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20 13:49

  脑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脑肿瘤的半数左右。肿瘤多呈侵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治疗效果差。在全身肿瘤中,恶性胶质瘤5年死亡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居第三位,5年生存率不足5%。

  近20年来胶质瘤的疗效和预后无革命性进展,所以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刻不容缓。而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明确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无限增值和凋亡抑制。对细胞增值和凋亡控制紊乱的不断深入研究是近10年来胶质瘤的重要进展之一,为进一步探讨胶质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与病理分级关系密切,即使采取了各种治疗手段,其存活期还是以周为单位计算。低级别胶质瘤在病理上近于良性,侵袭性较小。即便如此约半数的患者存活期不超过5年。肿瘤将从恶性程度较低的胶质瘤发展到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最后患者几乎均死于肿瘤复发、局部扩散或局部侵袭。尽管目前在临床上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技术及正在临床研究中的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但总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北京天坛医院胶质瘤治疗中心本着微创的原则,综合利用现代神经影像学检查、术中B超、唤醒麻醉、术中脑电生理监测、功能定位及监测等技术手段在确保患者语言、运动等神经功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组织,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结合分子病理学检查,制定相应的放、化疗方案、分子靶向治疗,真正做到针对不同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胶质瘤治疗中心自2004年起已成功治疗胶质瘤病人2000余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神经分子病理是近些年在传统组织病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并采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神经分子病理能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肿瘤细胞的受体、生长因子、染色体、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等的变化,据此了解肿瘤细胞的分化、生长速度、转移侵袭性及对抗放化疗的可能性等相关信息,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神经分子病理诊断的常用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因分析技术,染色体检测技术,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比较基因组杂交与阵列,组织微阵列等技术手段。

  目前我们常用的神经分子病理检查项目除了常规的P53、PTEN、EGFR以外还有:与胶质瘤侵袭性相关的M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质瘤细胞增值相关的抗原PCNA,Ki-67抗原及与胶质瘤对化疗耐药性相关的的P-糖蛋白(P170),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检测染色体1p/19q的杂合性缺失等。这些检查项目都有何明确的临床意义,如MMP-9阳性提示肿瘤侵袭性较强,容易复发,MGMT阳性提示肿瘤对烷化类不敏感,而TopoⅡ阳性则提示对TopoⅡ抑制剂敏感等。

  神经影像对于制定胶质瘤的手术计划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MRI的矢-冠-轴扫描。例如胶质瘤多沿白质纤维束走行呈侵袭性生长。MRI影像有利于显示肿瘤是否向左右大脑半球侵袭性发展,是否沿锥体束向下侵袭,是否压迫或侵袭了中央沟、脑室等结构,是浸润性生长还是膨胀性生长等。MRI还可以作为术后随访的检查手段。

  随着磁共振软、硬件的开发和日趋成熟,基于形态基础上的功能成像,包括灌注成像(PWI)、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等也开始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脑组织及脑肿瘤解剖结构的同时,也正试图无创地揭示肿瘤内在的生物学行为、代谢状况、细胞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同时活体、个体化地显示脑肿瘤与邻近重要脑皮质功能区和重要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优化手术方案。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和手术效果。近年来出现的与神经外科手术相关的神经影像技术如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脑磁图(MEG)等有助于术前评价病灶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及手术效果。

  术中确定脑功能区皮质及皮质下神经纤维是神经外科术中保护脑功能、避免术后功能障碍的最重要环节。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个体差异和病变占位效应使重要功能区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形和移位,因此传统的解剖定位切除术不能有效保护脑功能。术中电生理皮质功能区定位是目前唯一能可靠判定脑功能区的方法。对于位于或临近语言、运动等脑功能区以及放射冠、内囊、丘脑等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上的病灶,术中应采取皮质诱发电位或皮质刺激定位实时监测皮质和皮质下功能区。

  现代唤醒开颅技术始于50多年前,随着新型麻醉药的出现,快捷安全的唤醒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尤其是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局麻或针刺麻醉可取得清醒效果,但由于镇痛时间短,患者在术中长时间存在恐惧和易疲劳,难以被患者接受和术者使用。国外常规应用喉罩静脉麻醉术中唤醒方法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

  在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办法。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要求很高,要求在开、关颅过程中镇痛充分,使患者能耐受手术,要求麻醉与清醒过程平稳过渡,以便术中皮质电刺激时,患者足够清醒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要求术中有效控制气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舒适而无误吸、无肢体及躯干乱动。目前的麻醉方法主要有静脉全身麻醉或清醒镇痛术,复合手术切口局部麻醉或区域神经阻止麻醉。近年来由于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新型麻醉药如速效和超短效的静脉麻醉药、长效安全的局麻药等不断产生,以及新的静脉麻醉给药方法和技术的诞生使麻醉方法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唤醒麻醉方法也日趋成熟,最终满足临床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要求。

