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髓系肿瘤,部分MDS患者有“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1(RAEB-I)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H)→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这样一个自然病程演进过程,为研究髓系肿瘤恶性克隆演变的一个极好的疾病模型。近年,几个大系列的MDS患者全基因组或靶向基因测序研究的完成,初步揭示了MDS发病的分子基础。
1、MDS患者的受累基因
MDS的受累基因约60个,共分为以下几大类:
(1)RNA 剪切,如SF3B1、SRSF2、U2AF1、ZRSR2等;
(2) DNA甲基化,如 TET2、DNMT3A、IDH1 /IDH2 等;
(3)染色质重塑,如ASXL1、EZH2等;
(4)转录因子,如RUNX1、BCOR等;
(5)DNA 修复,如p53 等;
(6)黏合素,如STAG2等;
(7)RAS信号途径,如CBL、NRAS、KRAS、NF1等。最常受累基因有SF3B1、TET2、SRSF2、ASXL1、DNMT3A和RUNX1,这些基因突变频率均在10%以上。
基因突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只要符合MDS诊断标准,即使骨髓原始细胞为0,也存在有基因突变;
(2)大部分患者存在2个或2个以上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数随RA→RCMD→RAEB-I→RAEB-II不断增多;
(3)MDS的基因突变谱系不同于原发性AML,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实MDS与AML是2个不同疾病实体,尽管此前MDS被称为“白血病前期”;
(4)RNA剪切体亚基编码基因和DNA甲基化调控基因可能为MDS恶性克隆起始突变基因,其他基因突变主要是参与亚克隆演变。
2、基因突变与MDS诊断分型
关于基因突变与一些临床参数的关系已有初步探讨,如TET2、RUNX1、CBL和NRAS突变与骨髓原始细胞增高相关,TET2、CBL和NRAS突变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相关,NRAS、p53、RUNH突变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相关,p53突变与复杂染色体核型相关,基因突变与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尽管约90%的MDS患者存在有细胞遗传学和(或)基因异常,也就是说可以找到克隆性证据,但现有MDS基因异常,仅发现SF3B1基因突变与骨髓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较特异的相关性,可以用于分型诊断,约70%的RAS和RCMD-RS存在有SF3B1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与预后
现有结果证实,与染色体异常相似,随着患者基因突变数量的增多,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变差。单个基因突变的预后分析表明,SF3B1基因突变预后好,而SRSF2、U2AF1、DNMT3A、ASXL1、EZH2、RUNX1、CBL、NRAS、KRAS等基因突变提示预后差。已有研究将基因突变与MDS的其他预后参数结合,提出了新的预后积分系统,但这些系统有待进一步验证。
4、基因突变与疗效预测
MDS的治疗策略制定主要基于疾病本身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预后分组,以及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如年龄、一般状况评分和合并疾病危险度分组等,结合患者的主观意愿加以制定。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已有基本得到公认的疗效预测积分模型,但已作为一线治疗选择的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却一直尚无可靠的疗效预测生物学标志,最近已有初步研究证实TET2/DNMT3A基因突变是这类药物有效的指标,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尚需大系列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来加以肯定。
5、结语
尽管MDS发病分子基础研究近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和加强:其一,MDS受累基因较多,临床作为常规检测尚存在卫生经济学瓶颈,此外,有些基因突变发生率极低,且其临床意义也不明确,因此,现阶段至少可以将SF3B1、TET2、SRSF2、ASXL1、DNMT3A和RUNX1 等基因列入MDS常规诊断;其二,现今对已发现的基因异常在MDS发生、发展和演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特别是基因之间如何通过协同来起作用更是了解甚微,下一步研究重点将是通过对不同亚型、不同细胞遗传学异常亚组患者克隆演变规律的探寻,通过体外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有望从分子水平来真正剖析MDS的发病分子机制;其三,已有资料证实,MDS患者体内存在多个不同基因突变组合的亚克隆,因此,患者治疗完全缓解后复发是原来发病克隆的复发?还是另一克隆获得生长增殖优势重新发病?此外,不同恶变的亚克隆是否对不同药物敏感性不同?只有对诸如这类问题的回答,才有可能提出一个基于分子异常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发布于 2022-10-08 11:4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文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常见病,作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之一,严重性不亚于淋巴瘤、白血病,愈后较差。重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半年左右,一般在2-3年。MDS以骨髓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衰竭为主要表现。贫血会引发患者疲劳乏力等症状。白细胞少就相当于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一样,环境中间的病菌随时来侵袭患者,他随时会感染威胁到生命。血小板减少后可引起出血,严重者出现脑出血、便血及尿血
发布于 2023-01-05 06:11
0评论
