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23 18:41

  “治未病”是中医药防病治病极具特色的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主要方面,通过中医药特色个体调养,全过程干预疾病发生、生成、发作、传变、复发的危险因素,达到“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的健康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机体状态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机体自身状态而防病治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肝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乙、丙)及其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行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医药干预,促进广大肝病患者早日康复!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风险因素与保健防治要点
  1、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HBV进入血液有以下一些主要途径: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酒精是除肝炎病毒外,慢性肝炎、肝硬化恶化的最大危险因素。饮酒后摄入的乙醇80%经胃和小肠吸收,90~98%在肝脏被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对肝脏均具有损伤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变化,如高尿酸血症、低血糖症、酸中毒、脂肪泻和高血脂症,加剧了肝脏的代谢紊乱,加重了肝细胞病变,进而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中毒又可造成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影响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病毒的能力,使疾病迁延不愈,发展成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酒精还可能是一种辅助致癌物质,若再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乙肝病原携带者患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20到30倍,长时间的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80%的肝细胞癌的发病与肝硬化有关,约有1/4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会患肝硬化或肝癌。有调查显示,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较HBeAg阳性的患者临床症状更重,更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短期内可能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年龄大于50岁、有长期饮酒史(饮酒量大于75g/天) 、有出血史、甲胎蛋白大于50μg/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70%、血小板计数小于60 ×109/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70%。这些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引起大家的极度重视。在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风险人群,其4年中肝癌的累积发生率可达61%。对于这部分高危患者非常有必要缩短肝癌相关指标(如甲胎蛋白、超声波检查等)的临床检测周期,这样可能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中国台湾地区近期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抽烟会增加慢性乙型肝炎转变成肝硬化的风险。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瘾君子如果每天抽烟多于20支,患肝硬化的相对危险是不抽烟者的2.1倍。这是因为香烟中的化学物质需要肝脏代谢解毒,抽烟会增加肝脏负担。乙型肝炎流行调查显示,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继续抽烟,将比不抽烟的患者更容易患肝硬化和肝癌。另外,老年化也是慢性乙型肝炎恶化的危险因素。患者的肝脏处于慢性发炎状态,年龄每增加一岁,肝炎恶化的相对危险性就提高1.06倍。
  2、重视疾病的预防保健
  1、未病先防,防病于先

  感染乙肝病毒,是发生乙型肝炎的必要因素,如果能够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就能控制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预防乙肝的发生,就必须截断可能的感染,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人群(未感染过HBV的人群)都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其包括:1、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孩子;2、传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3、新加入某一群体的人员,如新入伍的战士、新入学的大学生;4、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5、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员;6、进行血液透析或使用血液制品者;7、性活跃人群;8、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9、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10、注射毒品成瘾者;长期教养机构中的犯人。
  除了注射疫苗预防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来预防HBV的感染。 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共用剃须刀、牙刷和其它器具;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在非专业机构进行针灸、纹身;在医疗行为中,严格执行医疗制度,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实行一人一针一用一消毒,严格消毒易造成创伤的医疗器具(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增强无菌观念,预防医源性传播乙肝。
