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得以发挥需要三方面的配合:一者,医者处方要精当;二者,药材质量要优秀;三者,煎煮方法要得当。若煎煮的方法不当则药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明朝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就曾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所以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颇为重要,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煎煮及服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煎器的选择
在选择煎煮器具时应以不与药物中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煎出药液质量好、器具传热均匀、缓和为宜。一般以陶器、砂锅最佳,玻璃、搪瓷、不锈钢器皿亦可。忌用铁、铜、铝器具,以免中药中所含的复杂成分与金属起反应而改变药性,降低药物疗效。
2、浸泡方法
中药煎煮前先要加水浸渍(浸泡),加什么水、加多少水也有讲究。煎中药用水应该是清洁的可饮用水,且应该是冷水。特别是煎头煎不能加入开水或热水浸泡,以避免药材组织中的淀粉立即糊化、蛋白质凝固而使有效成分难以溶出。
浸泡时加水量则以超过器皿内药物3~5厘米为宜,或者用手轻按药材,加水至将手掌淹没即可。加水后先浸渍30分钟左右,冬季或质地坚实的药材可延长浸渍时间至1小时。浸泡过后即可进行煎煮。头煎煎好后滤出药液,再加热水煎二煎,二煎的加水量以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为宜。若是进补中药,煎药时间较长,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3、煎煮方
中药要煎两次,分取头汁和二汁。煎煮两次,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达到70%~80%。煎煮时要控制好火候,一般先用武火(较大火力),煮沸后改用文火(较小火力),使其保持微沸状态达一定时间,同时中间要搅拌数次,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1)煎煮时间:普通中药头煎以药液沸腾时开始计时,煎煮20~25分钟,滤取药液后再加水煎二汁,二煎沸腾后15~20分钟即可。芳香药、解表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5~10分钟;攻下药(如生大黄)头煎10分钟,二煎5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2)煎药量:中药煎好后立即用药筛或纱布将药液过滤出来。成人服用中药的量,一剂两次煎出的药液一般在300毫升左右。而心衰患者,因需要严格控制入液量,所以一剂两次中药的药量可控制在100毫升左右,每次服药50毫升即可。另外失眠患者,一剂两次的煎药剂量可以控制在150毫升,早晨服药100毫升,睡前1小时服药50毫升(以防止夜间起夜)。小儿服药量要求少而浓,可将头一二汁混合后静置一段时间澄清,取上清液再加热浓缩至适量,一般每剂药量控制在100~150毫升为宜。
4、需特殊处理的中药
打开一包中药,先要检查一下是否有特殊分包的小包药物,如果有,则需按小包上的说明另行处理。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1)先煎:先煎大多是矿石类、动物骨甲贝壳类。此类药材要加水先煎30分钟以上,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另一类是有毒药物,如川乌、草乌、雷公藤等,特别是在超过常用量时,必须先煎1~2小时,使有毒成分分解,用药安全。此外像石斛等药材,也只有通过先煎久煎才能获效。
(2)后下:后下就是其他的药先煎一定时间,再加入这类药物同煎。主要有二种类型,一类是含挥发油芳香性药材,如薄荷、豆蔻、沉香等;另一类是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如钩藤、生大黄等,宜在头煎煎好前5分钟内加入同煎。
(3)烊化冲入:主要是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应加在煎好的药液中加热使其烊化,混匀后服用。
(4)溶化:为结晶盐类药物,像玄明粉等,直接加入煎好的热药液中溶化即可。
(5)另煎兑入:主要是贵重药品,如人参、冬虫夏草、铁皮枫斗等,需另外单独煎取药汁,单独服用,或并兑于其他药液中服用。
(6)冲服:为难溶于水的或不宜入煎的或贵重的药物,如生大黄、三七粉、羚羊角粉、川贝粉、琥珀粉等,通常研成细粉用温开水吞服,或冲入汤药中同服。
5、服法
(1)服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安神药在睡前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总之,要掌握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服药次数: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上班的朋友可在早晨和晚上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
(3)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自煎中药最好能当天煎煮,当天服用,以保证药液的新鲜。如果一次煎煮数天的中药,应贮存在冰箱内,以免变质。中药宜温服,服用时,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加热后再服用,如将药液重新加热煮沸,或将袋装的药液连同包装袋置开水内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