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各式各样的病因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正是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使得疾病难以攻克,克罗恩病可谓是“世纪难题”困惑了人们近百年。目前全球克罗恩患者已高达数百万,我国新生患者也在每年倍增中。
克罗恩病是以伯里尔。克罗恩(Burrill Crohn)医生的名字命名的,1932年Crohn教授提出该病,并与同事利昂。金兹伯格(Leon Ginzburg)和戈登。奥本海默(Gordon Oppenheimer)一起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其中描述了克罗恩病的各种特征。早期“克罗恩病”被称为“局限性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该病正式定名为克罗恩病(又称CD)。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正是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使得疾病难以攻克,克罗恩病可谓是“世纪难题”困惑了人们近百年。目前全球克罗恩患者已高达数百万,我国新生患者也在每年倍增中。
没有确切病因,无疑给治疗上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所以现今很多医疗组织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其中也不乏对病因有种种猜测,今天我们就围绕“病因”来讲述“克罗恩病”。
1、主流说法
大多数专家认为克罗恩病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即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疾病,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基因、机体不适当的免疫反应、环境因素。
一种或多种基因的遗传为克罗恩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然后需要环境中的某些触发因子来引起疾病发生,可能是病毒或细菌,也可能是别的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它将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外界侵入物质进行打击,这既是炎症的开始。不幸的是,免疫系统不会关闭,从而使炎症继续。
“目前,普遍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自身免疫混乱不分敌我的攻击消化系统所致,所以目前用药方面都是偏向”抑制免疫系统“,但什么引起了免疫系统混乱不得知”。
2、菌种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都位于肠黏膜内,其所含的淋巴细胞数量远高于其它淋巴组织。另外,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它有1亿以上的神经元,能够独立运作,自主判断,发号施令。其中,肠道中与人体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病毒等可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除了肠体以外,还生存着超过百万亿的微生物,两者的互动平衡保证了肠道整体的健康。
现今对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是菌种所致的说法日渐增多,专家学者们都提出了众多观点:有的认为与肠道菌种失衡有关;有的认为是某种细菌所致;有的则认为是某种细菌缺失或自身免疫缺陷导致。
早在,08年10月21日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宣布,通关研究发现在克罗恩氏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一种名为“柔嫩梭菌群”严重缺乏,甚至数量几乎为零,而这个菌群中的主要细菌――F.Prausnitzii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细菌数量过少导致了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紊乱,而且他们还发现,即使是接受了手术的克罗恩氏病患者,如果体内这种细菌的数量依然很低,那么其旧病复发的几率也会随之增高。
此后, 2012年来自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者表明克罗恩病肠道的微生物菌落平衡有关,其中揭示了简明弯曲杆菌在内的细菌都或许会引发感染。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对相关论文、病例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克罗恩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同时来自麻省总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克罗恩患者,肠内特殊菌水平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肠道微生物平衡被打破了。
最近,更有消息声称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证实了副结核分枝杆菌(MAP)和克罗恩病发病的关系,甚至就怀疑此菌就是导致克罗恩发病的“元凶”。
3、遗传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克罗恩的发生有家族局聚倾向,事实上,克罗恩病也具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早期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可能是遗传基因导致发病的。
早在,03年来自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大学医学院的Sanjay Lala博士指出,NOD2基因与末端回肠克罗恩病(CD)的易感性强烈相关。到07年,一个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发表一篇重要文章指出,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明显增加克罗恩病的患病风险:PHOX2B, NCF4和ATG16L1。此后,法国国家农艺研究所发表公报说,他们发现,一种名为CEACAM6的基因异常表达会促使大肠杆菌附着在肠道的上皮细胞上,并且不断繁殖,从而引发消化系统发炎。
4、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则新闻标题“ 克罗恩病,专找太爱干净的年轻人”,看了你肯定会觉得诧异,爱干净与患上免疫性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说法的理论是这样的:“过于干净的生活环境人长期在各清洁剂的保护状态下,免疫系统很少和细菌接触,一但受到外界的入侵,这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有如草木皆兵一样不分敌我”。
这种 “无菌”的生活方式使人体更容易患上过敏。德国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儿童,患过敏的人数只是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的50%。那些在农场里成天和动物们嬉戏的孩子,其发生自体免疫性疾病克罗恩氏病的几率,只有其他孩子的一半。
所以,安逸的生活环境不一定就有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好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帮助我们抵御疾病。
生活方式:克罗恩患者中年轻人居多,回想过去或许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熬夜、长时间对电脑、爱吃各种零食小吃、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虽然这些是否与发病有关尚不清楚,但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们更容易患上克罗恩这是事实,可笑的是,在你研究克罗恩病个体发病的案例时你总能找到以自己相反的案例。
关注克罗恩病的全球发病史,就像一部大国崛起的史一样,这种疾病似乎是跟着经济发展的脚步来的。各种加工食品、转基因食物相继摆上我们的餐桌,是人类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体的基因不得而知。随着各种“食品丑闻”的曝光,现今食品安全问题不想多说……
5、阑尾的切除
阑尾一直被认为是身体上多余的无用组织,而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阑尾能够向肠道提供免疫细胞,发挥了保持肠内细菌平衡的作用。对切除了阑尾的实验鼠和没有切除阑尾的实验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大肠内,负责制作维持肠内细菌平衡的抗体的免疫细胞减少了一半,肠内的细菌平衡也崩溃了。
由于溃疡性大肠炎和克罗恩氏病都被认为是由于肠内细菌平衡崩溃而发病的,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或许切除了阑尾的人们更容易患上克罗恩病,但这一切有待研究。
6、母乳
母乳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营养丰富,含有婴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保证婴儿的正常、健康发育。
母乳中的抗体主要存在于初乳中,以免疫球蛋白A为主。占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89.8%0产后第1-2天的乳汁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分别是正常人血液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13.5和5.4倍。免疫球蛋白A可以抵抗胃肠中的酸性和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在消化道保持其抗体活性。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另外产后1-2天的初乳也含有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M,其含量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血清中的水平,但持续时间较短,产后7天即下降至微量。母乳也含有少量的免疫球蛋白G,其浓度不到血液浓度的1%,但持续时间较长,能维持到产后6个月。
研究母乳有关机构称母乳喂养能防止克罗恩氏病,从上述文字中了解到母乳可为新生婴儿提供抗体,以满足孩子所有的成长需求同时抵御外来病菌,所以没有母乳喂养的孩子自然是一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