  但是,如果万一不小心接触了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那也不用恐慌,此时及时到医疗机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也还是能够进行预防的。
  2、既病早治,防微杜渐
  1、正规治疗   首先要强调的肝病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院,不要道听途说,轻信秘方,在门诊经常碰到一些病人在外服用秘方,在病情无法控制时,转诊而来,往往病情很重,治疗效果也不好,这里没有刻意贬低秘方的作用,但大多数秘方都未有符合疗效评定的正规临床观察,难免鱼目混珠。其次是有些病人治病心切,不论在哪级医院看病,都不放心,经常是同时在不同医院找不同的医生看,同时服用所有药物,其实,对病情反而不利,因为治疗药物不是越多越好,药物代谢都要经过肝脏,服药过多,会加重肝脏负担,进而加重病情。
  2、正确治疗  有些肝炎病毒阳性的患者,也不管有无抗病毒指征,是否能够抗病毒治疗,就随意开始或服用抗病毒药物,或注射干扰素治疗,这样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抗病毒疗效,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还有部分病人,已经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抗病毒治疗,却不遵循医嘱,或私自减量、或间断服药、或擅自停用,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取得疗效,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中医药治疗肝病以其疗效确切而在肝病治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部分病人,只要见到肝功能异常时,也不管中医如何辨证,是否有热象,就擅用一片苦寒的清热解毒之品,长期服用往往不仅不能使病人病情得到缓解,反有可能加重。
  3、及时治疗  慢性肝病、急剧加重的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由于疾病后期发展多呈不可逆转之势,如就诊时间稍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此时往往不管如何积极治疗,病情都会进一步发展。临床中,常可遇见一些慢性肝炎的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乏力恶心等症状,还常常或因琐事或因工作等种种原因,拖延就医,待到病情危重不得不来就医时,已经很难力挽狂澜。部分肝硬化患者,常常是已经发展到出现了大量腹水,大腹便便时,才来就医,一经检查,往往已是肝硬化晚期――失代偿期了,错过了阻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良机。慢性肝病患者必须及时就诊,切莫延误战机。
  3、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肝病,三分治病十分养。在急性期或重型时或许需更多依靠医护人员,但到恢复阶段和慢性病程时,则主要就靠患者自我调摄保健,肝病调护有以下四大关键之处:
  1、饮食宜忌需注意
  肝病饮食的基本原则是“高蛋白质”“充足热量”。原因在于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能提高肝脏的代谢功能,促迸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和肝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病情得到改善。当然,这一原则也必须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病情重、在肝病活动期、肝病晚期,则不宜应用高蛋白质饮食;慢性肝炎病人以及其他病情稳定的较轻的肝病病人就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一原则,而只要能保持营养充分即可。
  充足的蛋白质   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成与分泌血浆白蛋白。正常人每天约合成10~16克血浆白蛋白,分泌到血液循环中,发挥重要功能。肝脏疾患时,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醇和药物中毒等,均引起肝细胞合成与分泌蛋白质的过程异常,使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功能。正常人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60天,因此急性肝损伤时(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不明显。但慢性肝损伤时(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每天仅能合成3.5~5.9克血浆白蛋白。因此,必须提供丰富的外源性白蛋白,才能弥补肝组织修复和功能,改善对白蛋白的需要。一般认为,每天至少提供蛋白质1.5~2克/千克,最好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瘦肉、鱼虾、乳类、禽蛋及豆制品等,尤以因低蛋白血症而形成大量腹水的肝硬化病人更需要供给高蛋白质饮食。但进食蛋白质食物也需要有度,对于肝炎急性期、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消化道反应较重的患者如给予高蛋白饮食,不仅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腹泻,而且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恢复不利。 此外,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可经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氨和其他有害物质,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对于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或曾经有肝性脑病的病人,还是需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取。肝昏迷病人在清醒后,可每天给予蛋白质0.5克/千克,若耐受良好,可增到每天1.0克/千克,直至每天40~50克。最好进食以牛奶等乳制品为主的动物蛋白,因乳制品产氨最少,其次为蛋类,而肉类则产氨较多。目前推广应用植物蛋白来代替动物蛋白,这样每日摄入量可增加到40~80克。植物蛋白的优点:1、含芳香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少;2、含纤维素丰富,能调整肠道菌丛对氮质代谢作用,促进肠蠕动;3、植物蛋白质中某种氨基酸有降低氨生成的潜在作用。
