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房颤患者最怕血栓?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5%-1.3%,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8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达10%以上。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中风、脏器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其中,脑中风为房颤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且房颤导致脑中风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59岁的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为1.5%/年,而80―89岁的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达23.5%/年。
房颤患者中风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数十分钟内可导致明显症状)且病情严重(致死致残率达50%以上)。总之,房颤导致脑中风具有“高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死残率”等4个特点。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中风。以往治疗的重点是应用药物抗凝治疗,或通过射频消融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预防脑中风,药物抗凝和射频消融有何不足?
房颤性脑中风的药物预防主要是依靠口服华法林。但长期口服华法林存在诸多问题:华法林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其抗凝血作用可造成出血并发症,药物作用受到许多食物、药物影响,服用时需要频繁地到医院化验监测凝血功能以防药物过量。因此,服用华法林给患者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对年龄大者,其本身出血风险就高,且往往不能做到医院定期化验,老年患者的华法林治疗耐受性、依从性都很低。然而,这些患者恰是脑中风高危的人群。而一些新型抗凝药物价格高,疗效并非完美,出血并发症仍不能避免。
近十多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被广泛接受。但这一治疗的成功率不高(阵发性房颤约80%,慢性、永久性房颤不到50%),有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射频消融,有些术后仍需要抗凝。且射频消融是有创性治疗方法,费用高,操作时间长。
什么是左心耳?
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是左心房的一部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的产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左心房变成了左心耳,而原始左右肺静脉被并入左心房,成为左心房主要组成部位。
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老巢”?
临床研究显示,在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在正常人的窦性心律下,左心耳因具有正常收缩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房颤时,左心耳明显增大,且失去有效的规律收缩,导致血液在左心耳淤积,极易形成血栓。
左心耳形状不同,血栓形成的几率不同?
人有千面,左心耳也形态不一,可分鸡翅、风向标、仙人掌和菜花形状。临床研究显示,心耳内腔的凹陷多,隐窝深的结构可能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菜花形的左心耳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鸡翅形者,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分析左心耳形态结构,可能是房颤并发脑卒中危险分层的重要因素,也许是未来决定左心耳堵闭的主要决定依据。
左心耳封堵术怎么做?
近年来针对左心耳的经导管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手段受到人们关注。其中,经导管封堵左心耳因为伤口小、不需开胸及体外循环被认为更具前景。
其手术过程类似于支架手术,医生在患者股静脉经皮穿刺、建立通道,然后沿着股静脉将压缩的封堵器送至左心耳的开口处,打开封堵器,隔离左心房与左心耳的内腔。
哪些房颤患者适合做左心耳封堵?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的目前主要适应证为出血风险高、不能耐受华法林抗凝或者不愿华法林抗凝患者。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其适应证可能会进一步拓宽,有望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后,患者中风复发的几率很低,且无需药物抗凝治疗。
封堵器长啥样?
中山医院使用目前全球研究最为深入,也是国内唯一具有长期临床试验数据和随访数据、被批准上市的WATCHMAN 左心耳封堵系统。
它形如一个半球形的草帽,凹陷处有数根固定支架。
相关试验的长期数据显示,相较于华法林,该封堵系统能更有效预防脑中风,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且减少出血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脑中风的患者(二级预防),效果更为显著(比抗凝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