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 耐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1) 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约占40%, 他们均需长期治疗;HBeAg阳性患者约占60%,其中20%于短期治疗后可发生HBeAg转阴或转换,但80%患者于治疗1年时HBeAg并不转换,他们也需要长期治疗。长期抗病毒治疗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耐药。例如用拉米夫定治疗1、2、3、4、5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24%、38%、49%、67%、65%。
(2) 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苷 (酸) 类似物只有一个抗病毒靶点,即逆转录酶区,对病毒复制的其他过程并不起作用。
(3) 除干扰素外,只有一类核苷 (酸) 类似物为抗病毒药物。
(4) 虽然目前核苷 (酸) 类似物可分为3类: ① L-核苷类:,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② 无环磷酸盐类,阿德福韦酯和替诺夫韦;③ 环戊烷 / 烯类,如恩替卡韦。但它们有共同的耐药突变位点,如rtA181T/V突变可产生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替诺夫韦的耐药;rtM204V/I突变可产生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夫韦和恩替卡韦的耐药等。
(5) 国内外最早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耐药发生率较高,从而影响今后应用其他核苷 (酸) 类似物的治疗效果。
(6) 在我国存在滥用抗病毒药物问题,如给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以及给孕妇用抗病毒药预防母婴传播等。
(7) 不规范治疗,如一些医生或患者盲目减量用药或隔天治疗。
(8) 患者依从性差,如患者不坚持治疗,见“好”就收,吃吃停停,或私自更换药物等。
(9) 医生对抗病毒治疗认识不足,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
(10) 缺乏简便、灵敏的监测耐药方法,不能及时、有效地监测耐药的发生。
(11) 更为严峻的是耐药毒株也可在人群中传播,一旦发生流行,尤其是多重耐药株流行,治疗将更加困难。
一、抗病毒耐药的预防:
抗病毒耐药的预防包括:
(1) 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2) 应用高耐药基因屏障且抗病毒力强的药物;
(3) 如早期应答不理想,则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4) 避免序贯单药治疗;
(5) 如可能,应用联合治疗;
(6) 进行规范化治疗 (规范化的疗程和剂量以及按线路图治疗等);
(7)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8) 加强耐药监测 (包括治疗前监测)。
二、抗病毒耐药的监测:
(一)、出现HBV耐药株的指征是:
(1) 病毒载量升高 (31.0 log IU/mL);
(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升高;
(3) 临床病情加重;
(4) 在病毒聚合酶区可检测到耐药基因变异。
(二)、抗病毒治疗耐药的命名:
(1) 原发抗病毒治疗失败 (无应答) [Primary Antiviral Treatment Failure (or Nonresponse) ]:开始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6个月后,血清HBV DNA下降达不到31 log10 IU/ml;
(2) 继发抗病毒治疗失败 (或病毒学突破) [Secondary Antiviral Treatment Failure (or Virologic Breakthrough)]:对抗病毒治疗依从,且达到最初应答 (Initial Response) 的患者,虽维持治疗,但经2次间隔1个月检测,血清HBV DNA由最低点上升3 1 log10 IU/ml;
(3) 生化学突破 (Biochemical Breakthrough ):对抗病毒治疗依从,且ALT已恢复正常的患者,虽维持治疗,但其血清ALT升高;
(4) 基因耐药 (Genotypic Resistance):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病毒群中有HBV基因组逆转录酶区氨基酸替代,表明在表型试验中对抗病毒药物耐药,这些变异株一般在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可检测到,但在持续病毒血症而无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也可存在;
(5) 表型耐药 (Phenotypic Resistance):在体外HBV聚合酶对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下降;
(6) 交叉耐药 (Cross Resistance):由于同一个氨基酸替代或2个及以上氨基酸联合替代,导致对一种以上抗病毒药物敏感性下降。
(三)、耐药位点变异的检测方法包括:
(1) 直接PCR测序法:最不敏感,最低检测限20%;能发现新变异位点,可作为新的治疗或发现现行治疗的新耐药相关位点变异的检测手段;
(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RFLP): 敏感,最低检测限为5%;只能检测已知的耐药位点;
(3) INNO-LiPA: 敏感,最低检测限为5%;只能检测已知的耐药位点。
三、抗病毒耐药的救治:
(一)、拉米夫定耐药:
(1) 加用阿德福韦酯;
(2) 改用恩替卡韦;
(3) 改用Truvada (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的复合制剂);
(4) 加用替诺夫韦。
(二)、阿德福韦酯耐药:
(1) 加用拉米夫定;
(2) 加用恩替卡韦;
(3) 改用恩替卡韦;
(4) 改用Truvada。
(三)、恩替卡韦耐药:
(1) 加用阿德福韦;
(2) 改用阿德福韦;
(3) 加用替诺夫韦;
(4) 改用替诺夫韦。
四、按路线图治疗,预防耐药发生:
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2年时预后的预测因素有:
(1) 基线因素:包括年龄、地理区域、HBV DNA水平、Knodell HAI评分、BMI、诊断后年限、以前IFN治疗史种族、HBV基因型、ALT水平、肝硬化、体重、感染的可能来源、治疗等;
(2) 治疗时因素:包括24周时血清病毒载量和ALT水平。
(一)、12周时评价初始应答 (Initial Response):
如治疗12周时,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31 log,则为初始应答,可继续治疗。如血清HBV DNA下降<1 log,则为初始无应答。如初始无应答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则设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患者依从性好,则应改变治疗方案。
(二)、24周时早期应答 (Early Response):
24周时早期应答与2年时血清HBV DNA水平、耐药率、疾病转归相关。
(1)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即血清HBV DNA降至<60 IU/mL 或 <300 cp/mL,可继续治疗,每6个月随访1次,如患者病情较重,可3个月随访1次或更频繁。
(2)部分应答 (Partial Response): 即血清HBV DNA降至60~2000 IU/mL 或300~104cp/mL,可加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或继续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
(3)不充分应答(Inadequate Response):即血清HBV DNA >2000 IU/mL或>104 cp/mL,可加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每3个月随访1次。
(三)、部分应答者的随访:
开始治疗时,每3个月随访1次。如患者36周时获完全应答,可每6个月随访1次;如患者36周内病毒载量持续下降,但36周时未获完全应答,继续每3个月随访1次;如患者病毒载量上升或停止不动,按未充分应答处理;如患者病情较重,需增加随访频率 (由医师决定)。
(四)、乙型肝炎治疗路线图的未来:
将来的乙型肝炎治疗路线图可能包括HBV基因型检测、筛选已有的变异,以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同时通过早期发现耐药和调整治疗方案,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将来的路线图重点应放在预防耐药,即应用路线图和联合治疗,以避免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