  适度的碳水化合物(糖类)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众所周知,1克糖在体内完全分解氧化,和产生4.1千卡热能。人体所需要的热能50%~70%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为谷类、薯类和豆类。每天摄入的热量约2000卡左右。急性肝炎病人,消化道症状明显,进食甚少时,可给予一些高糖食品,甚者可静脉输入10%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证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热能。同时肝脏可以将消化道吸收来的葡萄糖转变成糖原,丰富的肝糖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并能增强对感染和毒素的抵抗能力。肝硬化使肝脏调节血糖的能力降低,容易出现低血糖。因而患者应适量补充一些糖。除一日三餐外,还应在餐间补充一些甜糕点,补糖量和糕点一次量不宜过多,以25~50克为宜。肝病患者,尤其伴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病人也切忌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糖类和甜食,以防止血糖增高,且摄入的糖类在满足了合成糖原和其他需要之后,将在肝内合成脂肪,并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从而引起肥胖、脂肪肝等。另外,糖类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荷过重而功能不全,造成食源性糖尿病。
  适量脂肪    肝脏是脂类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转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障碍时,胆汁的合成、分泌减少,对脂肪消化不良,出现厌油腻等症状。摄入脂肪过多时,尚可出现脂肪泻。故应限制脂肪摄入,尤其在肝炎的急性发作期。但脂肪摄入过少则又影响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A、D、K、E和β-胡萝卜素的吸收,所以又必须予以适量的脂肪。每天40~50克,占总热量的25~30%。动物性脂肪应尽量少吃,应以植物脂肪为主,如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其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油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故称必需脂肪酸。在缺乏必需脂肪酸时,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肝内脂肪外运受阻,易形成脂肪肝。为了保证低脂肪,菜肴的烹调方式应当以蒸、煮、烩、炖为主,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充足的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低分子化合物。它们既不是构成组织的原料也不能供给能量,但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在物质代谢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水解,增加胃肠蠕动和腺体分泌,有助于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维生素C能促进糖原合成,增进机体免疫力,并有解毒和抗癌作用。所以病毒性肝炎病人应常规服用维生素B1和C。维生素E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有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及保护肝细胞膜与肝细胞内微器膜系统的作用。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需物质。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病毒性肝炎时,对维生素需求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病人由于消化不良,食欲锐减,摄入维生素量不足;2、感染发热等对维生素消耗增加,同时需求量亦增多。所以病毒性肝炎尤其病情活动时,必须从体外获得丰富的维生素。新鲜水果和蔬菜是含有丰富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最好食品。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中,由于蕃茄、桔子和鲜枣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米糠、麦麸、黄豆、酵母和瘦肉等食物中。维生素E在植物油中如麦胚油、棉籽油和大豆油中含量丰富,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黄中含量亦多。维生素K1在绿叶植物中,如苜蓿、菠菜等及动物肝中含量较丰富。维生素K2是细菌代谢产物。人体肠道细菌能够合成。对于肝硬化腹水因应用利尿剂引起低血钾的患者,可以相应补充含钾高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柑橘等。在进食水果时应注意:进食需适量、水果要新鲜、熟透,要细嚼慢咽,有所选择,水果还应清洁干净,防止农药残留。
  严格禁酒   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禁止饮酒。因肝脏几乎是酒精代谢、分解的唯一场所,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肝病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有些患者认为少量饮酒或偶尔饮酒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含有酒精的溶液,即使含量再小,进入机体后都需要肝脏的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辅酶I转变为还原型辅酶I的增多,使肝小时中央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环死和纤维化,且酒精浓度越高肝损害越严重。肝炎患者肝脏本身有损害,肝功能降低,酒精代谢所需的各种酶活性降低,分泌减少,更影响了肝脏对酒精的解毒能力,此时酒精对肝细胞的损害更为严重,喝酒就犹如是对肝脏落井下石。总之,肝病患者饮酒,百弊而无一利,必须十分谨慎。
  饮食适度,慎防出血    肝硬化病人每日饮食应尽量多样化,食物烹调要软烂可口、容易消化,且最好少食多餐。对于有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不能吃辛辣过热及含粗纤维过多的食物,如胡椒、芹菜、竹笋等;必须禁食煎、炸、坚硬、粗糙、刺激性、带刺的食物,以防止刺破食道血管而引起急性大出血。当肝硬化患者有下肢浮肿或腹水时,还要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在医生指导下吃低盐或无盐饮食。
  2、身心并调莫轻视