从正虚瘀结论治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初探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disease)是2001年WHO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新设立的一大类髓系肿瘤,作为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临床、血液学具有骨髓增生异常(MD)和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双重特点,即骨髓中髓系细胞1系或2系具有MDS的病态造血现
发布于 2023-02-23 17:31
0评论
一、概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发生在多潜能造血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造血细胞不可逆的数量和质量异常为特点,表现为贫血、感染或出血及较高的白血病转化率。作为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临床检出率不断提高,近年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临床回顾性研究,总体MDS转白率只有30%左右,多数MDS患者不是死于白血病,而是死于由于血细胞减少所致的感染、出血和输血相关疾病。其中
发布于 2023-01-19 01:01
0评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及遗传学改变多种多样的血液病,临床至少分为5种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难治性贫血(60-80%)、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50-60%)及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血小板减少(40-60%)为主,并逐渐恶化;另一大类则骨髓中已经存在过多的原始细胞(5%-20%),为恶性肿瘤细胞。两大类都可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后者已离白血病很近,具有与白血病一样的疾病本质。这类
发布于 2023-03-05 18:01
0评论
骨髓是人体造血的场所,含有造血的种子细胞,学名造血干细胞。由于疾病的影响,骨髓不能正常造血,人体就会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英文简称MDS)就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一组疾病。尽管此病预后不佳,但医学发展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患者应与医生合作,积极配合治疗。1、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目前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
发布于 2022-10-08 10:13
0评论
在研制壳聚糖的基础上,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开发了一代有创新性的产品--加酶壳聚糖保健食品,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号。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复合酶与壳聚糖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复合酶是由多种酶组成,它们是从天然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经过高新技术分离、提取和纯化而成,是一种营养和保健兼用的纯天然食品。本研究在于研制出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与高纯度的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
发布于 2023-08-03 19:07
0评论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局灶节段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主要是指激素抵抗、激素依赖及经常复发。激素抵抗是指足量糖皮质激素(1mg/kg/d)治疗12-16周不缓解;激素依赖是指最初缓解后于减量过程中复发或停药2周内复发;经常复发是指最初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2次或一年内复发3次者。重度肾病综合征是指血浆白蛋白小于25g/L,血管容量下降,血浆渗透压显著下降,
发布于 2023-01-05 23:46
0评论
概述
HELLP综合征是妊高症的严重并发症,我国来说该病发病率约2.7%,对于多产妇、>25岁和既往不良妊娠史者来说,发病率更是较常人高,由于本病对患儿及母亲的危害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HELLP综合征的治疗。
步骤/方法:
1、
积极治疗妊高症以解痉、镇静、降压及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为治疗原则;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肝功能等各项参数改善从而平均动
发布于 2023-02-07 18:27
0评论
(1)感染: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自尿中丢失,血浆蛋白降低,影响抗体形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使病人全身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感染,如皮肤感染、原发性腹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甚至诱发败血症。
(2)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常有高脂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容易发生冠心病。有人报告肾病综合征病人的心肌梗塞发生率比正常人高8倍。冠心病已成为肾病综合征死亡原因的第三因素(仅次于感染和肾功能
发布于 2023-03-13 16:52
0评论
近段时间,不断有朋友报道说发生了心包积液-肝炎综合症(安卡拉病)的问题,并且引起的比较严重的后果,严重的死亡率高达80%,如此高的死亡率引起大家的恐慌,并引起广泛人群的高度重视。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下分析。
一、病原:本病经多方面的研究证实确定就是腺病毒感染。本病毒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I亚群禽腺病毒)禽腺病毒C种血清4型(FAdV-4)。而对于腺病毒来说,在我们养鸡上以前接触的腺病毒主
发布于 2024-02-27 05:43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