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5 17:46

  随着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川崎病心脏后遗症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急性期不留有后遗症或出现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扩张而恢复期无新的病变发生,预后良好。另一方面,急性期若出现中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存在的部位推测是否有演变为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关于这种方法目前已得到一致的公认。基于这些方面的认识,这个管理标准以临床医生为对象,经过对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的病程观察而制定的,包括运动管理标准。希望临床医生参照这一标准进行处理。

  1、无冠状动脉瘤

  (发病1个月以内的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仅冠状动脉辉度增加无意义、急性期症状迁延超过2周以上者待急性期症状消失2周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依据)

  (1)经过观察:分别于发病一个月、(6个月)、1年及发病后5年复查,以后按照主管医生、监护人的协议进行随访;

  (2)检查:发病后1个月、1年及以后有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3)运动限制:不必;

  (4)治疗:急性期症状消失后不需继续治疗。

  2、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

  病变:发病一个月时已正常者,按照标准1进行经过观察:按照标准1进行

  检查:按照标准1进行;

  运动限制:不必;

  治疗:急性期症状消失后不需继续治疗

  3、发病一个月时曾出现过的冠状动脉瘤

  (4,5,6的病变)在病程中已自然消退(所有冠状动脉区域经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残留扩张性病变),在此之后不再出现(4)以后的病变者

  经过观察:随访至冠状动脉瘤消失的用药期间,以后每年一次。对于发病1个月时的冠状动脉瘤大小、形态、存在部位应该在以后的随访中进行对比观察

  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合于发病一个月直至动脉瘤消失,以后根据需要进行,对有(4)中残留病变者应选择性地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运动限制:不必;

  治疗:应用抗栓疗法直至急性期以后确认动脉瘤已经消失为止,以后不必继续治疗。

  4、发病一个月时冠状动脉有轻度扩张(ANs or Dil)

  动脉瘤内径在4mm以下的局限性扩张,5岁以上的年长儿小于周边冠状动脉内径的1.5倍u     经过观察:抗血栓疗法期间,以后每年一次

  检查:急性期适当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发病一个月至一年内,尽可能在发病早期(一年内)选择性地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后至少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小儿心脏科医生的判断重复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

  运动限制:不必

  治疗:应用抗血栓疗法直至冠状动脉病变稳定,以后由主管医生的判断而定。

  5、发病一个月时冠状动脉出现中等大小动脉瘤(ANm)

  动脉瘤内径大于4mm,小于8mm,5岁以上的年长儿为周边冠状动脉内径的1.5至4倍u     。

  经过观察:根据小儿心脏科医生的判断进行观察和管理,出院后药物抗血栓治疗期间(大致一个月);

  检查:适当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尽早进行第一次冠状动脉造影。以后再适当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复查。根据小儿心脏科医生判断定期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心肌同位素检查。特别是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的前降支有瘤样扩张及串样瘤,要慎重观察。

  运动限制:按照小儿心脏科医生的判断,禁止进行职业性的运动项目

  治疗:根据主管医生的判断,建议持续应用抗血栓疗法。

  6、发病一个月时冠状动脉有巨大的动脉瘤(ANI)

  动脉瘤内径超过8mm,5岁以上的年长儿大于周边冠状动脉内径的4倍

  经过观察:必须由小儿心脏科医生随访,从动脉瘤内的血栓形成到心肌梗塞最容易发生的3个月危险期,给予抗血栓疗法并进行严密观察。在此期间,很有必要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是否存在瘤内血栓以及应用心电图确定心肌缺血的情况。出院后在药物治疗期间(大致每月复查一次)

  检查: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尽早进行第一次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小儿心脏科医生判断定期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心肌同位素检查观察心肌缺血的情况。

  治疗:根据主管医生的判断,建议慎重的持续应用抗血栓疗法

  运动限制:按照小儿心脏科医生判断,禁止进行职业性的运动项目,并适当控制远期运动量。

  7、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及心肌缺血病变者以巨大冠状动脉瘤为准,和(6)相比,更要慎重对应。

  8、其他

  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病变至少伴有冠状动脉病变,以此为基础;

  急性期瓣膜病变急性期后出现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管理,按照小儿心脏科医生判断对应,一过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应注重一过性冠状动脉病变为准;

   罕见的心肌损害引起的扩张性心肌病样症状者根据心功能的影响程度其管理标准有所不同,由小儿心脏科医生判断决定。

川崎病管理标准是什么?相关文章
随诊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们在临床看到的病人表现也出现了一下改变,严格用20年前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川崎病很可能会漏掉一些病人,这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有些病人因为治疗混乱或者其它原因,表现不典型,有的甚至只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化验血象白细胞增高,通常都误诊为淋巴结炎,而这些病人往往出现了累计心脏的表现时才想到川崎病,这是往往晚了,造成的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冠状动脉巨大瘤病人,遗憾终生。为此,为了降
发布于 2022-09-25 17:05
0评论
要准确、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为了方便记忆,将诊断标准中的6种主要症状按照从全身到局部、从头到脚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热:5天以上;(2)皮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3)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4)口唇皲裂、杨梅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6)指趾端肿胀、脱屑等。典型的川崎病诊断包括发热在内的上述5条以上标准符合,或者上述4条符
发布于 2023-01-20 14:21
0评论
川崎病(KD)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川崎病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川崎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
发布于 2022-09-25 17:20
0评论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也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
发布于 2022-09-25 17:55
0评论
门诊经常会有孩子在发热时出现结膜下出血,也就是家长认为的白眼球出血。如果是大面积结膜下出血,或双眼持续结膜充血状态,在眼睛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到内科会诊,排除川崎病的可能。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该病迄今
发布于 2022-09-26 08:00
0评论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
发布于 2023-03-15 18:31
0评论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
发布于 2023-03-15 19:11
0评论
日前,在儿童医院急诊室我见到这样一个患儿,2岁多的女孩,由于高热不退先后打了5天抗菌素点滴,胸片检查仅提示有“支气管炎”,在病程第3天时全身出现红色的皮疹,于皮肤科就诊考虑“药疹”可能,给予更换抗菌素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到我处接诊时,热程已至第8天,在检查中我发现孩子除有发热、皮疹外,双眼结膜出现无分泌物的充血,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严重皲裂、出血,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舌苔呈“杨梅舌”样表现
发布于 2023-03-15 17:51
0评论
相对成人,儿童冠脉搭桥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儿童冠状动脉最粗仅约1毫米,仅成人的1/3,且需考虑到儿童心脏随生长发育也会增大。赵强教授选择了比静脉更有弹性,但是却更细,获取更难的动脉作为桥血管。从患儿的左手臂和左胸廓内分别分离出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在显微镜下经过精雕细作,在两根直径仅1毫米的动脉上搭成了两座“桥”。在吻合时使用缝一针、打一结的间断缝合,虽然手术因此复杂了很多,但这种吻合口有生长潜
发布于 2023-02-09 08:57
0评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患儿发病时伴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属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日本、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北京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已经成为北美和日本儿童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在我国也是儿科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清,但
发布于 2022-09-25 18:0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