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层、一丝丝分离,切断,在场参观专家仿佛置身于科幻小说中,“享受着”手术……北京同仁医院伍冀湘教授正在利用3D腹腔镜为一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改良Heller加胃底折叠手术。
年仅44岁的小宏(化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性格开朗,爱唱爱跳,深受同事们的喜爱。只是每当同事们高兴之余,互约一起吃饭,她都躲开了。并不是小宏不喜欢和大伙高兴,而是她有一个困扰自己15年的苦衷。在小宏30岁的时候,她就发现吃饭时费力,时轻时重。就诊于当地医院,各项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10年前,吃饭费力更加严重了,工作、学习越紧张越明显。听医生们说北京同仁医院擅长食管疾病诊治,她就找到北京同仁医院想找到病根。胸外科于磊副教授为其进行了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贲门口位置狭窄,食道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静息压增高,食管体蠕动异常,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小宏不同意腹部小切口的手术治疗方案,支架扩张治疗15天后,患者进食费力明显改善了。但6-7年前又出现了这个症状,随着时间延长,现在即使吃流食,还要喝很多水帮着咽下,且时有喝下的水在进食30分-1小时后呕吐出来。再次找到于磊副教授寻求解决办法。于磊副教授告诉小宏:北京同仁医院多学科协作,一直以来从事食管疾病诊治研究工作。近些年利用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等食管功能性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疗效。2013年7月21日小宏最终同意了腹腔镜手术。
2013年7月24日时近晚七点,一次由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伍冀湘教授主持的多学科讨论会正在进行。与会的专家包括了胸外科李建业教授和于磊副教授、消化科钱冬梅教授和放射科田其昌教授等多位专家。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利用3D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宏的贲门失弛缓症。3D腹腔镜手术不仅具有普通腹腔镜的优点(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病人容易接受等),还可提供更全面而详尽的解剖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效果,节约了手术时间。尤其在分离血管、展示细微结构和还原手术层次感上具有普通腹腔镜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特点决定了3D腹腔镜在改良Heller手术(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中将发挥更大价值。
Heller术后最为常见并发症-下咽困难,其产生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切开不彻底。尤其是靠近食管粘膜的食管环形肌,由于环形肌肌束纤细(通常比发丝细),紧贴粘膜,开腹和普通腹腔镜下不易被发现、判断。一些手术医生误判导致术中食管粘膜破损。多数手术医生采用的是纱布在食管粘膜表面反复擦试。切断环形肌肌束,效果不确切,术后一段时间有患者下咽困难复发。2013年7月26日上午9时在北京同仁医院手术室,由北京同仁医院伍冀湘教授为小宏成功进行了改良Heller加胃底折叠手术。伍冀湘教授手术中充分利用3D腹腔镜手术模拟双眼三维立体成像和视野高清放大的特点,不仅操作细腻,自食管粘膜表面将环形肌肌束一丝丝分离,超声切断,还在纵深方向清晰感知食管肌层和胃肌层切开长度,避免过度损伤胃套索纤维,减少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术中胃镜配合,食管下段括约肌切开部位打气显示,食管粘膜膨出完全,食管下段切开充分。
术后第二天,小宏下床活动时开心的问医生,我真的做手术了吗?
术后第三天,小宏早上喝着牛奶问医生,我真的患过贲门失弛缓症吗?
