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2-27 05:03

  LEGACY研究显示,尽管肥胖和房颤通常为共病,但通过结构化的项目促进健康饮食和长期减重能够减轻房颤症状。该研究于ACC2015发布,并同期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LEGACY研究纳入了超过300名体重指数(BMI)≥27 kg/m2的房颤患者。发现,在医生指导下完成管理项目1年后体重至少减轻10%的患者,与减重较少的患者相比房颤症状改善更明显;前者无心律失常生存的几率较后者高6倍。

  Rajeev Pathak博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皇家阿德莱德医院)指出,减重和房颤负担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但体重波动会导致不良影响。考虑到房颤和肥胖的流行,我们要积极地开展一级和二级预防共作。

  研究概要

  尽管以往已有多个研究显示,减重可以减轻房颤负担,但效果是否能够持续、是否存在剂量效应、是否受体重波动的影响,这些问题仍未解决。

  LEGACY研究纳入了355例患者,使其加入一个短期、激励性的体重管理项目,采用面对面会议、目标设定等手段促进患者改善饮食和行为习惯。项目的目标是体重减轻10%。

  在项目完成时,患者被分为3个亚组,以便更好地确定剂量效应:

  组1:体重减轻>10% (n=135; 男性占64%; 平均年龄65岁)

  组2:体重减轻3% ~9%(n=104; 男性占63%; 平均年龄63岁)

  组3:体重减轻<3%或体重增加(n=117; 男性占71%; 平均年龄61岁)

  【正确瘦身 想胖都难】

  32岁的他,身高176cm,体重115kg,严重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本应该是男人最辉煌的时候,却为了治疗糖尿病而跑遍全国各类胃转流手术医院,每天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但最终的治疗效果非常不理想。并且,长期的胰岛素注射,让一个男人的肚子宛如怀胎十月的女人一般。2013年,原本要在亲戚所在的301医院做胃转流手术的他,在听从了301医院医生的建议后,来到了长春嘉和外科医院,接受了由长春嘉和外科医院丁明星院长亲自操刀的胃转流手术。仅仅两个小时的手术就已成功改变了他的人生。术后4个月,体重就降到了88kg,血糖逐渐恢复平稳,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如今的他,在长春嘉和外科医院减重中心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重新做回了一个健康上进幸福的男人!

  主要终点为房颤症状负担[通过房颤严重程度量表(AFSS)进行评估]和无房颤生存[通过7天Holter监测进行评估]。次要终点为左心房容积和室间隔厚度。

  数据显示,组1比其他两组的AFSS降低幅度最大(两个比较P值均<0.0001);且该组无房颤生存和无消融/药物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两个比较P值均<0.001)。

  此外,体重波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年体重波动≥6%患者的心律失常复发风险倍增(P=0.02)。组1和组2的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均降低(两个比较P值均<0.001),而组3的LAVI升高(P=0.02)。组1和组2的室间隔厚度明显降低(P=0.001/0.03),而组3的室间隔厚度无明显改变。

  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房颤患者通过逐步减重可以长期改善房颤负担,且具有剂量效应。

长期减重可改善房颤症状 相关文章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
发布于 2024-09-08 15:15
0评论
全面认识房颤应该从以下几点:1、发病率,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因房颤是老年病,实际上房颤是身体机能老化的标志,所以无论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冠心病,到了60岁以上就有房颤发作的可能:2、危害性,房颤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房颤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在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不要认为房颤没感觉,临床症状不明显就忽视对其治疗。3、房颤的治疗选择,大量的临床循证学依据提示房颤药物治疗无效,导管消融是唯一的
发布于 2023-02-06 09:37
0评论
房颤的诊断、判断心房颤动,也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一般人群的总患病率在0.4%,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发作时,心电图上面可以看到规律整齐的窦性心律消失,代之以快速而紊乱的心房电活动(也就是心房颤动波),同时因为不同传导比例
发布于 2023-03-17 07:26
0评论
古人言: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判断肥胖呢?这里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 BMI<25为正常,25≤BMI<30为超重,BMI≥30为肥胖。   有研究表明肥胖与房颤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共入选的5282例受试者,研究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将入选者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
发布于 2022-09-29 07:09
0评论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病情更加凶险,致死率更高,临床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以后,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达6.9%。我国是房颤的“重灾区”,目前约有800万患者。 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的乱颤 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
发布于 2024-02-27 05:17
0评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的电产生和传递异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快而且不规整,可高达300-600次/分,由于房室结的滤过性保护作用使这些激动部分达到心室,引起快且绝对不整齐的心率(心跳)心室率可高达100-160次/分。发生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甲亢、心脏外科手术等。房颤的三大主要危害:脑梗塞(中风
发布于 2023-01-13 07:06
0评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类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疾病。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按时间划分,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如果房颤发生后可以自行终止,就称为阵发性房颤。如果发作后不能自行终止,但可经治疗后终止,就称为持续性房颤,一般房
发布于 2023-01-26 13:17
0评论
1、心悸、房颤发生时常会伴有不规则的快速心跳,患者多有明显心慌、气急和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房颤患者极易发生脑中风,不仅发生比例增加5倍以上,而且中风后遗症的疗难度更大。此外,房颤患者的痴呆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增高。3、脑梗塞,由于房颤持久使心房内有血液淤滞,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的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最为常见。所以,房颤患者患脑梗塞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
发布于 2022-10-21 21:54
0评论
国外有研究发现,房颤是认知功能障碍,进而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房颤患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同龄健康人高,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尤其如此。房颤与痴呆相互关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因素如心房丧失规律收缩后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房颤的促炎状态致脑室周围白质病变,此外,在房颤过程中,左心房来的小栓子可进入颅内引起重要部位的脑栓塞,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相应部位脑损伤而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了解到这
发布于 2023-01-22 16:28
0评论
目前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有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方面。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物主要有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索他洛尔(商品名:施太可)、普罗帕酮(商品名:悦复隆、心律平)、莫雷西嗪等,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甚或增加死亡率;(2)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这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如合心爽)等,控制心室率可以改善
发布于 2022-09-24 16:0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