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是肺内较常见的良性肿块,是由肺内慢性炎症产生的肉芽肿、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相关的继发病变形成的肿块,并非真正肿瘤。常在肺内形成包块。它是由各种炎症细胞及间叶组织构成,其中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及梭型间叶细胞。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在不同的病变中的数量不等,甚至在同一病变的不同区域,其细胞成分也不相同。
临床上肺炎性假瘤并不常见,男女均可发生,患者年龄从1-70岁,但年轻人多见,大多在30岁左右。今一半的病人无症状,其余可有肺及胸部的有关症状,如咳嗽、咯血、呼吸短促及胸痛。有的可有发热。病变可发生于任何肺叶,X线常表现为孤立的、界限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包块。较大者肿块界限不清,偶见钙化或空洞形成。大体实性结节状,位于肺周边实质内,也可见于气管或大支气管内,有的可占据整个肺叶,有时可扩展至纵隔、胸内筋膜或横膈。类似病变也有发生在叶间裂者。
镜下实性包块,肺基本结构消失,在包块的边缘部分见病变向邻近的肺实质的间质扩展,使有些肺泡或细支气管散在其中;肺泡上皮增生明显,肺泡间隔内由成团成片的来源不明的肿瘤细胞占据,瘤细胞可有异型性、分裂像。间质可见增生、透明性变,其中的肿瘤细胞表现呈“浸润性”生长。此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良性,手术切除即治愈,如切除不完全亦可继续增大。一般预后良好。
病理
肺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是组织学的多形性,肿块内含有肉芽组织的多 肺炎性假瘤寡不等、排列成条索的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上皮细胞以及内含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泡沫细胞或假性黄瘤细胞,因此许多作者根据细胞占有的优势而定出不同的名称和类型,如假乳头状瘤型、纤维组织细胞瘤型、浆细胞瘤型、假淋巴瘤型等。病原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肺炎性假瘤一般位于肺实质内,累及支气管的仅占少数。绝大多数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一般无完整的包膜,但肿块较局限、边界清楚,有些还有较厚而缺少细胞的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与肺实质分开。少数肺炎性假瘤可以发生癌变。
临床表现
肺炎性假瘤患者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下,女性多于男性。1/3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仅偶然在X线检查时发现,2/3的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化脓症的病史,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低热,部分患者还有胸痛、血痰,甚至咯血,但咯血量一般较少。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难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恶性肿瘤鉴别。胸部X线检查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结节影,有些边缘模糊,似有毛刺或呈分叶状,与肺癌很难鉴别。肺炎性假瘤在肺部无明确的好发部位,大小可以从1-16cm,多数在4cm以下。这些都给诊断造成困难。
诊断
1、病史症状
多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可无临床症状或有间歇发作的发热、咳嗽、喀痰等表现,偶有咯血。
2、体检发现
多数无阳性体征,有呼吸道感染时,可有发热,肺部听诊有干或湿性罗音。
3、辅助检查
胸部X线片及CT扫描,有直径1~6cm圆或椭圆形孤立块影,中等密度,质地均匀,边缘不甚清楚,少数可有胸膜粘连影,多数在肺的外周.诊断有困难或不能除外恶性者,应行开胸或经胸壁肺活检。
检查
1、X线检查
肺炎性假瘤可发生在两肺的任何部位。本组右上肺(12/20)多于左上肺(2/1 肺炎性假瘤0)的假瘤,多位于下叶背段和内后基底段。球型瘤体一般边缘光滑锐利,直径多在1~4 cm,密度比较均匀,周围肺野清晰。团块样的瘤体一般境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密度浓淡不匀,如多次并发急性炎症可造成“瘤”影扩大,在其周围恰似炎性浸润的片状影。因此假瘤边缘清楚与否取决于肿块周围的病理变化。境界面清楚者,瘤体周围一般有假性包膜,若病灶处于急性阶段时,假瘤周围显示炎性,渗出在瘤体周围多呈模糊影亦无假包膜形成。
2、CT检查
CT图像把假瘤与肺的境界面显示得非常清楚,即使胸片表现为大片状或团块状模糊影,但在CT图像上则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块影。CT扫描比胸部平片更容易发现小空洞的存在,这种小空洞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除此以外,CT图像上显示肿块周围长毛刺胸膜增厚粘连征像对本病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