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与进口药其实在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进口药基本上是指原发研制及生产于国外的药物,而新药基本上是指经开发研制及临床试验研究批准上市后,在临床中尚未广泛应用或普及的药物。然而由于国内外在西药(尤其是抗肿瘤药)开发研制实力上的差距,所研发的新药基本上以进口药为主,因此可以说大部分新药都属于进口药。
目前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尚未出现某种药物可以根治肿瘤或取得较其他药物明显更佳的临床疗效,并且对于任何一种恶性肿瘤都存在耐药这一棘手的问题,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的目光常常一致投向了新药,并报以极大地希望,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因此,在此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新药,看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新药,而不是一味的追新。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药与其他药物的差别。新药的基本定义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根据其字面意思更好理解,既是新开发研制出的药物。通俗上讲,每个新药在开发之前均已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及动物研究,证实其具有安全性,对人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得到控制,才可能通过伦理论证而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且在临床研究阶段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够正是获批上市。虽然在临床上市之前已经历较长时间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已经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相比于已经应用普及的常用药物,其远期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尚不可知。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海豹儿”事件:1961年在原西德妇产科医生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3位医师分别报告发现有数千名新生儿发生畸形(没有臂和腿,手和脚直接长在躯干上,样子像海豹,称为“海豹肢畸形”),经研究发现制造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是名为“反应停”的一种药物,此药在1953年由德国首次合成,治疗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其严重的远期不良反应在将近10年后才被发现。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某一种新药需要进行10年的观察才能证明其安全性,而是想说明新药的远期安全性问题也许由于时间的原因并没有被发现,10年也许还不够呢!而已经普及应用的药物在近期及远期安全性方面则认识明显优于新药,虽然并不能说已经对其所有安全性问题100%明确。
并且,虽然新药采用了新的药理作用途径,但并不是万能药,不是对所有患者都一定能起到预期中的疗效,不能盲目的追新并且抱有过高的期望,可能最后因为失望的打击进而加剧病情的恶化,得不偿失。
新药还是有其特定的优势的,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新药、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新药的原因。
新药的定义是在化学结构、药理成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其他药品的药物,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新的或尚未应用过的生理理论、病理理论及药理理论的基础上,从本质作用上区别于其他药物。因此,其可能取得较其它药物更佳的临床疗效,或是同其它药物联合以取得更加的临床疗效,抑或是处理其他药物无效的疾病。
我们何时应考虑选择新药呢?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出现,然而仍有部分肿瘤对于抗肿瘤治疗没有明显的反应。比如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生存期短、病死率高,其治疗方面在吉西他滨应用后已明显进步,但在此后又进入一段平台期,目前所做的研究基本上是骡加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虽然在部分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毒副反应非常严重,并且不适合推广应用。对于此类患者,在吉西他滨治疗进展后选择新药进行治疗或进入新药研究,既获得了进一步取得临床疗效的可能性,虽然仅仅是可能性,仍好于坐以待毙。
目前肿瘤耐药是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问题,也是肿瘤患者疾病进行性进展最大的幕后黑手,即使在化疗敏感病理类型的肿瘤患者,最多经历8-12个周期的化疗后也常常会出现耐药情况,而且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多药耐药。此时由于新药是建立在新的生理病理基础、药理作用基础上研制的,有一定的可能性不受既往药物治疗及多药耐药的影响,让医生有了新的武器,让天空重现一片阳光。
最后,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济问题。就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及医疗保险覆盖程度而言,新药基本上不能进行医疗保险的报销,并且新药基本上均为进口药,费用昂贵,往往一个月的治疗费用就在几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总之,新药并不是万能的救命稻草,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情况下选择新药进行治疗,而不是盲目的一味追新,也许也可以称为一种选择的艺术。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