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由於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pulmonarysurfactant,PS)引起,因肺泡和空氣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張力,若缺乏表面活性物質,肺泡則被壓縮,逐漸形成肺不張,其範圍逐漸增大。血流通過肺不張區域,氣體未經交換又回至心臟,形成肺內短路,因此血PaO2下降,氧合作用(oxygenation)降低,體內代謝只能在缺氧情況下進行而產生酸中毒。酸中毒時肺血管痙攣,肺血流阻力增大,使右心壓力增高,有時甚至可使動脈導管再度開放,形成右向左分流,嚴重時80%心臟搏出量成為分流量,以致嬰兒青紫明顯,進入肺的血流量減少後,肺的灌注量不足,血管壁因缺氧滲透性增加,於是血漿內容物外滲,包括蛋白質,其中纖維蛋白的沉著,使滲液形成肺透明膜。
NRDS的誘發因素:
1、早產兒
胎兒在胎齡22~24周時肺Ⅱ型細胞已能產生PS,但量不多,且極少轉移至肺泡表面,隨著胎齡的增長,PS的合成逐漸增加,因此嬰兒愈早產肺中 PS的量越少,RDS的發生率也愈高。胎齡24~30周時各種激素對促進肺成熟的作用最大,此時是產前預防的最佳階段,32~34周以後激素對肺成熟的影響不很重要,胎齡35周以後是PS迅速進入肺泡表面的階段。早產兒出生後肺仍繼續發育,生後72~96小時內產生的PS一般能夠維持正常呼吸,因此只要在 PS缺乏階段加以補充,使早產兒渡過難關,存活率可以提高。
2、糖尿病孕婦的嬰兒
糖尿病孕婦的血糖高,胎兒的血糖也隨之升高,此時胎兒胰島素的分泌必須增加,才能適應糖代謝的需要,使葡萄糖轉變成糖原。這種情況下使胎兒長得肥胖巨大,但肺不一定發育成熟,而且胰島素有拮抗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影響肺的發育。
3、宮內窘迫和出生時窒息
宮殿內窘迫多發生在胎盤功能不全的胎兒,由於長期缺氧影響胎兒肺的發育,PS分泌偏低;出生時窒息多由於難產引起,是新生兒發生RDS的原因之一。
肺外觀大小正常,由於高度鬱血,呈深紅色,質禚如肝,入水下沉,切面呈深紅色肺組織片蘇木伊紅染色顯微鏡下見廣泛的再吸收肺不張,肺泡間壁相互貼近,肺中僅有少量擴張的肺泡,其壁附有一層嗜伊紅均勻而無結構的物質,即透明膜,有時可見透明膜部份遊離於肺泡中,肺泡管和細支氣管擴張,壁上也附有透明膜。肺組織則有水腫,有時可見到水腫液濃縮成透明膜的過程,並可見到大單核和多核細胞滲出,存活32小時以上者常併發肺炎,而透明膜已被吸收或呈疏鬆顆粒狀碎片。
二、發病機制
1、PS能降低肺泡壁與肺泡內氣體交界處的表面張力,使肺泡張開,其半衰期短而需要不斷補充。PS缺乏時,肺泡表面張力增高,肺泡萎陷、使功能餘氣量下降,肺順應性曲線下移,順應性下降,無效腔通氣,呼吸做功顯著增加,能量耗竭,導致全身臟器功能衰竭。按照公式:P(肺泡回縮率)=2T(表面張力)/r(肺泡半徑)。
2、呼氣時半徑最小的肺泡就最先萎陷,於是發生進行性肺不張,不成熟肺的肺泡數量和通氣面積太少,肺泡間隔寬,氣體彌散和交換嚴重不足。呼氣末肺泡萎陷,通氣困難,出現低氧血癥,使肺泡上皮細胞合成表面活性物質能力下降。導致臨床上呼吸困難和發紺等症狀進行性加重。持續低氧導致肺血管痙攣,出現肺動脈高壓,肺血流減少,肺外右向左分流,肺內動靜脈分流,使通氣-灌流比例失調,影響氣血交換。持續低氧和酸中毒可以造成心肌損害,心輸出量下降,全身性低血壓、低灌流,最後出現以呼吸衰竭為主的多臟器衰竭。其過程如下: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足→肺泡壁表面張力增高(肺泡回縮力增高)→半徑最小肺泡最先萎陷→進行性肺不張→缺氧、酸中毒→肺小動脈痙攣→肺動脈壓力增高→卵圓孔及動脈導管開放→右向左分流(持續胎兒循環)→肺灌流量下降→肺組織缺氧更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纖維蛋白沉著→透明膜形成→缺氧、酸中毒更加嚴重,造成惡性循環。
3、由於肺PS的分泌合成作用下降,PS再循環途徑的阻斷,或者因肺泡腔內液體過多(轉運障礙、高滲出),均可以使PS不足。病理性滲出液含大量血漿蛋白,在肺泡腔內干擾和抑制PS功能。出生時吸入、肺炎、肺發育不良、肺出血,以及窒息缺氧性損害等出生早期病況,均可與上述病理生理相關等。早產兒肺內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磷脂總量,只有足月兒的10%~30%,或更低,且缺乏SP-A、B、C等主要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因而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劣於足月兒,是發生RDSN的主要原因。應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製劑,可以迅速提高肺內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含量。將肺表面活性物質經氣道滴入RDSN患兒肺內後,肺表面活性物質磷脂會立即被肺泡上皮細胞攝取,並逐漸強化內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功能活性,特別是促使SP-A、B、C的合成分泌。這一過程與用藥後的臨床反應和轉歸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