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灸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即单纯电针组、电针水针组、温针水针组和药物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者同时给予拔罐和行为干预(经常做抬头望月动作和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通过症状体征评定量表,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单纯电针组、电针水针组、温针水针组各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30.0%、36.7%、33.3%,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10.0%;治疗8星期后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60.0%、80.0%、73.3%,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30.0%;治疗或随访4个月后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76.7%、86.7%、80.0%,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50.0%。结论 针灸配合行为干预是有效防治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解决方案,本法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可供临床应用。
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部扭伤或椎间盘退化、椎骨退行性改变引起神经和血管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我们在针灸科门诊中进行一项小样本随机分组对比研究,总结如下。
1 、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其中男45例,女75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0±13)岁;病程最短3 d,最长30年,其中1个月内29例,1~6个月28例,7~12个月12例,1~3年22例,3年以上29例。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各临床医师按患者来院就诊顺序和事先编好的随机码,将患者随机分配入单纯电针组、电针水针组、温针水针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3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选择病例。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颈型
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前屈或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病理分型属颈型或神经根型者;②年龄在25~7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25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②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腕管综合征等;③X线摄片示椎间孔横径正常者,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形成骨桥者;④伴有先天性畸形或脊柱侧弯畸形,患有骨肿瘤或结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
1.5 剔除标准
①观察中自然脱离者;②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提高疗效,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他药,无法判定疗效;③最终诊断不符合本症者;④治疗2星期以上无效而停止治疗或改用其他疗法,应按无效处理,不得剔除。
1.6 适应证、禁忌证标准
适应证为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禁忌证为伴有全身发热、项背部局部皮肤溃疡和严重皮肤出血者。
2、 治疗方法
2.1 单纯电针组
2.1.1 电针治疗
主穴取C3-7夹脊穴,配穴取肩井、曲池、外关。操作方法为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各穴后,颈夹脊穴选用0.30 mm×50 mm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使针尖直达椎板骨膜,施提插捻转补泻法,使患者局部有轻微胀麻为宜,然后同侧施以G6805-2型电针仪治疗15 min,选连续波,频率调节至1档,强度以微见局部肌肉跳动,患者感觉舒适为宜。配穴按常规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
2.1.2 拔罐治疗
出针后在项背部予拔罐治疗10 min。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1.3 行为干预方法
①颈项适当活动。在放松情况下,做抬头望月动作,即缓慢地让头尽量向后上方转动,感觉到颈项、肩胛上部有轻微的酸胀感,每半小时做1次,每次1~2 min。②无枕(或低枕)仰卧。睡眠姿势尽量采用仰卧位无枕头或低枕头。如用枕头,可选用质材柔软的垫子如手掌大小,垫于项部,切忌垫于枕部。
2.2 电针水针组
取穴针刺方法和电针治疗、拔罐方法、行为干预同单纯电针组。
水针治疗取穴为X线摄片所提示的病变颈椎夹脊穴或压痛点,一般多为C5或C6夹脊穴。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牙科用6号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4 mL,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头刺入穴位,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直到出现得气感时回抽针芯,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液,每穴1 mL。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2 min。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3 温针水针组
主穴颈夹脊穴用温针灸,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后,颈夹脊穴选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施以清艾炷(段)温针灸约15 min。其余配穴针刺方法、水针治疗、拔罐方法、行为干预同电针水针组。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
2.4 药物对照组
予莫比可片7.5 mg,每日1次口服;风湿骨痛胶囊6颗,每日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3 、 治疗效果
3.1 临床症状体征记分法[2]
①颈臂疼痛。颈臂重度疼痛,夜间难忍(3分);颈臂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与生活(2分);颈臂轻度疼痛(1分);正常(0分)。
②臂手麻木。明显的过电样窜麻,持续不减(3分);麻木持续不减,但程度较轻(2分);间断性麻木,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出现(1分);正常(0分)。
③颈部功能活动。颈部活动功能明显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15°(3分),颈部活动功能中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30°(2分);颈部活动功能轻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45°(1分);颈部活动功能正常(0分)。
④颈椎病变节段棘突,或旁压痛。压痛重并伴明显的上肢放射痛(3分);压痛重上肢放射痛不明显(2分);有压痛无上肢放射痛(1分);正常(0分)。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有明显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3分);有中度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2分);有可疑上肢放射痛或麻木(1分);正常(0分)。
3.2 疗效标准
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率进行判断。
临床控制 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大于90%。
显效 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积分下降70%~90%。
有效 症状及阳性体征好转,颈肢体功能改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40%~70%。
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不足40%。
3.3 治疗结果
3.3.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比较
经F检验,治疗前各组计分比较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星期、8星期和4个月的计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针灸治疗或药物治疗颈椎病均有疗效。治疗4星期后计分分析,针灸治疗各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星期后计分分析,单纯电针组和电针水针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电针组和电针水针组的疗效优于药物对照组;随访或治疗4个月后计分分析,温针水针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电针组和电针水针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