  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可用于脑功能区定位,功能区顽固性癫痫手术,脑深部核团和传导束定位,难治性中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等。目前胶质瘤治疗中心已成功实施唤醒麻醉状态下的手术300余例,无一例出现镇痛效果不佳,术后出现心理障碍等并发症。

胶质瘤治疗的新进展相关文章
胶质瘤患者在放疗后很快出现原有影像学增强病灶面积变大的现象,甚至出现新的影像学增强病变,但未经任何进一步治疗即可逐渐减退,这一表现酷似肿瘤进展,被称为假性进展。改现象在1979年由HoffmanWF第一次描述,随着胶质瘤放疗及同步化疗病例的增多,2004年由deWitt重新提及该现象。
发布于 2022-10-10 05:28
0评论
复发是胶质瘤的一大主要特性,既是胶质瘤患者忧虑的原因,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医生的主要难题。无论是扩大手术切除范围,还是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肿瘤细胞的残留,以延长肿瘤复发的时间。随着近些年来国际上所进行的大量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人们对过去所认为的脑胶质瘤复发又有了新的认识。在2006年第二届国际脑胶质瘤学术大会上,有的学者提出了脑胶质瘤治疗后假性进展(pseudopreg
发布于 2022-10-20 00:29
0评论
1、放化疗(使用替莫唑胺)是目前针对新近确诊的胶质母细胞瘤标准的治疗方案。2、辅助PCV化疗(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目前是新近确诊的含有1p/19q共缺失的间变少枝胶质瘤标准的治疗方案。3、化疗是复发的低级别胶质瘤和间变胶质瘤的标准的治疗方案。4、对于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化疗比单纯放疗更加有效!5、对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可以考虑使用洛莫司汀(CCNU)或者使用替莫唑
发布于 2023-03-12 11:56
0评论
胶质瘤,即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可以发生于脑组织的各个部位,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50%,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是神经外科治疗难点之一。手术与放疗、化疗相结合是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国内外学者虽然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取得满意疗效。但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在胶质瘤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
发布于 2022-10-10 09:43
0评论
应学术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本人有幸参加了2005年和2006年由欧美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脑胶质瘤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会(EORTC)脑肿瘤组负责人MartinJ.vandenBent博士和美国休斯敦MDAnderson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主任W.K.AlfredYung博士共同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上的神经肿瘤学、肿瘤放射学和神经外科等多个领域内的30余位著名学者,从不同
发布于 2022-10-20 00:39
0评论
一、前言“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于2009年10月公布以来,深受欢迎。为满足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需,2011年9月编写组经协商,将“共识”更改为“指南”,并增加以下内容: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WHOII级胶质瘤(如弥漫性星形胶质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WHOIII及IV级中的脑胶质瘤病、髓母细胞瘤和幕上神经外胚叶
发布于 2022-10-10 04:48
0评论
1、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治疗难点和发展趋势脑胶质瘤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决定其恶性生物学行为。肿瘤的侵袭性是肿瘤细胞与宿主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参与脑胶质瘤细胞的高增殖和侵袭行为。脑胶质瘤高增殖和侵袭行为是当今的治疗难点,以至有人比喻它能有效地“逃避”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案,导致病人最终的不可治和死亡。目前显微手术只能做到肉眼切除,而不少呈“树根状”生长的脑胶质瘤
发布于 2023-03-06 05:11
0评论
胶质瘤这个名词最初只是专业人员使用的,但近些年来却变得名声大噪,甚至是恶名远扬,这不仅在于普通人掌握的医学科普知识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表明这种肿瘤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自己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胶质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依然没有彻底搞清楚。例如,为什么胶质瘤手术后会复发?为什么辅助放疗和化疗依然不能阻止肿瘤的复发?为什么治疗后复发的时间有长有
发布于 2022-10-19 23:44
0评论
胶质瘤亦称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叶组织的肿瘤。在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胶质瘤的发病率约占50%,在我国,占颅内肿瘤的33.3%~58.9%,平均43.5%。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混合性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Kleihues和Cavenee,于2007年发表的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又将此四类肿瘤分成20多个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它们的生长部位
发布于 2022-10-20 02:54
0评论
脑胶质瘤是由于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其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占颅脑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胶质瘤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一些环境的因素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如电磁辐射、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等但是目前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这
发布于 2023-02-03 22:0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