6/7/8節關係緊密;
7、腎與腎上腺功能異常與T9/10/11節不正的關係;
8、大、小腸功能異常與T12、L1/2節的關係;
9、盆腔內器官功能異常與L3/4節不正的關係;
10、下肢運動感覺障礙與L3/4/5、S1節不正關係緊密;
第七節 治療脊柱疾病比較常見的方法
1、牽引療法
2、小針刀手術
3、封閉療法
4、外科手術治療
5、藥物
6、其他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