  慢性肝病患者多病情缠绵难愈,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迫于家庭、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出现心情忧郁、沮丧、消极、悲观、焦虑等心理定势。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常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的反复以及对预后的过分担忧,造成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有的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整天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现代医学已发现,情绪与肌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情绪上的波动常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影响肝病恢复。肝病病人应该从思想上正确对待,在情绪上保持乐观,用积极生活态度对待疾病、对待人生,动员发挥自身的力量与医护人员一起与疾病作斗争,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癌症患者的身上已证实。得病是不幸的事,但急是急不好的。患者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既要重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又不能对疾病过分担忧或者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更何况部分病毒性肝炎属自限性传染病,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其实肝病患者的情绪波动,急躁易怒,也是肝病的一种病态表现,俗话说“肝火上炎”,患者也不必过分紧张,只要正确对待,及时疏泻,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性情,豁达乐观,就一定能战胜不良情绪。另外,也要注意另一种现象,在肝硬化代偿期,较长时间的肝功能稳定,患者的情绪也愉快,这时往往因容光焕发而易自我松懈,对疾病掉以轻心,有时甚至处于一种情绪亢奋状态投入工作,这时就容易忽略一些症状,耽误诊治。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脏的联系密切,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脏具有疏畅气机,调节清志,促进胆汁分泌与疏泄,协助脾胃消化的功能。肝的功能正常,就会心情舒畅、气机调顺;反之,怒伤肝,不良的精神刺激反过来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出现胸胁胀痛,食少纳呆等症。因此肝病患者必须要树立坚强意志,稳定情绪,思想乐观,心情开朗,为人处事应胸怀坦荡。通过心身调理,辅以药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可完全康复,慢性病者病情亦可长期稳定。快乐的心情胜过十副良药,良好的心理环境对配合治疗非常之重要。相反,有的病人病后愁眉不展、痛哭流涕、草木皆兵、日夜难眠,致使肝病长期不愈;有的人因鸡毛蒜皮、蝇头琐事就暴跳如雷,事后又以酒浇愁;结果以昏迷而罢盏;有的人因与别人吵架而诱发肝昏迷 ,最后与世长辞……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云:“旷达者长寿,忧伤足以致命”。
  3、劳逸结合效果好
  在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更应注意。卧床时间一般要持续到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20~30μmol/L),方可起床活动。起初可在室内散步等,以后可随症状和肝功能的改善及体力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活动量的控制,一般认为以活动后不觉疲劳为度。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人体在卧床与站立时肝脏中血流量有明显差别,前者可比后者多40%以上。卧床休息,不仅是能减少体力和热量的消耗,还可以减轻因活动后糖原过多分解、蛋白质分解及乳酸形成而增加的肝脏负担,同时增加肝的血流供应量,提高了对肝脏的供氧和营养,利于肝组织损伤的修复,促进病情稳定。如不仅不休息,而且劳累过头,则情况恰恰相反,肝细胞还会再次出现坏死,从而加重病情。所以休息对于肝炎病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静养比药物治疗有时效果更好。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卧床休息。若活动太少,同时又营养过度,可使体重持续增加,有形成脂肪肝的可能。此外,病人也可因活动过度减少,导致腹胀和便秘等。
  此外,慢性肝病患者性生活也应当适度。肝炎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可以恢复性生活,但应有所节制。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房事频繁可致肾虚而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对肝炎病人来说,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剧。肝炎恢复期病人以每月1~2次性生活足矣;也可根据夫妻双方健康状况,以不引起困倦、稍休息体力即可恢复为度。乙肝病人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相互感染。
  4、定期复查防突变
  由于乙肝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慢性乙肝也很难彻底治愈,一般病情稳定,也只是阶段性的临床治愈,那么以后是否会再复发,或者发生其他变化,就只有通过定期进行检查来监测。
  那么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好呢?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功能正常的轻症患者,可以6~12个月检查一次,此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就应该及时检查。而肝功能经常波动或有临床症状者,则应不超过三个月或每月检查一次。检查的内容除了化验肝功能外,还要作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以监测体内病毒是否复制,以指导抗病毒治疗。此外,还要作肝胆脾的B超检查。B超是进行这些脏器的形态学检查,可了解肝、脾、胆囊的大小是否正常,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的程度,有无硬化和相应改变,以及是否发生占位性病变等,还可以了解是否伴有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梗阻等情况。B超是无创性检查,既经济又方便。可是有许多患者忽视此项检查,以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没问题,这是一种误解。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多年没有明显的肝功能改变,但最终也发生肝硬化或癌变,如果能定期作B超检查,就可以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慢性肝病有肝硬化倾向,或已经是肝硬化的患者,都至少应每三个月作一次B超检查。由于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发病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还必须在每次复查时检查肝癌标志物,即甲胎蛋白(AFP)。在B超、CT、核磁共振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AFP就会明显升高,就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最有效的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除了常规检查以外,必要时,还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一些比较特殊的检查,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肝穿刺病理检查等。