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2 06:51

  ?

  1、概 念

  骨质疏松( OP) 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 也是引起骨折危险性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的概念最早由欧洲病理学家Pommer 于1885 年提出, 1941 年, Albright 明确提出骨质疏松症的概念; 1999 年, 我国第一届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讨会对骨质疏松症定义如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 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 骨皮质多孔、变薄为特征, 并由此导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点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呈等比例减少。骨强度主要取决于骨矿密度和骨质量两个因素, 骨强度的降低使骨在遭受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

  2、流行病学

  20 世纪90 年代, 全世界约有2 亿人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7500 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美国50 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 ~ 6% 和13% ~18%; 低骨量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为28% ~ 47% 和37%~ 50%。加拿大一项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症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12.1%和7.9%, 总患病率为15.8%; 男性腰椎骨质疏松症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2.9%和4.8%, 总患病率为6.6%。骨质疏松症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骨折, 以腰椎、髋骨和腕骨骨折多见。我国60 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约为2900 万人, 低骨量患者为1700 万人。50 岁以上人群骨折总患病率为26.6%,髋骨骨折患病率为1.9%, 前臂骨折为4%, 脊椎骨折为13.1%。

  3、病 因

  3.1、内分泌因素 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相关的激素有性激素( 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前4 种激素, 特别是性激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 尤其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显著。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强成骨细胞活性、抑制骨钙溶出及促进骨重建等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肾脏, 提高1A-羟化酶活性, 促进1, 25-二羟维生素D3 产生及钙吸收; 可促进降钙素分泌, 增加其血清基础值; 作用于甲状旁腺, 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 抑制骨吸收; 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阻止骨吸收。雄激素具有促进蛋白合成、促进骨基质合成的作用。老年人由于性腺功能减退, 雌激素及雄激素生成减少, 因而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3.2、营养因素 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钙、磷两种元素对骨骼的影响较大, 钙、磷代谢异常为骨质疏松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 蛋白质、微量元素( 氟、镁、锌)、维生素C、维生素D 等的异常也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1)钙: 成年人体内钙含量约为体重的1.5%, 其中95% 以上存储在骨骼内构成"钙磷库”, 成为骨量的主要原料。钙缺乏是引发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常成年人每天骨钙丢失约10 mg, 每天钙的最少需求量为600~ 1000 mg。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钙摄取在最大需要量以上时, 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发生率显著下降。( 2)磷: 磷是骨质无机成分中仅次于钙的第二大元素, 80% 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其他20%以有机磷形式存在于软组织和体液中。磷与钙共同参与骨代谢, 低磷可促进骨吸收, 降低骨矿化速度; 高磷使细胞内钙浓度降低,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 骨吸收增加, 引发骨质疏松。( 3) 镁: 镁不但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物质, 而且可以促进维生素D 的羟化过程, 调节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平衡。当镁缺乏时, 甲状旁腺素释放、降钙素受抑制而影响骨对钙的吸收。( 4)蛋白质: 蛋白质是骨骼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 摄入不足或过量都会对钙平衡和骨量起负性调节作用。目前已明确, 肠钙吸收与蛋白质摄入量成反比, 特别是酸性氨基酸可抑制肠钙吸收, 含硫氨基酸过多可酸化尿液、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促进尿钙排出。蛋白质过度摄取可影响人体内环境,干扰钙磷代谢平衡, 引起钙过多流失; 而摄入不足引发的负氮平衡, 则可引起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I)缺乏, 阻碍成骨细胞建造必需有机基质、骨矿沉积受阻、骨形成降低而影响骨质量。正常成年人每天蛋白质需要量为70 g 左右, 蛋白质摄入增加1 倍时, 尿钙排出增加50%。(5) 其他: 维生素摄入不足、过量饮酒、吸烟、高盐、高咖啡因饮食等, 均容易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 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3.3、性别及年龄因素 年龄是影响人体骨矿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0~ 40 岁时骨量达到一生中的峰值,并维持相对稳定5~ 10 年。女性40~ 49 岁、男性40~64 岁时骨量开始缓慢减少。女性50 岁以后的5~ 10年, 特别是绝经期后, 由于血中雌激素等水平下降, 骨量急剧流失, 80 岁以上达流失高峰, 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可达100%。60 岁妇女每增龄5 岁, 骨折发生率增加1 倍, 80 岁亚洲妇女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为1%。而男性的骨量丢失始终是缓慢进行的, 骨质的总丢失量较女性少,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较女性低。

  3.4、疾病及药物因素 部分全身性疾病, 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肝肾疾病、肠胃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发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某些药物(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癫药、避孕药、抗结核药、含铝抗酸药和肝素等) , 亦可影响钙的吸收, 使尿钙排泄增加, 加速骨量丢失, 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3.5、遗传及免疫因素 相关家系调查发现, 46% ~62%的骨密度由遗传因素决定。因此, 遗传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免疫功能对骨重建有调节作用, 其功能改变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关系。

  3.6、失用及环境因素 老年人因行动不便, 户外运动及日照减少, 维生素D 合成减少, 从而使肠道钙、磷吸收下降, 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长期外固定的患者或长期卧床瘫痪者, 极易引起骨质疏松症。气候的变化可影响人体的骨代谢及其营养状况; 环境污染物中含有对骨骼有害的铅、铝、镉等重金属, 通过呼吸或饮食进入人体后, 可影响骨骼对钙、磷的吸收, 成骨细胞少于破骨细胞, 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

