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2 00:26

  冠心病是一组最常见多发的疾病。尽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的开展使冠心病的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仍有约50%的患者只能进行不完全的血运重建,约20%的冠心病患者根本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治疗后常无心肌细胞水平血流灌注改善,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等,预后极差。骨髓多种干细胞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取得较好疗效。目前研究已经初步显示出干细胞治疗冠心病可能在于其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与心肌细胞融合等机制。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骨髓各种类型干细胞多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临床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方法。其中骨髓CD34+干细胞有释放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目前极有潜力的治疗干细胞类型。现就该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治疗的需要

  近20年来,随着冠心病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的发展和普及,已能够迅速地解决一部分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病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该类病人病情进展和猝死。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进行冠状动脉的完全血运重建,特别是对那些全程弥漫、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利用上述方法常不能达到心肌细胞水平的有效血流灌注[1]。有些严重病变则根本不能采用冠脉介入和外科搭桥手术,或者患者不愿在体内放置异物支架和进行创伤大的开胸手术,仅愿接受保守的药物治疗,病情常常不断进展。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干细胞数量常不足1%,效果较差。

  2、干细胞研究结果带给我们的希望

  如何更好地逆转高危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急性心急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缺血性心肌病等仍是摆在心血管医师面前的一道难题。2001年Orlic[2]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振奋人心的研究报告,他们将骨髓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射到结扎了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的小鼠梗死心肌区域内,结果发现9天后其心肌梗死区域心肌收缩功能改善,梗死面积缩小约68%,因此认为是移植的干细胞转化成了心肌细胞。 随即有许多类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支持骨髓干细胞的心肌修复作用[3-4]。但亦有研究报告采用遗传学的方法做标记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干细胞不能转化为心肌细胞,而可能是细胞融合和移植干细胞分泌因子的刺激作用[5-7]。随后,尽管有相关的研究报告不断发表,对移植干细胞转化心肌细胞及其治疗效果一直争论不休[8-11]。近来,随着全世界各国的基础和临床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了肯定。CD34+细胞的血管新生作用已较明确,今后还需要对其治疗机制,更有效的具体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3、干细胞的血管新生作用

  骨髓干细胞移植首先被用于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取得较好疗效[3,5]。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干细胞转化成心肌细胞持怀疑态度[6-11],并认为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是由于血管新生改善了心室的重构。而干细胞转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以及释放细胞因子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的作用是确定和被广泛接受的[6-8];由于干细胞的促血管新生作用[12-13],有人曾尝试用CD34+干细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取得较好疗效[14]。

  4、CD34阳性干细胞成为最有潜力的促血管新生细胞

  CD34+干细胞是一种较强的改善血管内皮,促进血运重建的种子细胞,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极有潜力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15-17]。我们自己采用这种方法治疗5例冠心病,均取得较明显疗效。因此深入研究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探讨其促血管新生,重建冠状动脉网的作用,对选择最佳适应症,选择移植干细胞的种类,选择干细胞的注射途径和部位,更好地开展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对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在活体状态下移植后的归巢、血管新生作用尚不清楚,预计今后将加强该方面研究,进一步阐明其治疗机制,为大规模临床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骨髓CD34阳性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相关文章
1.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分为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 2.根据供受者关系分类 (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将自体正常或疾病缓解期的造血干细胞保存起来,在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回输造血干细胞。 (2)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同卵孪生之间的移植。 (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HLA不全相合或半相合、非亲缘HLA相合、非亲缘HLA不全相合等。 3.根据供受体之间HLA配型分
发布于 2024-07-02 12:26
0评论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概念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stemcell,H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是造血与免疫系统的起始细胞。HSC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表达CD34+抗原,它在正常骨髓中含量甚少,约占有核细胞的1%-2%,而在外周血中含量更少,约为单个核细胞的0.1%。理论上讲只要有一个HSC,即可能形成完整的造血与免疫系统。临床上为了安全地在短期内重建一个遍布全身并具有一定功能的血液和免疫系统
发布于 2022-10-02 13:05
0评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环节是细胞免疫异常,主要是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量的改变是异常免疫损伤所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有别于传统观念认为再障为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造血组织“种子/虫子/土壤”异常、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 1.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祖细胞 各种致病因素引起: ①树突状细胞(DCl)活化,患者免疫耐受打破;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 ②免
发布于 2023-12-30 23:47
0评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国际上最新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在局麻下抽取一定量的自体骨髓,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一种在缺血环境中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原始细胞),然后再将其注射到缺血得下肢肌肉内,使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增生,增加侧支循环以达到治疗患肢缺血的目的。此种方法治疗一周后即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大约一个月后新生血管形成,肢体供血状态改善。自体细胞移植无明显不良反应
发布于 2022-11-28 15:31
0评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衰竭和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具有异质性,一般认为与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缺陷,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祖细胞有关,但至今仍无较全面的阐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表明,大多数再障的发病与免疫反应有关,而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有效,为上述论点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所以,再
发布于 2023-03-15 13:26
0评论
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骨痛、反复感染。70%的患者诊断时存在贫血。1/4的患者有高钙血症。常规X线检查显示有近80%的患者存在骨骼异常。M蛋白方面,82%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阳性,93%的患者免疫固定电泳阳性。近20%的MM患者缺乏重链表达,被认为是轻链型MM。此类患者常常尿里有M蛋白,而血里的M成分并不高。因而对于所有怀疑MM的患者,血和尿的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都要做。1%
发布于 2022-12-25 11:10
0评论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除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如血型、病毒等相关检查外,还须针对MM完成必需项目检测,有条件者可行其他对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的检测。(表一和表二)表1MM必需检测项目检测项目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包括白蛋白)、电解质(包括钙离子)、凝血、血清蛋白电泳(包括M蛋白百分数)、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β2免疫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涂片(包括外周血浆
发布于 2023-02-18 17:46
0评论
1.骨髓:出现一定比例的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主要为原始浆细胞或幼稚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骨髓瘤细胞。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或β区或α2区出现一窄底高峰,又称M蛋白)或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即尿本周氏蛋白)。 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进一步作下列检查: (1)免疫分型:用患者骨髓进行检查,CD10、C
发布于 2024-02-05 00:40
0评论
在中国济南军区总院实施的一项临床1期/2期开放性试验结果发表在最新《BMCMedicine》杂志上,研究入选了15位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29岁(从15岁到41岁),平均病史8年(从最短的1年到最长的21年病史)。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干细胞培育治疗,即通过一个闭环的系统将患者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即身体内的免疫细胞)分离出来,和脐血干细胞一同孵育2-3小时,随后输回患者体内。其中6位糖尿病患者(A组
发布于 2023-02-08 14:37
0评论
池原进教授从健康老鼠的脊髓中采集到骨髓细胞,加进去造血干细胞及有形成组织功能的间叶干细胞,移植到患有肺气肿的老鼠的骨髓里,6个月之后,10只实验鼠的肺气肿都被治好了。据认为,这些干细胞修复了发生病变的肺细胞,使之恢复正常功能。这位科学家说,同时移植多种体性干细胞的方法移植细胞成活率高且不易发生排异反应,这种方法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及动脉硬化等疾病。
发布于 2023-02-17 11:2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