对于肝硬化病人,还需定期复查胃镜,了解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必要时可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往往一些患者经过几次定期复查没有什么问题,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就不愿再复查了。一定不要以为这些常规检查是“白花钱”。因为肝脏中没有神经组织,一般轻度的肝脏炎症活动,患者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所以我们称肝脏为“沉默的脏器”。而一些轻微的乏力、腹胀或消化不良等症状又很难引起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觉察到。待到有肝区胀痛感或上述症状明显时,往往肝脏病变比较严重了。这是因为只有肝脏肿大以后,肝被膜上的神经组织受到刺激才会产生疼痛感,如果等到此时才去检查往往为时过晚,贻误了治疗时机。有些人一发现肝病就已经是肝硬化或肝癌阶段了,那些几乎都是没有坚持定期复查造成的。因此切记一定不能图省事、省钱而忽视定期复查,这个后果有可能要用生命作代价的。
  二、脂肪肝的风险因素与保健防治要点
  1、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是脂肪组织在肝脏的过度储积的一种疾病。科学家们观察到,发达国家患脂肪肝的人数普遍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经济越发达,脂肪肝患病率越高,平均年龄越小。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起了很大变化,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所以有人说,脂肪肝是一种“富裕病”、“现代社会病”。根据对比研究,脂肪肝的发病率与下列事件有关:1、饮酒;2、肥胖;3、糖尿病;4、高脂血症;5、高血压病;6、高能量饮食;7、高动物脂肪饮食;8、饮食不规律;9、多坐少动;10、家族史;11、用药不当。其中饮酒过量和摄入脂质过多,已成为脂肪肝的主要因素。
  脂肪肝有以下几大危害:
  危害之一  直接损害肝脏:脂肪肝是肝脏脂代谢失调的产物,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脂肪肝对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助动因素,可增加肝癌的几率,临床统计数字显示; 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 倍。同时; 由于脂肪肝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 感染甲、乙型肝炎的机会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我国又是个肝病大国,众多的乙肝患者如果再合并脂肪肝的话,脂肪肝可使本来就受损的肝细胞进一步功能下降,必然造成雪上加霜,加快肝纤维化进程,加速发展至肝硬化。
  危害之二  祸及心脑血管:脂肪肝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为脂肪肝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 血液黏稠度增大; 胆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上; 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 血管腔变得狭窄; 弹性减退; 从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甚至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后果,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
  危害之三  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肝脏除了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代谢外; 还肩负着调节血糖的重任; 从而使人体内血糖保持着动态平衡。患有脂肪肝的病人; 大都是肥胖症; 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糖代谢紊乱; 处于高血糖状态。尤其是重度脂肪肝或出现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发生异常; 更影响正常的糖代谢; 导致肝糖原合成障碍;不能将过高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 就会造成血糖持续处在高水平; 引起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后; 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 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 致使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存积在肝内而使脂肪肝加重。脂肪肝与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兼有的话则会相互推波助澜;给治疗带来较多的困难,造成顾此失彼,加速病情恶化。
  危害之四  影响消化功能:胃、肠、肝、胆都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摄取三大营养素(蛋白、脂肪、糖)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才能被机体所利用。食物的消化离不开胆汁; 而胆汁中的胆汁酸盐; 就是由肝脏利用胆固醇为主要原料来转化合成的。患了脂肪肝后; 脂类代谢障碍; 影响到胆汁制造和分泌; 进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引起食欲减退、厌食、吃东西后常感到腹胀恶心等症状。中医认为“肝胆相为表里”,脂肪肝患者中约20一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危害之五  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改造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使肝脏的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脂肪肝患者可伴有脾肿大。脾脏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肿大会造成脾功能抗进。淋巴T细胞、B细胞在脾脏中成熟、分化,脾功能异常抑制了细胞免疫的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更容易被感染。丹麦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酗酒的脂肪肝病人中,某些与酒精和烟草使用相关的癌症发病风险增加(肺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而且患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即使是在不酗酒的脂肪肝病人中,患结肠癌和胰腺癌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二、定期体检早发现
