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干扰素疗法取得初步成功
事实上,在2012年时,就发表了首次概念验证研究的结果,证明慢性丙肝患者通过无干扰素DAA联合治疗确实能够实现SVR。4该研究所涉及的药物是HCV非结构蛋白5A的抑制剂――daclatasvir和HCV非结构蛋白3的蛋白酶抑制剂――asunaprevir。研究对象是感染基因1a或1b型HCV病毒且先前对基于IFN-α的疗法无应答的患者,这些患者接受PEG(聚乙二醇)-IFN-α2a(干扰素α2a)-ribavirin(利巴韦林)、daclatasvir和asunaprevir四联疗法或单独使用daclatasvir和asunaprevir二者联合治疗,为期24周。四联疗法成功治愈了所有的10例HCV感染患者。鉴于无应答者接受PEG-IFN-α、ribavirin、telaprevir(特拉匹韦)或boceprevir(波西普韦)后治愈率之低,取得这一结果是非常卓越的。在daclatasvir和asunaprevir的无干扰素疗法组,所有患者的HCV RNA都迅速降低,1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SVR,其中的2例基因1b型HCV感染者成功清除病毒。
在日本进行的一项使用daclatasvir和asunaprevir进行治疗的研究也十分成功,这项研究只招收感染基因1b型HCV病毒的患者。5所有的10例先前对PEG-IFN-α-ribavirin疗法无应答的患者均在daclatasvir和asunaprevir治疗后获得SVR。
无干扰素疗法的关键进展
在2012年,尽管某些无干扰素疗法并没有成功6,但也首次报道了无干扰素疗法成功治愈慢性丙型肝炎病例4
在实现无干扰素疗法之前,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现有疗法的不良事件和成本-效益关系9,并调整IFN疗法以增加持续病毒学应答率7
图1 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的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无干扰素联合疗法(包括先前测试过的无干扰素联合疗法)
无干扰素疗法的局限性
其他许多由DAAs联合组成的无干扰素疗法目前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图1)。过去12个月所得到的数据凸显出,单纯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DAA还不够,抗病毒药物的效力强弱以及其是否存在耐药壁垒(即能否抵抗耐药)才是防止治疗失败的关键。
Zeuzem等人6研究了HCV蛋白酶抑制剂GS-9256和非核苷酸类聚合酶抑制剂tegobuvir的抗病毒活性,为期28天。在最初48小时的治疗中,tegobuvir-GS-9256显著降低HCV RNA水平,但在第7天时,大多数患者出现病毒学反弹。在15例患者中,只有1例直到第28天时仍维持病毒学抑制状态。在8例感染基因1a型HCV患者中,观察到7例出现双重病毒学耐药。联合使用ribavirin可与延迟病毒学失败,但在4周后,13例患者中仍只有5例的HCV RNA水平小于25 IU/ml。相比之下,所有的14例接受含tegobuvir、GS-9256、ribavirin和PEG-IFN-α2a四联疗法的患者均治疗成功。
从这一研究中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未来无干扰素疗法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不推荐将两种耐药壁垒相当低且抗病毒效力有限的DAAs联合应用,这会导致在开始治疗后的几天内就对两种药物都产生耐受。第二,在所有的慢性丙型肝炎口服无干扰素疗法中(至少对于弱DAAs来说),ribavirin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在PEG-IFN-α-ribavirin疗法中添加两种DAAs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这或许会成为某些难治性患者的选择。
Raloxifene或可增加标准疗法的应答率
在无干扰素疗法成为现实之前,我们不得不使用现有的由PEG-IFN-α、ribavirin和HCV蛋白酶抑制剂组成的标准疗法。当前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或者说,对于部分患者亚群来说,单纯联合PEG-IFN-α-ribavirin是仍然足以对抗HCV?在下文中,我们会发现,提高原标准疗法的疗效是非常重要的,这将降低对蛋白酶抑制剂的需求。
日本学者对raloxifene(雷洛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否提高标准PEG-IFN-α-ribavirin疗法的应答率进行了探索。7这项试验是在观察到绝经后妇女对基于干扰素疗法的应答率非常低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人员将123名女性随机分配至含或不含raloxifene(60 mg每天)的PEG-IFN-α-ribavirin治疗组。对照组的SVR率为34%,而含raloxifene组达61%。那些接受含raloxifene疗法的患者治疗应答率更高且复发率更低。
作者推测,治愈率的显著提高可能得益于raloxifene的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除此之外,raloxifene或许能在HCV生活周期的多个环节抑制HCV感染。8然而,仍需要在其他人群以及三联疗法的基础上(甚至是未来的无干扰素疗法),进一步开展安慰剂对照试验,以确证这些有意思的发现。
现有问题及未来展望
有一个非常重要但仍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使用极其昂贵的telaprevir或boceprevir进行治疗是否物有所值?Cammà及其同事9应用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比较使用这两种蛋白酶抑制剂的不同方法――针对所有患者或只针对没有携带有益基因型“IL28B-CC”的患者。他们所研究的另一情况是:在接受PEG-IFN-α-ribavirin治疗的前4周中,如果患者在这一引入阶段实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那么这部分患者将不起始boceprevir治疗。在他们所应用的模型中,三联疗法能将生存期延长4年左右,而且成本比较低。这一数据对于许多国家的那些支付者医保覆盖范围的辩解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这项研究为支持应用成本节约型疗法(只限于那些获益最大的个体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提供了证据。
在2012年4月由欧洲肝脏研究联合会组织的国际肝病会议和11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会议期间,公布了大量关于无干扰素疗法的新研究数据。有一些研究证实了在无干扰素疗法治愈HCV感染的可能性,甚至对于肝硬化患者或感染基因1a型或其他基因型HCV病毒的患者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预计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应答率。至2014年底,可能将会有3种以上含或不含ribavirin的不同类型DAA联合方案出现在市场上。这将不会成为开发HCV新疗法的终点,因为目前还有至少有30-40种不同的新化合物正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是时候准备告别IFN了!
