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血管吻合口是冠状动脉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再狭窄的好发部位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再次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粘连造成的手术操作难度大,可用的桥血管有限,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发生率高等原因,目前国际上再次CABG的患者较少,而国内仅有个案报道,而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效果欠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因风险小,成功率高而备受青睐,故已成为处理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重要手段。
静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
大隐静脉(SVG)作为第一个用于CABG 术的血管供体, 因其解剖位置表浅, 易于游离, 取材方便; 且有足够的长度, 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等优点, 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但术后静脉的再狭窄和闭塞严重影响了其远期通畅率, 有报道术后1, 5和10 年的开放率分别为93%、74%和41%。
在CABG术后1个月发生的SVG病变,一般由于血栓形成或技术操作原因引起,表现为桥血管闭塞或吻合口狭窄, CABG术后1~12个月出现缺血的原因通常为桥血管吻合口狭窄,桥血管远端吻合口狭窄对介入治疗反应较好,而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口狭窄常常存在致密的纤维组织,使再狭窄发生率增高。此时,选用对桥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较好,而术后1年根据情况而定,原则尽量行原位血管PCI。
SVG吻合口病变包括主动脉开口病变和远端吻合口病变。Brilakis等对91,355名行SVG桥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后发现,近段吻合口病变占20.3%,远端吻合口病变为16.2%。
1、SVG主动脉开口病变
Abdel-Meguid等对68名静脉桥血管开口病变的患者进行PTCA或旋切术,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为89.7%,平均随访23± 17月后,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或因心脏病住院治疗)、出现心绞痛,其中10 名患者出现心肌梗死,19名患者行靶血管重建术。Stephan等研究显示,定向旋切术治疗SVG静脉桥血管开口病变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但再狭窄发生率高。定向旋磨术适用于严重钙化、成角的开口病变患者。也有报道准分子激光治疗206例开口病变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0%,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4%,随访6月,75%未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体的再狭窄发生率(51%的患者行造影随访)为39%,其中SVG桥血管开口病变为35%。
这些研究均提示,传统的球囊扩张、准分子激光及旋磨术治疗SVG开口病变,手术并发症及再狭窄发生率高,效果欠佳,可能与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开口病变斑块负荷重有关,一些研究显示,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低,故目前首选支架置入术用于此类病变的治疗。
一些研究显示,PTCA可用于SVG远端吻合口病变的治疗,其再狭窄发生率高,但低于近端吻合口或桥血管体部的病变,但发生再狭窄的原因包括技术方面(血管的选取、手术操作过程)、吻合口纤维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斑块的退化等。
二、动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
乳内动脉(IMA)、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脾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等均是可选用的CABG移植动脉血管,IMA则能保持较完善的内膜从而减少局部增生和粥样硬化, 并且能保持最大机制来产生舒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前列环素, 其10 年的通畅率保持在95%, 粥样硬化发生率仅4% ,远小于大隐静脉的26%,IMA 可以带蒂和游离使用,IMA 也可以双侧使用, IMA旁路左前降支显示了其优越性,故最为常用,其中吻合口是其再狭窄的常见部位,对吻合口病变的处理至关重要。
乳内动脉吻合口病变PCI路径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Hung等纳入13例吻合口狭窄的患者,6名患者经股动脉,而7名患者经桡动脉,经成功行PCI治疗,提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LIMA桥血管介入手术安全的。
总之,随着我国CABG 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因动静脉桥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再次就诊的病人也将增多,其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单一的治疗措施疗效不佳,针对不同桥血管尤其是吻合口病变的特点,应该采用适当的PCI治疗策略,当然也应该教育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的药物治疗,从而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