  脂肪肝患者常常因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吃喝无碍、面色红润,周围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也很高,就对之不以为然,认为脂肪肝至多只能算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无需治疗,而忽视它的严重后果。其实,即使是健康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脂肪肝亦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避免将来的严重后果。脂肪肝的出现,往往提示你体内代谢出了问题,是身体给你拉响了代谢紊乱的警报,如果你仍然视而不见,就有可能发展到其它代谢性疾病。肥胖或超重的脂肪肝的发生是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易患因素和危险信号。专家告诫:“脂肪肝任其发展问题比较严重,应该及早调理改善”。脂肪肝早期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至关重要;拖延到中重度脂肪肝,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纤维化,甚至演变成肝硬化,恢复起来就困难了。
  脂肪肝早期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因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只是在常规体检或因高血压、胆石症、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因此,定期体检是发现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在体检检出脂肪肝前,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例如:容易疲劳、饭后腹胀,少量饮酒便肝区不适,饮食稍有不慎还会轻度腹泻等等,往往已经在提示脂肪肝的发生。研究发现,脂肪肝的不适感往往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轻度脂肪肝时,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不适;而到中重度脂肪肝时,患者可明确感到肝区疼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恶心、腹胀及右上腹压迫感,并常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肝脏肿大。但由于脂肪肝者多伴肥胖,腹壁脂肪较厚,触诊多不满意,比较难以在早期发现肝脏肿大的体征,往往需借助于肝脏超声波检查确诊。影像学检查中的B超可初步诊断脂肪肝并判断程度,当肝脏脂肪达到30%时,B超检查即可查出,其敏感度较高,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除此以外,影像学检查中的CT、核磁共振等也是检测脂肪肝的有效手段,可半定量地监测脂肪肝的程度。肝穿刺活检可确诊脂肪肝并判断其病变严重程度。血液生化检验中,脂肪性肝炎最常见的是轻度的转氨酶升高,大多为正常上限的2~3倍,非酒精性脂肪肝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小于1,而酒精性脂肪肝AST/ALT常大于2。
  三、健康生活四注意
  中国人传统的治病概念是“三分靠药、七分靠养”,这对脂肪肝的治疗也是非常贴切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保健措施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疗手段。对于无症状单纯性脂肪肝、仅有甘油三酯轻度升高的患者,不一定需要用药,加强自我保健就能消除病患;对于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患者,自我保健措施也是治疗方案中的重要部分。
  1、祛除病因;坚决戒酒
  如果脂肪肝的病因明确,自我保健的第一步就是要远离这些病因,不让其再加重肝脏病变。因肥胖引起者,需大力减肥;合并糖尿病者,要控制好血糖;由药物引起的,应避免再用该药。
  长期酗酒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20%~30%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体内,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越严重。因此不论是否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患者都必须严格禁酒。戒酒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最有效措施。此类患者若能彻底戒酒,消除病因,则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恶化。若是已经因长期酗酒,成为“酒精依赖者”难以戒断而实在无法避免饮酒者,应尽量避免空腹饮酒,可以在饮酒前适量饮用牛奶、酸奶等,在保护胃黏膜,减少酒精的吸收。
  2、合理饮食,纠正失衡
  合理饮食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和控制摄入量2个部分,目的是减少甘油三酯在体内的进一步产生和蓄积,减轻肝脏的负荷。相当一部分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营养过剩所致,患者如能管住嘴巴,即调整饮食的“质”和“量”,病情往往可以控制“一半”。肥胖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本应节食,与治脂肪肝不矛盾。由于体内的甘油三酯多由摄入的糖分转化而来,因此应当减少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如米、面、土豆、糖和甜饮料等,每天摄入总量(相当于米饭)约为女性200~250g(4~5两),男性350~400g(7~8两)。进食淀粉类食物太少也不好,会造成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容易诱发低血糖。
  有人说,我血脂偏高不能再吃油了。这是误解。动物性脂肪可增加体内胆固醇含量,必须避免大量摄入,植物油则不必刻意少吃。正常人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如不超过35g可促使肝内脂肪沉积的消退。
  蛋白质食物应保持在每天100g(2两)左右,足够的氨基酸有利于载脂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体内脂肪的转运。各种畜禽的瘦肉、鸡鸭蛋的蛋白、河鱼海鱼都可以吃。有的营养学家推荐兔肉,认为兔肉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又富含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是脂肪肝病人的理想食物。
