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09-25 01:39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包括:(1)HBV DNA > 105 拷贝/ml;(HBeAg阴性者,则>104 拷贝/ml);(2)ALT 在 2~10倍正常上限;(3)如果 ALT 在2倍正常上限内,需近期有ALT反复异常史;(4)对重叠脂肪肝、药物或酒精性肝病时,应注意排除上述因素所致的ALT升高后用抗病毒药;(5)短期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或较低,仍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

  一、干扰素:

  1、干扰素的分类:

  干扰素有三类,α,γ。INFα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普通INF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 a)即长效干扰素。

  临床常用的INFα有2b型(如:安福隆、凯因益生、安达芬、干扰能)、1b型(如:赛若金、运德素)、α2a型(如:因特芬、罗荛愫)、复合α亚型(干复津)、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pegasys,佩乐能pegintron),国产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进口干扰素低,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为国内普通患者接受。进口的长效干扰素每周注射一次可以有效维持血药浓度,可减轻患者的注射痛苦且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但是价格较贵。

  2、干扰素绝对禁忌症:

  (1)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

  (2)肝损伤严重者,包括重症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等。

  (3)严重血小板减少,小于30~50×109/L;白细胞减少,小于2.0~3.0×109/L,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小于1.0 ×109/L 。

  (4)精神病史 (如抑郁症)。

  (5)经常发作的癫痫。

  (6)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及已戒断酗酒/吸毒但有复吸史者。

  (7)未经控制的或不稳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甲亢等。

  (8)有心绞痛、心肌梗塞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

  (9)妊娠。

  3、治疗过程中应做的检查:

  (1)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1~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个月检查1次,半年后每2个月检查1次,至治疗结束;(2)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第1个月每2周检查1次,连续3次,以后可每1~2个月检查1次;(3)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2个月检测1次HBV DNA ,4个月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 ,HBsAg、HBeAg、抗-Hbe可每3~6个月检测1次;(4)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肾功能和尿常规等指标;(5)密切观察慎用者的特殊指标,如血糖变化或精神状态的改变。

  4、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

  (1)流感样症候群:很常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 a,或在注射IFN a 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此类症状一般于1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对较敏感的患者可采取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至治疗量,可明显减低流感样症状。

  (2)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1.0×109/L,血小板 < 4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同时可用升白胺或利血生等升白细胞药物。1周后复查,如明显好转,则逐渐加量,最低有效量以3MIU(隔日一次)为宜。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0.8×109/L,血小板 < 30×109/L,则应停药。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和精神病。因此,使用 IFN a 前应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但对症状明显者,应及时停药。

  (4)IFN a 可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包括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等。可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应予以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等)、视网膜病变、过敏反应等,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二、拉米夫定(贺普丁):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主要作用于乙肝病毒的DNA多聚酶,从而抑制DNA合成和病毒复制。常规用量:100 mg/片,口服,每日一次。该药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称:HbeAg血清转换)率可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一般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也较高。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此药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此外,拉米夫定还应用于术前和术后的肝移植患者。对肝功能持续正常者,不推荐应用。在用药前医师应向患者交待药物使用方法,对不能配合坚持服药者不宜应用。

  1、禁忌症:

  (1)对该药过敏者。

  (2)妊娠、哺乳期妇女。

  (3)肾功能不全。

  2、注意事项:

  (1)YMDD变异(耐药):

常因药物诱导发生。当YMDD变异时,可以发现原已阴转HBV DNA再次阳性或原已下降的DNA病毒载量的升高,或者以ALT升高为指征的病情进展,偶而会引起肝功能失代偿。据报道,YMDD变异的发生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比例增高,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病毒发生变异后,可根据患者肝病及病毒复制状况,调整治疗为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干扰素或其他抗病毒药物,要注意新选择的药物需与拉米夫定同时应用2-3月后再停用拉米夫定,避免停药后复发病情加重。

  (2)停药时间:

  拉米夫定疗程一般为一年以上,少部分病人如肝硬化需要长期应用。由于拉米夫定停药1-3月甚至半年内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反弹,HBV DNA再度阳性或DNA载量升高,甚至病情比治疗前更严重出现危险状况。因此,为每位选择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必须进行治疗前的认知教育,让患者真正了解随意停药的危害,在医师的指导下考虑停药时间。一旦出现停药的反弹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是近年来用于我国临床的新药,为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其作用机理为抑制HBV DNA多聚酶活性,从而抑制HBVDNA复制。与拉米夫定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有效。常规用量:10 mg/片,口服,每日一次。与拉米夫定相比其抗病毒效率较低,但耐药变异发生率也较低。

