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是上肢与胸廓的连接部,是灵活与稳定的关节、力量与精确运动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满足人类的各种功能要求。肱骨近端为肩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骨折往往会对肩关节功能造成损害,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等结构的骨折。其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9%,大部分患者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展,其发病率也必将继续升高、患者的合并症情况日趋复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也随之增加。两方面因素都对骨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手术疗法是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基础。80%以上的肱骨近端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除非累及肱骨解剖颈,一般可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对存在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的患者,非手术疗法也是当然的选择。多个文献报道非手术疗法即使针对Neer分型的二、三甚至四部分骨折,其功能也能取得不亚于手术疗法的结果,骨折不愈合率低,尽管骨折块位置的改善无法同手术治疗相比。当今,尽管应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比例在增加,对于移位骨折、不稳定骨折而言,手术疗法是否真正优于非手术疗法,尚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实验。本栏中,Harm W. Boons的研究对比了保守治疗同肱骨头置换治疗65岁以上的四部分骨折患者的疗效,后者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这也是今年初北欧的芬兰之所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三年的多中心RCT研究,以比较非手术治疗和两种手术方法(锁定接骨板和假体置换)的疗效,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假体置换则出现于之后的50年代。70年代,AO协会推广了接骨板螺钉的概念和技术,并重新对肱骨头假体进行了设计,使得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逐渐普及。在我国,也是在近20年内才开始广泛应用手术方法治疗此类骨折。在手术指征方面,除了开放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浮肩损伤、伴有闭合复位困难的脱位者为绝对指征外,其余病例皆为相对指征,要根据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患者依从性、术者经验和技巧、康复条件等来全面考虑。今年9月,Kanu Okike等学者在Injury发表的关于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高龄、骨折程度严重、合并有其他骨科损伤、合并有肩盂关节脱位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更大,而肩关节外科或上肢外科医生,较之创伤科医生,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
由于肱骨近端骨折同髋部骨折一样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医学问题,近些年,很多学者在内植物开发、手术技巧改进和手术效果提高以及微创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栏中介绍的文献只是近期的点滴。综合多数文献,其出发点不外乎两方面:一是选有效的内固定物,二是考虑肱骨头的血运。内固定物的改进、肩关节假体的发展、各种辅助技术和技巧的应用,无一不是基于两方面。不同的手术技术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骨折类型和不同的患者与骨质条件,也具有各自的缺点和并发症。骨科医生对此部分内容已相当熟悉,在此不予赘述。
无论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无论是内固定还是假体置换,对于肱骨近端骨折而言,规范化的功能康复训练是获得良好功能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往往被很多的骨科医生所忽视或轻视,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和没有康复科室配备的医院。老年患者往往由于恐惧疼痛,自己不能进行有效锻炼;而不正确的锻炼也将影响功能,使手术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过于保守会导致关节僵硬,过于积极又会使关节囊、肩袖的愈合受到损害,从而影响肩关节稳定和功能。因此,术后应及时地由康复医师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指导正确的功能训练。在缺乏专业科室的基层医院,骨科医生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对患者定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必将极大的改善预后、发挥手术优势,最终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