  总之,理想的饮食应该是高蛋白低脂少糖的食谱和保持一日三餐的规律。吃不饱怎么办?一是吃饭时细嚼慢咽有利于增加饱腹感,二是可以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补充,既填充胃又补充维生素。水果中大量含有的果糖,难以被身体吸收,对血糖影响不大,可稍微多吃一点。只要坚持几天,原来旺盛的食欲会逐渐下降,胃口会慢慢缩小。
  这里还为你提供一些避免进食过多的小窍门:去超市买东西,不要空腹去;吃饭用小碗;家里的零食,最好放在看不见的地方,一日三餐之外,不再另加夜宵;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进食。如果我们都能做个有心人,能从生活的每个细节着手去调整生活方式,脂肪肝就会日益远离你的生活。
  3、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心脑血管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痛风、骨质疏松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都与体力活动不足有关。在世界许多国家,60%~85%的成人的体力活动都没有达到有益于他们健康的要求。每年约有200万人的死亡是归咎于缺少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性脂肪肝多发在“办公族”,主要因为平日缺乏运动,交际应酬多,喝酒过量,“口福”成灾致营养过剩。因此防治脂肪肝,必须提要高自我保健意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脂肪肝患者的自我保健的“方针”正好与经济运行的准则相反,要对甘油三酯实行“减少收入、扩大支出”的政策。“减少收入”指的是合理控制饮食,而“扩大支出”则是指适量运动,消耗能量。
  除药物、妊娠等所致的脂肪肝外,多数脂肪肝患者都被医生劝告加强体育锻炼,此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少活动、多休息和加强营养的作法截然不同。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非但不要加强休息,反而需要增加锻炼。即使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血清转氨酶增高,也要多运动。如果一味强调休息,则非但不能控制脂肪肝,还可能使患者的体重和腰围有增无减,血清转氨酶异常和脂肪肝持续存在。
  脂肪肝患者几乎体重都超标,肥胖症患者中约半数有轻度脂肪肝; 重度肥胖症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高达60%~ 90%。我国的肥胖标准是:体重指数BMI值等于“体重(以公斤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BMICkg/M2)”,若BMI值大于23属超重,大于25为肥胖。减肥最好方式就是运动和控制饮食。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哪怕能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对预防脂肪肝都是有益的。加强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适合的体锻形式是大步快走(45分钟步行4.5千米)、慢跑(每周5次每次45分钟)、跳舞(每周6次,每次1小时)、骑自行车(每周4次,每次1小时,骑行14.5千米),以及上下楼梯、拳操、游泳、打乒乓球等强度小、节奏慢的有氧运动。刚开始运动时,运动量可因人而异,以微微气喘、心跳达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度,此后可逐渐提高运动量。靠爆发力的大强度、快节奏的剧烈运动,如短跑、跳远、投掷、单双杠、踢足球等,主要需从体内无氧酵解途径获得能量,消耗脂肪不多,因而对脂肪肝并无多大益处。坚持必要的锻炼可以维持理想的体重,但不论节食还是运动都贵在坚持,不能两天捕鱼,三天晒网。
  4、谨慎用药,保护肝脏
  许多患者经常辗转于各大医院或药房询求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事实上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脂肪肝的灵丹妙药,而防治肥胖性脂肪肝这类现代都市病,通过节食、锻炼等措施减肥比保肝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尤其是单纯性肥胖性脂肪肝。
  但是在切实遵循以上几点仍不能或效,或因工作等各种原因不能切实遵循的情况下,必要时可适当辅以保肝、去脂、抗肝纤维化类药物治疗,促进肝内脂质排泄;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纤维化等。
  合理应用某些保肝药物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是有些伴有转氨酶升高的脂肪肝患者即使大量服用降酶药物也无效,因为绝大多数转氨酶升高主要与肥胖有关,有资料表明,体重每降低1%,转氨酶就下降8%,而体重居高不下者转氨酶往往持续升高,即使是应用保肝和降酶药物也难以奏效。而如果能在3~6月内使体重下降5%~10%,就可使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增高的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对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减肥则是确保保肝药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条件。过去大家都比较轻视减肥,连许多临床医生亦错误认为“不需用药就是不需要治疗”。其实,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保肝药物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措施,主要用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脂肪性肝炎患者,是一个短期的强化行为;而需要病人长期高度重视和调整的,是病人的饮食、运动和不良行为的修正。这些非药物治疗措施需要贯彻终身,否则脂肪肝就是治好了也会复发。因此,脂肪肝病人一定要了解主动参与治疗的重要性,力争找出并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千万不要以为单纯依靠花钱买药就可求得健康。
  目前认为,脂肪肝假如不伴有高血脂,那么就不要用降血脂药物,尽管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通常并非因果关系,至今国内外尚无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正规临床试验。为此,有了脂肪肝并非都得服用降血脂药物,而降血脂药物应用不当有时非但不能减轻脂肪肝,反可加重肝脏损伤。其原因可能为脂肪肝的出现代表肝脏对脂质代谢紊乱的处理已达极限,这时候再用降血脂药物就相当于“鞭打快牛”,即脂肪化的肝脏对降血脂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应用不当易发生药物性肝病。当既有脂肪肝又有高脂血症时,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如果是酒精中毒引起的,那么戒酒对降低血脂和减轻脂肪肝都有好处;是药物引起的,能停药则尽量停药,假如不能戒酒或停药而血脂增高又不是太明显就不要管它,因为你“管”它就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对于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如果血脂不是很高,主要通过节食、运动等控制体重和血糖来调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如果治疗3至6月后,血脂还是较高则可使用降血脂药物,但常需适当减量或同时联用保肝药物。