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育有限,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所以家長儘量隨孩子天性,讓他們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過於著急訓練孩子上廁所,因為過早訓練可能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不過,在寶寶還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家長看到他們尿溼或排便弄髒褲子,就應有意識地告訴他:“寶 寶尿了”、“寶寶大便了”,以培養其理解能力。
第二階段(1歲半—3歲),進行行為指導。
寶寶長到1歲半以後,一般都能靈活坐、站、行走、蹲、起了,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從生理上看,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 “存”與“放”;從心理上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瞭解去廁所是甚麼意思。因此,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
第三階段(3歲以後):讓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歲後,家長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後延,先半小時,再1個小時、2個小時。這樣能夠慢慢鍛鍊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使他們逐步改變,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當然,如果過了五六歲還是尿床,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