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腦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進行頸動脈彩色超聲篩查,發現56.6%有明顯的動脈硬化斑塊,其中重度狹窄的發生率高達12.5%,證實了國內腦缺血患者與顱外頸動脈病變間有密切關係。國外最早從1954年就開始嘗試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即俗稱的“剝離術”)來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閉塞症,預防腦梗死。這種手術簡單地說,就是手術暴露出頸動脈,在直視下切開狹窄段頸動脈,把硬化斑塊剝除後,再把頸動脈縫合起來。由於它不僅可使狹窄的頸動脈管徑恢復、腦血流量增加,而且還可以消除微栓子的來源,因而在腦梗死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哪些病人適合手術呢?
1、頸動脈狹窄嚴重,達70%~99%時手術預防效果最好。最初認為,症狀性頸內動脈狹窄,狹窄程度超過75%,應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近十年的研究表明,除上述適應證外,對有腦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有症狀者狹窄程度>50%,無症狀者狹窄程度>60%,都應積極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2、有頻繁發作TIA的病人,除外其他因素應積極預防。
3、已發生腦中風但恢復較好的病人,若有頸動脈狹窄,在首次發作後3~4年內,將有20%~45%會發展為完全性腦中風,應積極進行治療。
4、不穩定斑塊,即斑塊表面凹凸不平、質地不均,或有潰瘍、斑塊內有出血應高度警惕。當然,還應具備基本的身體條件。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對於頸動脈已經完全閉塞或已經出現不可逆轉的嚴重腦中風者,手術則失去了意義。
在頸動脈硬化閉塞症手術發展的半個世紀以來,歷經了從常規手術階段、單純球囊擴張階段、支架成形術階段。手術的方式不斷簡化、時間不斷縮短、手術的風險不斷降低、手術的適應證不斷擴大。但當前醫療市場魚目混珠,我們建議中老年朋友,如果出現TIA或腦梗死的徵兆,就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