有高脂血症家族史并且血脂增高明显者则要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因为这个时候降血脂药物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此脂肪肝患者可以通过请中医专家来辨证调理。中医辨证论治,不仅可以改善脂肪肝的程度,还可以同时调控血糖,降低血脂,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温饱解决以后的广大群众而言,缺少的不是“营养(热量)”,而是运动;急需的不是补品和药物,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当前只要我们做到“少吃、多动,不饮酒、慎用药”,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脂肪肝日益严重的流行现状。

“治未病”理念在肝病防治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一、“治未病中心”实践模式1、上海曙光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总体构架2、中西结合,评估个体健康我们运用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评估系统、道生牌舌脉象仪等先进的中医诊断仪器,并结合个体化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及临床查体等健康体检,对个体进行健康评估。中医体质辨识:根据客户的有关信息,通过KY3H智能系统、专家和KY3H治未病中心的分析、评估,提供体质辨识结论。内容包含中医体质和亚健康测评的
发布于 2023-01-19 23:26
0评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1],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论述。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现代医学防治现状《黄帝内经》有曰“是故圣人不治已
发布于 2023-02-28 04:41
0评论
肾脏的功能一旦受到损害,要逆转非常困难。所以,慢性肾脏病应该树立起一种“治未病”的理念,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肾病的防治中尤为重要。四类人群须防肾病“偷袭”慢性肾脏疾病大多发病隐匿,不易被察觉,尤其是原发性肾病,病因不明,防不胜防,而继发性肾病是一类可以预防的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杨雪军介绍说,四类人群易罹患继发性肾病,须加强防治。代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糖尿病患
发布于 2023-02-22 20:26
0评论
微创理念和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要求“尽可能少或小的创伤”使患者达到和保持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病人付出尽量小的代价”[1]而达到同样良好的效果。如何将微创理念与微创技术应用于肛肠外科是目前肛肠科专业医生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肛肠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指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的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症状;解除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在这
发布于 2023-01-17 22:31
0评论
《黄帝内经》是先秦时期的医学论文集,时代久远,解读不易。书里有一篇论著谈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是后来就有了“治未病”一说,好像是说”病尚未生,就能够治疗“;或者,另一种更完美的演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但即便是后一种说法,也并非是经文的原意---那只是现代预防医学观点的老版本罢了。“疾”
发布于 2022-11-30 18:26
0评论
    中医治未病这一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强调的是摄生养性,防病于未然,即所谓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要求人们调摄精神意志,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讲究四时阴阳,保养人体阳气;合理的膳食结构,生活起居规律。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关键,如对中风,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
发布于 2023-03-22 06:11
0评论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中医治病要“防患于未然”,等到疾病来临的时
发布于 2023-01-20 00:36
0评论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中医治病要“防患于未然”,等到疾病来临的时
发布于 2023-02-24 00:16
0评论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正确引导和积极开展科学的养身理念和实践尤为重要。中医养生理念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作用:大凡提到中医养生,人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药膳食疗、推拿按摩、中药膏方、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方法,能说几句“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耳熟能详的词汇,生活中还会用含芦荟的护肤品美容、在粥里放枸杞、在汤里加山药来滋补身体,以及用针灸减肥
发布于 2023-03-20 21:16
0评论
     “未病”即“疾病未成”,是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不仅包括无病的健康阶段,还包括疾病的早期阶段和隐伏阶段。   “治未病”包括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发生。早期治疗,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积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已病防变,在
发布于 2023-03-26 03:0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