  4、分 类

  4.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年龄增高、器官生理功能退化和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又分为I型和II型骨质疏松症。( 1) I型: 通常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称为Ia 型, 男性骨质疏松症称为Ib 型。Ia 型骨质疏松症好发于绝经后5~ 15 年的妇女, 发病机制主要是以雌激素分泌明显减少为诱因、破骨细胞为介导, 从而引起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实验室检查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大多高于正常值, 其特点是肠钙吸收减少, 骨丢失加剧, 其中以骨小梁丢失最为显著, 多先发生在中轴骨( 脊柱) , 逐渐波及周围骨( 桡骨远端、股骨上端、胫腓骨下端) , 骨折以胸椎、腰椎和桡骨远端为主。Ib 型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雄激素( 睾酮) 水平减少和活性降低所引发, 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因。雄激素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大于50 岁男性中, 有近半数血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 甚至降低50%, 睾酮水平下降程度与骨丢失的增加显著相关。当雄激素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骨吸收和骨形成失去平衡, 表现为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 从而引发骨质疏松。其骨折多发生在髋部, 以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为主。( 2) II型: 70 岁以上人群多发, 男女比例为1:2。该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由于维生素D 受体储备减少, 肠钙吸收障碍, 引起血钙水平下降, 骨丢失加快; 运动减少, 日照不足, 胃肠消化功能减退, 营养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也会影响成骨细胞活性, 使骨形成减少。其骨丢失主要发生在骨小梁, 也可发生在骨皮质。

  4.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于某种疾病或药物等诱因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根据发病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 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等。( 2) 药物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影响肝酶药物性骨质疏松症等。(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致骨质疏松症。患有COPD 的中、老年人, 吸烟、治疗慢阻肺时使用激素治疗、维生素D 摄入不足、性功能减退、体重指数下降、室外和室内活动减少等均为引发或加重COPD 骨质疏松症的因素。( 4) 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以四肢骨和髋骨较为明显, 对中轴骨影响较小。骨质疏松症易引起骨折, 骨折后又可以继发骨质疏松症,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3、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不明原因的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症、青壮年骨质疏松症, 以及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此类骨质疏松症并不常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是不明原因的背部、腰髋部、足部疼痛及骨折, X 线摄片多为相应部位骨吸收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分类相关文章
脑瘫是当代社会患病数最多的小儿运动功能障碍性疾患之一。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每产下1000个活婴中有2-3例患脑瘫。据美国1985年统计全国脑瘫患者近75万人。1996年日本脑瘫发生率为1.4‰。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由于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治疗抢救技术的改善,尤其是对重症新生儿的监护,脑瘫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我国脑瘫发生率尚缺乏全国性资料报道,据不同地区
发布于 2023-01-03 20:41
0评论
CAG患者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本病在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尚不完全清楚,导致目前有关CAG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且因各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胃镜或血清学)而缺乏可比性。但可以肯定的是CAG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国外资料显示,在胃癌高发的东亚、东欧、南美等地区,CAG及肠化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世界范围内,CAG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与年龄有一定相关,均以老年人高发,
发布于 2022-09-29 09:29
0评论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什么?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一、原发型骨质疏松症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老年性骨质
发布于 2023-02-09 12:52
0评论
一、甲亢1、概念: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功能亢进,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导致的甲状腺毒症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炎症(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安静型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破坏,滤泡内储存的甲
发布于 2023-03-05 09:06
0评论
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人群终生发生率为24.6%。引起胸痛的原因复杂,不同的疾病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疼痛特点,极易导致临床误诊误治。而且某些胸痛发病危急,需及时诊治,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为正确诊治胸痛,减少误诊误治,制定合理诊治流程,我们与其他单位合作,联合发起胸痛流行病学调查。希望各种胸痛患者就诊咨询,我们将详细记录您的病史,耐心解答您的疑问!
发布于 2022-09-25 05:25
0评论
现在社会上讲到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家都会第一个想到的是骨质疏松症,身边的老人一旦有外伤骨折,大家也常常会提醒说你应该去查一下是不是有骨质疏松哦,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有了健康保健的意识,这也是我们社会媒体大力宣传指导的功劳。那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呢?现在骨质疏松症在我们老百姓眼里就是缺钙,所以骨的质地变差了,变松掉了,容易发生骨折了。而骨质疏松症的真正的含义应该是WHO定义: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
发布于 2023-02-01 08:42
0评论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已经成为常见病,危害人类的健康。但是我们对它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定义:WHO的定义(OP)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骨质疏松症分类:骨质疏松症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
发布于 2023-03-22 03:31
0评论
案例:王阿姨,50岁,骨质疏松病史6年,多年腰背酸痛,她听人说骨质疏松补钙就可,于是钙片每顿都吃,各种食补补钙如骨头汤、牛奶等已成她每天必喝,但腰背酸痛仍未见好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后因酸痛难忍方入院,追问病史发现王阿姨有反复肾结石碎石病史,入院检查发现血钙升高,甲状旁腺素PTH升高,B超提示甲状旁腺腺瘤,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医生说王阿姨的骨质疏松、肾结石的罪魁祸首是是甲状旁腺腺瘤,
发布于 2023-03-22 15:31
0评论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
发布于 2024-02-06 14:45
0评论
1、何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现况如何?骨质疏松症,顾名思义就是因为骨头质的改变及量的减少而造成疏松的现象。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指出50岁以上的停经妇女,约2/3至3/4都有骨质流失的现象,且有超过15%已经达到疏松的程度。因为骨质疏松引发髋部骨折的第一年死亡率,更是高达18%。人体的骨骼由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互相交互作用取得平衡所维持,当破骨细胞对骨骼的破坏大于成骨细胞时,便会加速骨质
发布于 2023-01-15 09:1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