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傳言只要把剛煮好的雞蛋剝開,迅速在臉上或身上快速滾動,待雞蛋不熱了,剝開蛋白可看到蛋黃髮黑,還有凸起的小包,這是快速清除體內溼氣和溼毒的方法。這個傳言是否科學可信?為此,本報記者進行了實驗。
人體“滾蛋”後蛋白變暗黑
記者受邀來到劉阿姨家,並決定根據網傳方法做一次實驗。待兩枚雞蛋煮熟後,記者將其中一枚剝開,發現蛋黃呈金黃色,且光滑;劉阿姨將另一枚剝去蛋殼,並把雞蛋放在臉、手臂等處來回滾動。雞蛋在身上滾動時,劉阿姨說,熱量透過皮膚傳來,感覺很舒服。幾分鐘後,雞蛋變涼,劉阿姨停止了滾動。剝開蛋白,記者看到滾過後的雞蛋蛋白顏色變得暗黑,且蛋黃也不再那麼光滑,而是出現了許多凹凸的小疙瘩,但蛋黃並沒有如傳言那樣呈暗黑色。
小疙瘩就是我們體內的溼氣和溼毒?隨後,記者又取來兩枚熱乎的熟雞蛋,將其中一枚放在書桌上滾動,書桌並不像人體一樣有溼毒;另一枚則用保鮮袋包住滾動,這樣人體的溼氣和溼毒就很難滲入蛋內。直到雞蛋冷卻後,我們才停止滾動雞蛋。剝開雞蛋,發現雞蛋在書桌上滾動後蛋白變得暗黑,蛋黃未呈暗黑色且表面也出現了許多凹凸的小疙瘩,數量之多超出雞蛋滾人體的數量;使用保鮮袋的雞蛋,蛋白雖未呈黑色,但依舊有凹凸的小疙瘩,數量較少。
滾雞蛋除溼氣溼毒不靠譜
對此,洪恩四表示,醫學上並沒有雞蛋能除溼氣和溼毒的說法,但確實可通過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雞蛋的作用就是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
洪恩四說,蛋白較之前更暗黑,可能是蛋白吸附了毛囊內的汙垢,但這些汙垢不會到達蛋黃上。至於網傳蛋黃會變黑,洪恩四表示,把雞蛋自然放涼,或煮久一點,或儲存時間長點,蛋黃顏色也會變化。其實蛋黃的顏色與酸鹼度相關,雞蛋溫度高時,PH值偏鹼;溫度低時偏酸,顏色也就會發生相應變化。
對於蛋黃上出現的小疙瘩,洪恩四解釋,這是一個物理反應。因為剛煮熟的雞蛋裡含有水分和空氣,蛋黃又是沙狀的,在滾動時受到外界不規則的擠壓,就會反覆變形,導致蛋黃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小疙瘩。所以未用手擠壓的雞蛋,也就是未做任何實驗的雞蛋,其蛋黃表面就幾乎沒有凸起小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