无干扰素疗法对治疗丙型肝炎有好处吗?
发布于 2022-12-11 03:32
无干扰素疗法对治疗丙型肝炎有好处吗?相关文章
丙肝治疗领域正在快速发展。鉴于这一领域的不断变化,2013年丙肝患者的治疗将变得极具挑战性。目前有几个问题还存在争议。1哪些患者应当及时使用已有的药物进行治疗?哪些患者可以等待至无干扰素疗法的出现?无干扰素疗法何时才出现,以及新的药物是否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无干扰素疗法的费用如何?是否还存在可进一步提高当前所用药物疗效的其他备选方法??二十多年来,IFN-α一直是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法的基
发布于 2022-12-10 16:32
0评论
应用干扰素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本的唯一方法,一定要清楚你是否可以用,一旦有以下情况时禁用各类干扰素。(1)失代偿性肝硬化;(2)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炎;(4)甲状腺机能亢进;(5)内源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6)肾移植术后;(7)严重血小板减少(低于30000-50000/ml);(8)白细胞减少(低于2000-3000/ml);(9)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0)妊娠
发布于 2022-12-10 15:27
0评论
1、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最初被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2、大约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者中60-70%会出现慢性肝病,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
发布于 2024-05-23 03:28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
发布于 2024-10-05 12:41
0评论
概述
乙肝疾病所属科室是肝病科疾病,乙肝疾病是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乙型肝炎疾病又称为是血清性肝炎疾病的,乙型肝病毒性肝炎疾病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以说乙肝疾病是一种传染病的,你肝疾病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疾病的,乙肝就是具有慢性的携带状态的,所以是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疾病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在我们国内的人群感染率是非常高的,
步骤/方法:
1、
乙肝疾病是有潜伏期的,乙肝
发布于 2023-10-11 11:58
0评论
第一,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大量临床观察表明,乙肝尤其是急性乙肝的病因为湿热之邪,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湿、热、毒三者相合,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湿热内蕴则毒邪炽盛,毒邪炽盛则湿热胶固,故一旦染病,病程长,往往由急性变成慢性。因此,清热利湿是首要的坚定不移之方略。
第二,脾气易虚,顾护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治疗乙肝,尤其应重视益气健脾,因为益气健脾法具有补充元气,健
发布于 2024-07-15 07:51
0评论
随着2011年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酶抑制剂的获批,我们当前正处于丙肝治疗范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未来3年内,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丙肝患者可能将接受与目前完全不同的药物治疗。丙肝治疗领域正在快速发展。鉴于这一领域的不断变化,2013年丙肝患者的治疗将变得极具挑战性。目前有几个问题还存在争议。1哪些患者应当及时使用已有的药物进行治疗?哪些患者可以等待至无干扰素疗法的出现?无干扰素疗法何时才出现
发布于 2022-12-11 03:37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全球HCV感染约为1、6亿,每年导致25万人死亡。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00万名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3、2%,每年新发病人超过10万。由于丙型肝炎大多发病隐匿,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像乙型肝炎那样“备受关注
发布于 2022-09-25 01:11
0评论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
发布于 2024-02-10 03:36
0评论
大部分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无明显症状,伴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和ALT升高。HCV急性感染后HCVRNA早于抗-HCV出现于血液中。HCVRNA最早可于暴露后2周检出,HCV核心抗原可在HCVRNA出现后1~2d检出,而抗-HCV直到8~12周才能检出,也就是说,在HCV感染发生后,有约8-12周的时间,仅能检出HCVRNA,而抗-HCV为阴性,即抗-HCV检测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与检测试剂
发布于 2024-10-05 12:1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