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15 17: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脉扩张及冠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上海地区1998~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内发病率为16.18/10万~36.18/10万;其心血管损害的发生率为25.4%,其中冠脉扩张占68%,其次为冠脉瘤占10%。因此该病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但单剂大剂量IVIG治疗KD将增加血液黏度,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目前IVIG具体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许多争议,同时关于IVIG与KD合并冠脉病变的相关报道目前亦无明确定论;为评价IVIG疗效,探讨符合效益/价值比原则的最佳治疗方案,我们就1998~2008年上海地区KD的大剂量IVIG治疗与冠脉病变发生率作一回顾性分析。

  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上海市儿科心血管学组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KD患者资料表格1952例,其中完全符合要求的1682例,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发病年龄:2.57±2.33岁(0.1~18.8岁);其中男性为2.57±2.32岁、女性为2.57±2.33岁;其中1岁以下490例(29.1%)。

  典型KD的诊断标准根据日本厚生省发布的2002年修订标准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是指6项中只有4项或3项症状者,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法确诊有冠状动脉瘤者;或是年龄小于1岁的患儿中,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壁回声增强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也可诊断。
  KD合并冠脉病变的诊断标准:(1)超声心动图示冠脉内膜回声增强;(2)冠脉扩张:<3岁冠脉≥2.5mm,3-9岁冠脉≥3.0mm,9-14岁冠脉≥3.5mm;(3)冠脉瘤(CAA):不同形状的冠脉扩张,冠脉内径为4-7mm;(4)巨大冠脉瘤(GCAA):冠脉内径:≥8mm。

  二、治疗方案

  治疗KD的IVIG方案为:1、1g/kg×1次(228例);2、2g/kg×1次(568例);3、0.4~0.5g/kg×5次(201例);4、1g/kg×2次(484例);5、2g/kg×2次(7例);6、其它(45例)。

