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是生命的通道,人体血管系统是由动脉和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全身血管单根排列全长约15万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全身血液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长度相加的总和还要长20多倍。在如此长的管道中,随时都有血栓的形成,又不断被抑制和溶解。
一、血栓是怎么产生的?
人体血管内既有促血栓形成的因素,又有抑制血栓形成的机制,正常情况下两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始终保持流动的液体状态,循环往复,长流不息。病理情况下的血栓形成与血流速度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三个因素有关。血流速度缓慢,会损伤内皮细胞,又能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局部聚集。内皮细胞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坚强卫士,当内皮细胞受到伤害后,它身后的纤维蛋白和胶原立即行凶作恶,召唤血栓的始作俑者DD血小板来到局部。血小板粘集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小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聚集成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珊瑚状小梁。当体内血管局部有损害时,各种凝血因子依次被激活,促凝血力量逐渐放大,最后激活凝血酶,凝血酶具有使纤维蛋白原交联成纤维蛋白的作用,血流中的纤维蛋白交错在血小板小梁上。此时,一张由血小板构成大网眼、纤维素构成小网眼的立体网就告形成。流过的红细胞大部分不能通过网眼而被俘获。血小板、纤维素、红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栓。
根据部位和血栓组分的不同,血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
发生于血流较速的部位(如动脉、心室),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纤维素和红细胞含量相对较少。
2、红色血栓
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它不论在机理还是形态上都与体外血液凝固过程相似。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3.混合血栓
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白色血栓与红色血栓交替形成即成混合性血栓,常表现为一个血栓不断形成的过程。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就是混合血栓。
4.透明血栓
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
二、正常人体如何抑制血栓的形成?
造物主总是这么神奇,人体内任何生理反应,总是有促进它的,也有抑制的因素,血栓形成也概莫能外。对抗凝血的力量包括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两个方面。激活的凝血因子最易被肝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离开循环。血中抗凝物质存在抗凝血酶Ⅲ(ATⅢ)是天然抗凝剂,占全部抗凝活性70%,它与凝血酶结合灭活了重要的凝血酶及其他重要凝血因子。因此,先天性ATⅢ缺乏的患者就非常易形成血栓。体内内皮细胞分泌的类肝素物质能与ATⅢ并肩作战,并能明显提高后者的战斗力。
人体血液循环内存在一定浓度纤溶酶原。平时,纤溶酶原只在血液中巡逻。一旦血栓形成,它便大展身手,与纤维蛋白凝块相遇后它被激活为纤溶酶,能将纤维蛋白从内向外溶解开。
三、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血栓?
但是,一旦因某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凝血系统作用增强,血液会凝固成“血栓”,在血管内筑上一道“河坝”,使血管“河道”“梗阻”。这些促凝力量主要与前面提到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有关。
1、血流速度缓慢:大手术后、截瘫等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血流明显变缓。
2、高凝状态:高血脂、高血糖、抽烟、酗酒、妊娠、产后、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因素都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内皮细胞损伤: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风湿性和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患者局部血管内皮的完整性都遭到严重破坏,非常容易发生血栓。
此外,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粘性增加也可增高血液的凝固性,如妊娠、术后、产后、高脂饮食、吸烟等因素又雪上加霜的使血小板粘性增加。
三、同样是血栓,后果为何有天壤之别?
这主要与血栓形成的部位有关,与大小关系不大。众所周知,心脏和大脑是人体两个最重要的器官,这两个器官的河道堵塞了,结果自然是极其严重的。发生在心脏,轻者心绞痛、重者心肌梗塞、更为严重则是猝死。发生在大脑,则会出现头昏、头痛、昏迷、瘫痪等。血栓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以发生在静脉。常见的静脉血栓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下肢淤血水肿。不通则痛,血栓形成侧大腿往往明显疼痛,不能下地行走。下肢静脉内的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循血液回流途径,进入右心房,最后堵塞在管径相当的肺动脉,出现致死率极高的并发症――肺梗塞。发生在非重要部位的血栓,如浅静脉内、脾脏等,则多为局部症状,而没有生命之虞。
四、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1、积极寻找有无导致高凝的疾病,早日斩断病因:如肿瘤、ATⅢ缺乏症、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等。
2、科学饮食:少吃油腻、高胆固醇、含糖高的食物。多吃些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芹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黑木耳等。饮食当中值得推荐大的是深海鱼和深海鱼油。鱼的脂肪中含有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血液凝固、溶解血栓,还能减少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同时增加好胆固醇。
3、体育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如做体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骑自行车、散步、慢跑、游泳、舞剑等。
4、多饮水:多饮白开水是最简单而又有效的防止血栓形成的方法。平时养成饮水习惯,每日饮水1000―2000毫升,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