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5 17:51

  日前,在儿童医院急诊室我见到这样一个患儿,2岁多的女孩,由于高热不退先后打了5天抗菌素点滴,胸片检查仅提示有“支气管炎”,在病程第3天时全身出现红色的皮疹,于皮肤科就诊考虑“药疹”可能,给予更换抗菌素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到我处接诊时,热程已至第8天,在检查中我发现孩子除有发热、皮疹外,双眼结膜出现无分泌物的充血,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严重皲裂、出血,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舌苔呈“杨梅舌”样表现,手指端有硬肿样改变,肛门周围检查更发现有轻微的脱屑表现;而在对其连续三次的血常规分析中我又发现,除血白细胞轻度升高外,孩子的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且血小板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据此,我推断孩子可能患有“川崎病”,遂将其收治入院,经进一步完善检查证实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后经过积极的阿司匹林口服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冲击疗法,治疗当日体温就降至正常,在经过一个完整的疗程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遂康复出院。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病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因日本人川崎富作发现而得名,应该说在亚洲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但由于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单位对其认识不够,加之本病有自限性,很容易漏诊和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对川崎病来说其本身并没有多少可怕,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心脏并发症,常见的如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如不及时治疗,其产生的后遗症很容易导致中老年的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据国外权威杂志的回顾性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的患者,幼年时都有类似川崎病的发病经历。

  那么如何正确诊断小儿川崎病呢?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1、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躯干部多型性红斑。

  3、双眼结膜一过性充血,但无渗出物。

  4、口唇鲜红、皲裂、出血,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有杨梅舌。

  5、病初指趾端硬肿,掌跖发红,第二周后开始出现膜状脱皮,亦可见肛周脱皮。

  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具有以上5项主症或4项主症但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即可诊断本病。辅检中,亦可有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逐步升高,ESR加快,CRP(+),血清蛋白电泳:α2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增高等。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可采用心超和心血管造影的手段加以明确。关于它的治疗,除继续沿用常规的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外,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是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大剂量冲击疗法,即总量2g/Kg的剂量分2次应用,对缩短病程、减轻并发症的程度起到很好的疗效。

  总的说来,当基层的儿科工作者们发现有连续高热不退患儿,且经抗菌素治疗无效时,要提高警惕,仔细体格检查和完善辅检,发现有川崎病患儿要及时给予完整的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如何判断小儿“川崎病”?相关文章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
发布于 2023-03-15 18:31
0评论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
发布于 2023-03-15 19:11
0评论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也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
发布于 2022-09-25 17:55
0评论
门诊经常会有孩子在发热时出现结膜下出血,也就是家长认为的白眼球出血。如果是大面积结膜下出血,或双眼持续结膜充血状态,在眼睛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到内科会诊,排除川崎病的可能。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该病迄今
发布于 2022-09-26 08:00
0评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患儿发病时伴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属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日本、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北京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已经成为北美和日本儿童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在我国也是儿科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清,但
发布于 2022-09-25 18:05
0评论
每逢初春时节,天气变化多端,冷热不均,一方面容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活跃。杏福中医张超景主任提醒,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家长要特别警惕一种称之为“川崎病”的小儿急性出疹性疾病。 当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口唇红肿、杨梅舌、眼结膜红肿、皮肤红斑、颈淋巴结肿大等系列改变时,应当考虑到“川崎病”的可能。 无并发症的小儿川崎病预后良好,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病情可在2-3周后逐
发布于 2023-08-01 10:20
0评论
随诊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们在临床看到的病人表现也出现了一下改变,严格用20年前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川崎病很可能会漏掉一些病人,这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有些病人因为治疗混乱或者其它原因,表现不典型,有的甚至只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化验血象白细胞增高,通常都误诊为淋巴结炎,而这些病人往往出现了累计心脏的表现时才想到川崎病,这是往往晚了,造成的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冠状动脉巨大瘤病人,遗憾终生。为此,为了降
发布于 2022-09-25 17:05
0评论
随着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川崎病心脏后遗症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急性期不留有后遗症或出现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扩张而恢复期无新的病变发生,预后良好。另一方面,急性期若出现中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存在的部位推测是否有演变为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关于这种方法目前已得到一致的公认。基于这些方面的认识,这个管理标准以临床医生为对象,经过对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的病程观察而制定的,包括运动管理
发布于 2023-03-15 17:46
0评论
川崎病(KD)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川崎病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川崎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
发布于 2022-09-25 17:20
0评论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5-12175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包括冠状动脉的位置、走行及内径大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结果:所有患儿的超声图像均清晰,以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心尖五腔切面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为最佳。4例符合动脉瘤诊断,
发布于 2023-03-03 14:0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