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09-30 22:04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糖尿病前期一般没有症状,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以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注意时常监测血糖,及早发现血糖升高倾向:

  1、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2、年龄≥45岁;

  3、超重或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5;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和(或)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毫摩尔每升(mmol/l),即35毫克每分升(mg/dl);甘油三酯≥2.82毫摩尔每升(mmol/l),即250毫克每分升(mg/dl);

  5、高血压:收缩压,即高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即低压≥90毫米汞柱(mmHg);

  6、患有心脑血管病变,如常见的中风偏瘫等;

  7、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者;曾有不明原因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8、生活习惯久坐者;

  9、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检查前一天必须吃晚餐,检查当天早上不吃饭,不能有发烧、感冒等疾病。先查空腹血糖,然后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葡萄糖水或淀粉食物,两小时后再测血糖,即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有一项达到糖尿病前期的范围,就要复查,倘若结果相同,就可以确诊是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最高限6.1毫摩尔/升,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7毫摩尔/升,就是空腹血糖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正常血糖最高限7.8毫摩尔/升,而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11.1毫摩尔/升,就是糖耐量减退。这两种情况都是糖尿病前期,提示患者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细胞功能缺陷,需要及早通过饮食、运动等干预使血糖恢复正常,否则,高血糖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使糖代谢异常加重,最终可能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

  疾病防治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防治的。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增加体育锻炼来防止病情发展为2型糖尿病。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们甚至可以使他们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若确诊是糖尿病前期,就要像糖尿病患者那样积极开始饮食、运动等干预治疗。

  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少食汽水、薯条等高热量的饮料和食物,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摄入量,多食青菜。

  2、适量运动。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个体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

  3、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4、若饮食、运动干预无效,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者通过及时、合理的饮食、运动等干预治疗,大部分人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干预有许多案例表明,患者通过摄入健康的饮食和坚持良好的日常习惯,糖尿病前期的病情可以停止进展甚至可以逆转。

  在对具有2型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受损)高风险因素的人群的一项大规模的糖尿病预防研究中发现,即使适度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能使一些人的病情在预防糖尿病和逆转糖尿病前期的过程中得到很大改观。参加研究项目的人们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力活动就可以减重5~7%,同时他们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则降低了58%。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前期,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减掉多余的体重能够提高身体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同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营养师可以帮助你量身定做一个饮食计划。另外,在进行一项健康计划前应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核对。

  饮食与营养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首要治疗措施,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负担,纠正已发生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同时可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性并发症,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运动锻炼专家把运动和饮食称为控制糖尿病的“两大基石”,只有“基石”稳固,药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可见,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益处。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运动可以采取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方式,每天划出固定时间段进行运动,例如做体操,散步等。体操应该比散步活动范围更大,开始时可以由儿女或者熟练的亲友指导进行。

糖尿病前期如何进行干预治疗?相关文章
刘阿姨最近体检测得空腹血糖6.1mmol/L,虽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但已经超过了正常指标,医生说是糖尿病前期,刘阿姨很困惑,这糖尿病前期要不要治疗呢?是不是要像糖尿病一样限制饮食呢?糖尿病前期 力挽狂澜须及时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称之为糖尿病前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魏丽介绍说,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是空腹低于6.1mmol/L,餐后2小时低于7.
发布于 2023-01-24 12:37
0评论
1、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低减(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2、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2010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受损(IFG):5.6mmol/L≤空腹血糖(FPG)<7.0mmol/L,且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7.8mmol/L。(2)糖耐量低减(
发布于 2022-12-27 04:20
0评论
刘阿姨最近体检测得空腹血糖6.1mmol/L,虽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但已经超过了正常指标,医生说是糖尿病前期,刘阿姨很困惑,这糖尿病前期要不要治疗呢?是不是要像糖尿病一样限制饮食呢?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称之为糖尿病前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是空腹低于6.1mmol/L,餐后2小时低于7.8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当有糖尿病症状时,任意时间
发布于 2023-01-28 07:57
0评论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疾病,这些病情往往会发生在很多患者的身上,给不少的患者带来一定的生活负担,同时这些病情也往往会导致无力,容易感染等等的症状发生。希望患者遇到这些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也要重视自己的饮食方面,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起来。相信自己是可以的。另外就是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 步骤/方法: 1、 首先糖尿病前期要吃药,这样的话防止自己的病情严重性,希望患
发布于 2024-06-03 16:01
0评论
    糖尿病在全球已成为一种爆发的流行病,据最新的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及我国近年的几项较大范围的调查,目前全球的糖尿病人数已达到了3亿人,而中国首当其冲,已逼近了一亿大关,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糖耐量异常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糖尿病前期病人更是达到了近1.5亿人,而这些人群如不能加以控制,则会形成又一批糖尿病大军,将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消耗殆尽。      对糖尿病前期进行防控,其收益将远远大于对糖尿病治
发布于 2023-03-22 14:26
0评论
概述 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疾病,生活中有些患者就患有这种疾病。糖尿病主要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异于常人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以高血糖为特征。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一般是会出现长期的高血糖和代谢紊乱。而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体内的器官发生损害和衰竭。患者经常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糖尿病的前期需要服用降血糖的药物吗等等问题 步骤/方法: 1、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型,患有糖尿病
发布于 2024-06-03 17:13
0评论
糖尿病各种代谢紊乱容易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则如同火上浇油,对这些重要器官的破坏速度更快。许多大型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压,对于减少糖尿病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比控制好血糖所起的作用要大。例如,UKPDS研究发现血压下降10/5mmHg,可使糖尿病相关死亡减少32%,所有大血管病变减少34%,脑卒中减少44% (p=0.013),心肌梗死减少21%,心力
发布于 2022-12-02 01:06
0评论
最近发表在美国着名的营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喝三杯(330ml)的巴拉圭马黛茶(巴拉圭的一种苦丁茶),二个月后糖尿病人的血糖、血脂有所下降,血糖略有升高的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脂有明显的下降。这是由巴西联邦大学的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所进行的研究实验,选取了29位2型糖尿病病人和29位糖尿病前期的病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巴拉圭马黛茶治疗、饮食控制干预、以及马黛茶加饮食干预治疗。分别在基线、20天、
发布于 2023-02-08 14:12
0评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改变,2型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而作为糖尿病候选大军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5.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已达9千2百万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亿4千8百万以上。如果对糖尿病不加以防控,糖尿病将
发布于 2023-01-28 07:02
0评论
在疾病的早期治疗对于疾病有非常大的帮助,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人都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仅仅是血糖高很多的人一开始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是也正因为此,很多人患了糖尿病而不自知,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非常低,这无疑是做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难题。但是糖尿病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治疗,会并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经济负担,威胁健康长寿,因此应尽量早期发
发布于 2022-12-17 10:3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