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64岁,退休,初诊日期。2014年1月15日。
主诉:眩晕、失眠1个月。
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有睡眠困难。患者的症状是:头晕、恶心、失眠、夜不能寐、耳鸣眼胀、口干舌燥、口苦、咳黄痰多、气短乏力、头脑昏沉、大便稀溏。
体检:血压140/90mmHg,无其他阳性体征;舌质暗淡,舌苔腻而微黄,脉滑而微数。
实验室检查。FBG 7.6 mmol/L,LDL-C 4.6 mmol/L,TG 2.8 mmol/L。
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5年。
西医诊断: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失眠;
中医诊断:眩晕、脾虚证、肝风、痰热内扰。
治疗。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处方。菊花60g,防风20g,黑芝麻3g,桂枝6g,
白术20g,茯苓20g,生姜3g,
当归6g,川芎10g,黄芩15g,白前15g,
牡蛎20g(先煎服)。珍珠母40g,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月23日)。服用前药后,头晕缓解,睡眠轻松,无恶心呕吐,精神好转,仍有纳呆、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质暗淡,苔薄黄,脉细滑。患者病情大为减轻,接受了药物治疗,遂调整处方,将菊花减至40g,加石斛20g,以滋阴清热。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2月6日):头晕不再发作,睡眠良好,血压、血糖均稳定,但感觉口苦、大便干燥,前去贝母、白矾,加决明子30g,徐服7天收功。此后6个月,无眩晕感,血压稳定。
体会:眩晕一证,或从风论治之,经典云 "凡风落眩,皆属肝",有阴虚动风、血虚风、阳亢风等证;或从痰论治之,丹溪云 "无痰不作眩",有痰热、痰湿之别。但本案中,患者头晕恶心反复发作,并伴有失眠、耳鸣眼胀、口干口苦、咳黄痰多、气短乏力、纳呆便溏等。结合舌苔和脉象的特点,可以看出本证包括土虚、肝风、痰热等表现。它既不是单纯的肝风上炎,也不是单纯的痰热上炎,脾虚的标志很明显,病在肝脾。"土虚木胜,内风动跃",病在肝脾。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 "土虚风动",清代医家王旭高在《治肝十三法》中的 "培土养风法 "就是针对本病而设。因此,本案的治疗以培土养虚为主,同时要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清热安神。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大风四肢沉重烦躁,心中恶寒不足的症状。侯氏黑散是一个集平地养虚、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于一体的方剂,其奥秘主要在于平地养虚、养风散邪。本方以菊花平肝熄风为君,白术、茯苓、人参、生姜培土养虚,合欢、桂枝、防风、白术燥湿祛风,牡蛎、桔梗。黄芩清热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这就是 "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灭 "的意思。全方药味虽多,但不混杂,组合复杂而严谨。目前,该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与风、眩晕有关的疾病,疗效突出。而菊花用量在40g以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