  另有149例KD患者未应用IVIG治疗。所有患者均应用阿司匹林30~100mg/kg.d治疗。
  根据KD的发病特征本研究将IVIG的应用时间区分为1、病程5天内;2、病程5~10天;3、病程10天以上及未应用IVIG。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冠脉病变发生率与不同治疗方案IVIG的相关性研究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在病程5~10天内应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脉病变(CAL)的发生率最低为12.0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而在病程5~10天内应用方案1(1g/kg×1次)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其冠脉病变的发生率为15%,仅次于前者。而在方案1~4组中在病程10天以上应用IVIG其CAL发生率均高于其它时间段应用IVIG,甚至比未用IVIG组的CAL发生率还高;而在病程5~10天内应用方案6的CAL发生率最高为61.54%(P<0.05)。
  讨论:静脉大剂量IVIG单次静脉注射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KD,但由于单剂大剂量IVIG治疗将突然增加血液黏度,从而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2],且IVIG费用昂贵,药源有限,而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评估KD治疗中的IVIG的合适剂量显得尤为重要。KD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害(CAL),CAL发生率约25%左右,是影响KD预后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从KD患者不同IVIG与CAL发生率的研究角度来评估IVIG的合适剂量对KD的治疗及预后是有帮助的。目前认为IVIG治疗KD的机制:1、封闭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IgFc受体,从而阻断了IgFc 段与IgFc受体的免疫反应;2、减少活化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3、通过抑制抗体产生,使针对内皮细胞的抗体减少;4、抑制PDGF-PDGF受体途径的激活,从而防治血管损害。
  由于IVIG具有以上作用机制,因此,其治疗KD可迅速退热、消除急性期症状,降低CAL的发生率。而关于IVIG的剂量,20世纪80年代起为0.4~0.5g/kg×5次,Newbugger等于1991年采用2g/kg×1次的方案证明疗效好于分次给药,CAL的发生率更低。1997年日本的一个回顾性资料显示,治疗KD中应用IVIG 1g/kg者占36.6%,IVIG 2g/kg者占16.9%,IVIG 1.2g/kg者占16.8%;其中应用IVIG 2g/kg者CAL发生率更高。早在1999年国内李永柏等报道,IVIG1g/kg×1次与2g/kg×1次治疗KD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项研究为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KD最佳治疗方案进行了积极探索。2006年覃丽君等报道242例KD患者IVIG的治疗发现1g/kg×1次和2g/kg×1次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低CAL发生率;具有同样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2007年杜忠东等证实单剂2g/kg IVIG治疗KD可以更有效减少CAL发生率;而Sakata则认为单剂1g/kg IVIG治疗KD更有效。
  由于研究样本量的差异,国内目前对于KD的IVIG的合适剂量仍有争议,因此迫切需要多中心、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IVIG的合适剂量。本研究汇集了1998~2008年上海地区50家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的KD住院患儿资料,结果发现在KD病程5~10天应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脉病变的发生率最低12.0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种不同剂量IVIG发生CAL的比较中,在病程5~10天内1g/kg×1次的IVIG依然是很好的选择,其CAL发生率仅为15%;在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是非常适用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治疗方案中KD病程超过10天后应用IVIG组CAL的发生率最高,其原因可能如下:1、这类KD患儿多为不完全KD或KD延误诊断,而这类KD患者往往存在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符合Harada的高危评分,因此即使应用IVIG的治疗,其KD合并CAL的发生率依然最高;2、在KD病程10天以上时,患儿各类炎性因子和血管损害因子已大量释放,中、小血管病变已发生,导致CAL的高发生率。本研究还发现在方案6,即不规则IVIG的使用其CAL发生率为各组最高,达61.54%;这提示不规则应用IVIG对KD的预后是相当危险的做法。
  结论:本次上海地区住院KD的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KD病程5~10天内IVIG1g/kg×2次的剂量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异大,结合中国北方及内地的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有助于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川崎病是什么?相关文章
随诊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们在临床看到的病人表现也出现了一下改变,严格用20年前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川崎病很可能会漏掉一些病人,这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有些病人因为治疗混乱或者其它原因,表现不典型,有的甚至只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化验血象白细胞增高,通常都误诊为淋巴结炎,而这些病人往往出现了累计心脏的表现时才想到川崎病,这是往往晚了,造成的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冠状动脉巨大瘤病人,遗憾终生。为此,为了降
发布于 2022-09-25 17:05
0评论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也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
发布于 2022-09-25 17:55
0评论
门诊经常会有孩子在发热时出现结膜下出血,也就是家长认为的白眼球出血。如果是大面积结膜下出血,或双眼持续结膜充血状态,在眼睛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到内科会诊,排除川崎病的可能。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该病迄今
发布于 2022-09-26 08:00
0评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生于4岁以下,是发疹性热病,伴有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四肢末端硬性红肿,疼痛,指端暴皮,口唇红充血干裂,口腔粘膜炎症,发烧38-40度之间,本症在发烧3-4天手脚背部变硬,类似水肿,皮肤发亮,手脚心和掌心发红,同时有全身红色炎症微疹,似麻疹瘙痒,瘙痒皮疹不形成水疮,眼分泌增多,口唇干裂充查血可有白血球增高,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X线检查有的病人可见心脏扩大,异常
发布于 2023-03-15 16:36
0评论
川崎病(KD)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川崎病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川崎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
发布于 2022-09-25 17:20
0评论
随着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川崎病心脏后遗症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急性期不留有后遗症或出现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扩张而恢复期无新的病变发生,预后良好。另一方面,急性期若出现中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存在的部位推测是否有演变为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关于这种方法目前已得到一致的公认。基于这些方面的认识,这个管理标准以临床医生为对象,经过对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的病程观察而制定的,包括运动管理
发布于 2023-03-15 17:46
0评论
偏方一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克,薄荷7克,牛蒡子、玄参、青黛、芦根各12克,生甘草7克。手足掌潮红者,加生地、黄芩;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川贝母、羊乳根,热势较高者,加生石膏。 偏方二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丹皮、玄参、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各6~12克,生石膏12—16克,淡竹叶7克.仍有表证者,加重金银花、连翘的用量,阴液已耗,加鲜石斛
发布于 2024-11-08 14:59
0评论
要准确、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为了方便记忆,将诊断标准中的6种主要症状按照从全身到局部、从头到脚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热:5天以上;(2)皮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3)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4)口唇皲裂、杨梅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6)指趾端肿胀、脱屑等。典型的川崎病诊断包括发热在内的上述5条以上标准符合,或者上述4条符
发布于 2023-01-20 14:21
0评论
相对成人,儿童冠脉搭桥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儿童冠状动脉最粗仅约1毫米,仅成人的1/3,且需考虑到儿童心脏随生长发育也会增大。赵强教授选择了比静脉更有弹性,但是却更细,获取更难的动脉作为桥血管。从患儿的左手臂和左胸廓内分别分离出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在显微镜下经过精雕细作,在两根直径仅1毫米的动脉上搭成了两座“桥”。在吻合时使用缝一针、打一结的间断缝合,虽然手术因此复杂了很多,但这种吻合口有生长潜
发布于 2023-02-09 08:57
0评论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
发布于 2024-11-08 14:5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