。。。。。。
据悉,作为国内早期腹腔镜手术技术开创者之一,伍冀湘教授已在北京同仁医院带领外科中心积极推广3D腹腔镜手术,先后在胃肠、肝脏、泌尿系肿瘤、妇科手术中应用此技术。并计划创办微创外科培训交流中心,普及推广微创外科技术,造福广大患者。
伍冀湘教授主持的多学科讨论会,与会的专家包括了胸外科李建业教授、于磊副教授、消化科钱冬梅教授和放射科田其昌教授等多位专家。
伍冀湘教授、于磊副教授正在利用3D腹腔镜进行改良Heller加胃底折叠手术
3D腹腔镜手术如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发布于 2022-10-23 09:59
3D腹腔镜手术如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相关文章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受损。1、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2、症状与食管收缩程度可能并不一致,容易引起延诊误诊。原发性液体吞咽困难是提示贲门失弛缓的经典症状。3、不同的亚型对于治疗有不同的反应。4、对于外科治疗无禁忌症的患者,建议采取肌切开术(腹腔镜或内镜)或气囊扩张术等能确切减轻梗阻的治疗方法。
发布于 2022-10-04 04:05
0评论
概述
我的一个很要好的同事最近很不好,因为他得了白血病喷门失缓症,他不是不想吃饭,是因为由于一吃饭就感觉到喉咙里面针刺一样疼痛,感觉特别不舒服,所以吃的很少,因此导致了,身体特别不舒服,所以一段时间下来,身体就瘦下去了,最后我带她去看医生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来治疗好了,西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白血病贲门失弛缓症?
步骤/方法:
1、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白血病贲门失弛缓症是食道的毛病,因
发布于 2023-04-20 09:13
0评论
目前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是腹腔镜下Heller术加抗反流术。随着对贲门失弛缓症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等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应用于临床,将更好地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对手术疗效的判断。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由Heller于1913年首先通过食管贲门部黏膜外肌层切开手术(即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之后Heller术因其疗效确切成
发布于 2022-10-03 16:28
0评论
门失弛缓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见于青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临床表现:1、吞咽困难:起病多较缓慢,但亦可较急,初起可轻微,仅在餐后有饱胀感觉而已。咽下困难多呈间歇性发作,常因情绪波动、发怒、忧虑、惊骇或进食过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病初咽下困难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后期则转为持续性。2、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闷痛、灼痛、针刺痛、割痛或锥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及中上
发布于 2022-09-24 21:53
0评论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估计每10万人人中仅约1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年龄组。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较多见于管扩张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其主要病理
发布于 2022-10-02 11:20
0评论
(一)咽下困难无痛性咽下困难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占80%~95%以上。起病多较缓慢,但亦可较急,初起可轻微,仅在餐后有饱胀感觉而已。咽下困难多呈间歇性发作,常因情绪波动、发怒、忧虑、惊骇或进食过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病初咽下困难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后期则转为持续性。少数患者咽下液体较固体食物更困难,有人以此征象与其他食管器质性狭窄所产生的咽下困难相鉴别。但大多数病人咽下固体比液体更
发布于 2024-06-30 16:35
0评论
贲门失弛缓症主要特征就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那它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会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
那这种疾病是怎么得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专家研究告诉我们:这种疾病的病因迄今依然不明。但是认为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其发病与食管肌层内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或缺乏以及副交感神经分布缺陷有关。专家认为或许
发布于 2024-06-30 16:22
0评论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1、无痛性吞咽困难是本
发布于 2022-10-03 22:25
0评论
贲门失迟缓诊断需谨慎,需要和其他贲门疾病或食管动力疾病鉴别,因此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治疗目前分内镜和外科微创两种。内镜下治疗推荐肌层切开,但远期效果仍不确定。内镜下扩张或内毒素注射不推荐年轻患者,可能为以后治疗带来麻烦。腹腔镜下肌层切开是经典外科根治方法,效果安全可靠。我院有完备的食管动力检查设备,并提供成熟的腹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和抗返流治疗。
发布于 2023-02-06 04:27
0评论
不久前,消化科收治了一位长期饱受病魔困扰的患者。吴女士近八年来出现反复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及呕吐等不适,经诊断患有“贲门失驰缓症”。八年来,吴女士辗转就医,尝试了许多西药、中药,效果均不理想,几年前还进行了食管支架植入治疗,但是仍旧没有明显改善。慕名来我院治疗,在万荣教授的带领下,内镜中心团队成功开展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患者症状迅速改善,如获新生。目前该病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不能根本解除
发布于 2023-03-17 16:5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