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后不久的胶质瘤患者表现为原来的影像学强化病灶增大,甚至出现新的影像学强化病灶,在没有任何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逐渐消退,这种现象类似于肿瘤的进展,被称为假性进展。该现象最早由Hoffman WF在1979年描述,随着胶质瘤放疗和同期化疗病例的增加,de Witt在2004年再次提出。
什么是胶质瘤假性进展?
发布于 2022-10-10 05:28
什么是胶质瘤假性进展?相关文章
复发是胶质瘤的一大主要特性,既是胶质瘤患者忧虑的原因,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医生的主要难题。无论是扩大手术切除范围,还是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肿瘤细胞的残留,以延长肿瘤复发的时间。随着近些年来国际上所进行的大量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人们对过去所认为的脑胶质瘤复发又有了新的认识。在2006年第二届国际脑胶质瘤学术大会上,有的学者提出了脑胶质瘤治疗后假性进展(pseudopreg
发布于 2022-10-20 00:29
0评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脑肿瘤的半数左右。肿瘤多呈侵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治疗效果差。在全身肿瘤中,恶性胶质瘤5年死亡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居第三位,5年生存率不足5%。近20年来胶质瘤的疗效和预后无革命性进展,所以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刻不容缓。而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明确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无限增值和凋亡抑制。对细胞增值和凋亡控制紊乱的不断深
发布于 2022-10-20 13:49
0评论
胶质瘤,即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可以发生于脑组织的各个部位,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50%,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是神经外科治疗难点之一。手术与放疗、化疗相结合是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国内外学者虽然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取得满意疗效。但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在胶质瘤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
发布于 2022-10-10 09:43
0评论
胶质瘤这个名词最初只是专业人员使用的,但近些年来却变得名声大噪,甚至是恶名远扬,这不仅在于普通人掌握的医学科普知识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表明这种肿瘤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自己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胶质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依然没有彻底搞清楚。例如,为什么胶质瘤手术后会复发?为什么辅助放疗和化疗依然不能阻止肿瘤的复发?为什么治疗后复发的时间有长有
发布于 2022-10-19 23:44
0评论
神经胶质瘤是脑和脊髓肿瘤中的一大类,它起源于胶质细胞,这种主要的脑细胞可发展成癌,恶性胶质瘤的症状、预后和治疗决定于病人的年龄、肿瘤类型和肿瘤在脑中的位置,这类肿瘤倾向于生长或侵入到正常脑组织中去,使得治疗复杂化,手术切除困难甚至无法切除。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瘤的风险加大,在75-84岁左右风险达到最大,通常低分化的胶质瘤好发于儿童,而脑瘤在男性中发病率略高。唯一导致恶性胶质瘤的危险因素是先前脑部
发布于 2023-01-23 21:27
0评论
1、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治疗难点和发展趋势脑胶质瘤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决定其恶性生物学行为。肿瘤的侵袭性是肿瘤细胞与宿主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参与脑胶质瘤细胞的高增殖和侵袭行为。脑胶质瘤高增殖和侵袭行为是当今的治疗难点,以至有人比喻它能有效地“逃避”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案,导致病人最终的不可治和死亡。目前显微手术只能做到肉眼切除,而不少呈“树根状”生长的脑胶质瘤
发布于 2023-03-06 05:11
0评论
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统称为脑胶质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分类1、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划分脑胶质瘤根据其肿瘤细胞形态学与正常脑胶质细胞的相似程度(并不一定是其真正的细胞起源),进行如下主要分类:(1)星型细胞瘤―星形细胞(2)少枝细胞瘤―少枝细胞(3)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4)混合胶质瘤,例如少枝--星形细胞瘤,包含了混杂类型的胶质细胞2
发布于 2022-12-27 13:05
0评论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左右。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人/10万人。胶质瘤在发生之初,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会表现出如下症状: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胶质瘤的诊断主要靠CT、MRI、MRS等影
发布于 2023-03-16 17:46
0评论
恶性胶质瘤化疗的过去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在胶质瘤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960年就开始把氮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但在90年代末以氮芥为主的化疗方案中,胶质母细胞瘤的反应率也仅为4.3%,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另一大类烷化剂类药物——亚硝基脲类药物,是从70年代末开始用于恶性胶质瘤化疗试验性治疗的,这类药物从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都在恶性胶质瘤化疗方案中占有统治地位。这类药物凭借其较高的脂
发布于 2022-10-10 05:03
0评论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恶性胶质瘤的化疗已经进入的“替莫唑胺的时代”。替莫唑胺是在由Steven首次合成的,它是一种含有咪唑四嗪环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它本身并没有活性,属于前体药物,须在生理水平PH下经非酶途径转化为活性化合物MITC(5-(3-甲基三氮烯-1-基)咪唑-4-酰胺),后者进一步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才能显现抗肿瘤活性。理论上,MTIC的抗肿瘤活性主要是通过与鸟嘌呤的第六位氧原子
发布于 2022-10-10 04:53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