  1、禁忌症:已证实的对其任何组成成分过敏的病人。

  2、不良反应:国外临床研究中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腹痛、恶心、胃肠胀气、腹泻等。国内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轻度)、腹泻(轻度)和脱发(中度)。治疗剂量下约2.5%的患者出现轻度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使用。

  3、应用范围:

  (1)拉米夫定变异后应用。

  (2)因其对野生株和拉米夫定耐药株乙肝病毒均有效,也可作为一线用药,用于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者,或其他抗病毒药物疗效差者,目前有多项研究在探讨其单独用于乙型肝炎的疗效。

  (3)用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病或肝移植患者。

  四、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是环戊酰鸟苷类似物,为高效、选择型抗HBV药物,其抑制HBV的作用及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初始即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无耐药变异发现,但拉米夫定耐药后的患者,对恩替卡韦亦有部分交叉耐药,因而要加大剂量给药。

  我国SFDA也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价格比拉米夫定较贵。恩替卡韦有两种剂量,0.5mg/片和1.0 mg/片。

1、禁忌症:已证实的对恩替卡韦过敏的病人。

  2、不良反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至中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疲劳、眩晕、恶心等。

  3、应用范围:(1)HBVDNA阳性和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用量:0.5 mg/片,口服,每日一次。(2)拉米夫定治疗无效(包括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 mg/片,口服,每日一次。临床研究表明,对发生YMDD变异者将剂量提高至每日1mg 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

关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有哪些问题需要了解?相关文章
抗病毒治疗是根治乙型肝炎的关键。以前由于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围绕着“保肝、降酶”进行。直到近年有了干扰素和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才正式拉开了序幕。几年来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实践,确实让一些病人获得长期或短期的缓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推广应用,临床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价值、使用方法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抗病毒治疗的难
发布于 2022-12-08 07:22
0评论
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可谨慎应用干扰素。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逐步加量,而对于进展期肝硬化则有导致肝脏失代偿的风险,最好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脏失代偿及肝细胞癌的发生,临床疗效主要见于未发生耐药的患者。对拉米夫定发生耐药的患者应及时加用阿德福韦联合治疗,优于换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考虑到需要长期治疗,也可首选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等耐药风险较
发布于 2022-09-25 01:35
0评论
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1、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DNA≥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DNA≥103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延缓和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的发生。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选择: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口服;恩替卡韦0.5mg(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
发布于 2022-12-07 22:42
0评论
患者有急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所见再加上HBsAg阳性,即可确诊。但有些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液可以查不出HBsAg(HBsAg已经阴转或检测方法不灵敏),对于这种病人我们必须依赖HBsAg以外的其他指标。其次,在我国无症状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相当常见。这些病人如合并其他型的急性肝炎(如甲型肝炎、丙型肝炎、EB病毒或CMV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由于其血中HBsAg阳性,故很易被误诊为急性乙型
发布于 2022-11-30 06:56
0评论
自从干扰素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以来,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开发和利巴韦林的应用,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金标准”,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愈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患者年龄和肝脏的纤维化程度、治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联合治疗和疗程的影响,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
发布于 2022-09-25 01:28
0评论
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此现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绝。2、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也就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
发布于 2022-12-08 05:27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全球HCV感染约为1、6亿,每年导致25万人死亡。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00万名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3、2%,每年新发病人超过10万。由于丙型肝炎大多发病隐匿,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像乙型肝炎那样“备受关注
发布于 2022-09-25 01:11
0评论
Blumberg博士在1963年通过蛋白电泳技术,在来源于澳大利亚的一份血样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原,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antigen,AuAg),后来证实这种AuAg与乙型肝炎(hepatitisB,HB)相关,事实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表面抗原,从而开启了乙型肝炎研究的新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一重要发现,Blumberg博士于1976年
发布于 2023-02-23 05:56
0评论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抗病毒是关键的观念已经被医生和许多患者接受并付诸实现,而且大部分患者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甚至少部分患者已经像我们在抗病毒过程的所做的形象比喻,获得了奥林匹克世界赛的金牌―达到了表面抗原阴转(甚至表面抗体阳转)的最最理想疗效。当然,这是我们每个患者都期盼的,但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自己也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啊!我们不禁要问,为什麽,有的患者疗效很好,而有的患者又很差呢?这最
发布于 2022-12-07 17:59
0评论
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1)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约占40%,他们均需长期治疗;HBeAg阳性患者约占60%,其中20%于短期治疗后可发生HBeAg转阴或转换,但80%患者于治疗1年时HBeAg并不转换,他们也需要长期治疗。长期抗病毒治疗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耐药。例如用拉米夫定治疗1、2、3、4、5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24%、
发布于 2022-09-25 01:4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