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T1期肾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T1期肾癌患者352例, 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肾癌根治术,其中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 (后腹腔镜组) 185例,开放性肾癌根治术 (开放手术组) 167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大小、血S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后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相比:手术时间为55~130(75.6±11.2)min与50~140(68±10.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50~1200(110.6±32.3)ml与50~1500(160.8±38.1)ml(P<0.05);术后需用镇痛剂8例与132例(P<0.05)、术后进食时间1~2(1.3±0.5)天与2-5(2.9±1.2)天(P<0.05)、术后住院3~7(4.6±1.2)天与7~14(8.9±1.6)天(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6~42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开放肾癌根治术相比,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已成为T1期肾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352例行后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或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后腹腔镜下T1期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52例。随机分为2组,患者肿瘤直径均≤7cm,WHO 2002分期均为T1期,除外有癌栓,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患者术前均经B超、CT/MRI检查确诊。术后每3~6个月门诊随访复查,随访6~42个月。
后腹腔镜组185例。男102例,女83例。年龄20~78岁,平均(60.4±17.5)岁,体质量65.6(47~87)kg。肿瘤位于左侧98例、右侧87例;肾脏上极63例、下极59例、中部64例。肿瘤影像学直径1.5~7cm,平均(4.3±2.1)cm。血清Scr值81.2(46~134)umol/L。均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
开放手术组167例。男89例,女78例,年龄21~84岁,平均(63.1±18.3)岁,体质量64.3(46~85)kg。肿瘤位于左侧92例、右侧75例;肾脏上极57例、下极52例、中部58例。肿瘤影像学直径1.5~7cm,平均(4.4±1.9)cm,血清Scr值78.6 (51~129)umol/L。经腰11肋切口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肿瘤临床分期、术前影像学肿瘤大小、血清Scr值及肿瘤位置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
1、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建立腰部3个10mm套管操作通道,首先在腰大肌筋膜与Gerota筋膜后层间隙向中线分离,再向内侧游离。右侧手术先找到腔静脉,左侧先找到生殖腺静脉或输尿管,作为解剖标志向上分离找到肾蒂。分离肾蒂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鞘,将肾动脉游离2~3cm,肾动脉近心端上2个,远心端上1个Hem-O-lok。剪断肾动脉后,于其深面游离肾静脉及其属支,用Hem-O-lok夹闭肾静脉并剪断。分离肾周筋膜,游离肾脏前壁。利用超声刀分离切割肾周筋膜上极内侧至肾蒂。于肾周筋膜外分离至髂血管水平,切开肾周筋膜、分离输尿管,双重钛夹处理后离断。将肾标本装入自制标本袋内,自第1操作孔取出。
2、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取11肋切口入路,向上游离显露推开胸膜,向内侧推开腹膜,显露肾周筋膜。沿腰大肌分离肾周筋膜,于肾周脂肪囊外分别游离肾脏上极(包括肾上腺)、中部和下极。于肾脏下极腰大肌前找到并游离输尿管至腹主动脉分叉处,切断并结扎。向腹侧牵拉肾脏,显露肾蒂,分离肾动静脉,7号丝线双重结扎加4号丝线缝扎后切断。取出肾脏标本。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后腹腔镜组肾透明细胞癌16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颗粒细胞癌4例;开放手术组肾透明细胞癌145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9例、颗粒细胞癌3例。
后腹腔镜组术中发生左侧副肾动脉损伤1例,纱布压迫止血后予Hem-O-lok夹闭,腹膜破裂6例,钛夹夹闭裂口。皮下气肿3例。手术时间55~130min ,平均(75.6±11.2)min;术中出血50~1200ml,平均(110.6±32.3)ml。术后需用止痛药物8例,切口均无感染及脂肪液化,第1操作孔切口延迟愈合4例。术后1~2天进食,平均(1.3±0.5)天,术后住院3~7天,平均(4.6±1.2)天。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5月(6~42)月,因其他原因死亡3例,失访24例,骨转移1例,存活率85.4%,无穿刺孔种植转移。
开放手术组术中发生胸膜损伤8例,其中抽气后缝闭胸膜裂口7例,行胸腔闭式引流1例。腹膜裂口3例,缝合处理。手术时间50~140min ,平均(68±10.6)min;术中出血50~1500ml ,平均(160.8±38.1)ml。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2例,延迟愈合;术后需用止痛药物132例;术后2~5d进食,平均(2.9±1.2)d;术后住院7~14d,平均(8.9±1.6)d。出现患侧腰腹部活动受限98例,持续时间30~60d,平均35d。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5月(6~42)月, 因其他原因死亡2例,失访21例,肺转移2例,存活率86.2%。
后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2组患者随访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随着手术方法的完善、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已逐步普及。Taari等认为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已成为新的治疗标准,但需要较熟练的技术。T1-T2期肾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已取代传统的开放性根治术,T3期肾癌仍需采用开放性手术。James认为与开放手术相比,肾癌患者5年存活率及复发与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晚期肾癌甚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亦可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认为腹腔镜手术为肾癌根治术的首选方案,T1a期(<4cm)肾癌则应考虑行肾部分切除术,但上述文献中T2期以上的肾癌多采用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有经后腹腔及经腹腔两种途径,国外多采用经腹腔途径,国内多采用经后腹腔途径,一般认为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肿瘤直径应≤5cm,但也有报道认为所有的T1期和部分T2期肾癌均可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Colombo等报道直径≤15cm的T2期肾癌亦可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但多采用手助腹腔镜或经腹途径。经腹腔方式操作空间大,有肝脾等明显的解剖标记,适合对较大的肾癌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但术中可能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术后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经后腹腔虽然操作空间小,但可以快速控制肾蒂,且有腰大肌及肾动脉博动等可靠的解剖标记,适合对T1期肾癌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与经腹腔途径相比,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本组结果显示,后腹腔镜下T1期肾癌根治术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较开放手术均有明显优势。2组随访,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T1期(≤7cm)的肾癌适于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但术前应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及器官的粘连程度,是否靠近肾蒂,肥胖患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患侧后腹腔手术史列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禁忌证。<4cm的肾癌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还是肾部分切除术目前仍有争议,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提高及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进一步优化,<4cm的肾癌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是可行的。
本研究证实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方法。同开放手术相比,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远期转移及复发率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已成为T1期肾癌根治术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