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除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外,亦见于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非风湿性疾病、甚至健康人。
临床上类风湿因子阳性需从多方面考虑:
(1)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麻风、亚急性心内膜炎;
(3)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4)放射性治疗或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的新生肿瘤;
(5)寄生虫感染,如锥虫病;
(6)甚至部分健康人。
2、血沉(ESR)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目前采用魏氏法测定的血沉值,是指第一小时末红细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数。正常血沉值,健康成年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影响血沉的因素很多,故血沉为非特异性指标。但如果血沉持续明显增高,多提示有病变存在。一般认为,用魏氏法测定的血沉,达25mm/h为轻度增快,达50mm/h为重度增快。在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及60岁以上的高龄者,血沉可以轻度增快。
血沉增快主要见于以下几种病理情况:
(1)各种炎症:如结核病、风湿热等,临床上常用来判断病情的活动性及作为动态观察指标。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或外伤后、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可作为恶性肿瘤筛选及疗效判断的标准。
(4)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
3、抗核抗体(ANA)
4、 ENA多肽抗体谱
抗ENA抗体是一种针对细胞核内可提取核抗原的自身抗体,因其抗原可溶于等渗盐水中,故又称之为盐水可提取核抗原。由于其中的抗原成分较复杂,因此也构成抗ENA抗体谱。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抗Sm抗体
以病人名字(Smith)命名。抗Sm抗体对早期、不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抗nRNP抗体
由于其富含尿嘧啶(U),通常又把nRNP称为U1RNP。抗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几乎均为阳性,且表现为高滴度,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重要指标。它还是区分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的有力指标;
(3) 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
这两种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但其他结缔组织病中,这两种抗体也可存在。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的意义更大;
(4)抗Scl-70抗体
因该抗体主要在系统性硬化病中出现,且其抗原分子量为70kD而得名。抗Scl-70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病很特异的抗体,其他结缔组织病很少检出此抗体;
(5)抗Jo-1抗体
以病人名字John而得名。抗Jo-1抗体被视为多发性肌炎的标记抗体,在其他风湿病中很少出现;
(6)抗rRNP抗体
常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中及有内脏损害(如脑病)的患者中存在,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该抗体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阳性率可达40%,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有价值的抗体;
(7)抗RA33抗体
该抗体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可以出现,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因此目前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其他关节炎的指标之一。
5、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
70%的狼疮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些阶段都会出现抗ds-DNA抗体。它对于诊断狼疮的特异性为95%,因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且与SLE的活动相平行,并可作为治疗的估价。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但是,有的无症状患者也会有持续高水平的抗ds-DNA。
6、抗环瓜氨酸抗体(CCP)
抗CCP 抗体检测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
(1)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90. 4%~98%),敏感性也不差(46. 6 %~75. 8 %)。与类风湿因子的诊断敏感性相当,但特异性更高,与抗核周因子抗体的特异性相当,而敏感性更高。虽然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同时检测这4种抗体,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2)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该抗体可先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出现,因此可预测患者从一般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发展。它对类风湿关节炎预测的敏感性为73. 3 %,特异性为92. 6 %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 7 %和75. 7 %,优于类风湿因子和抗核周因子抗体。
(3)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相关,但这需要大量病例资料研究予以证实。
(4)提示预后情况: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CCP 抗体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破坏比阴性患者更严重,抗CCP抗体的含量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有关。浓度的高低可有助于判断预后,浓度高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发生关节侵蚀的危险大。
7、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64%的健康人群与类风湿关节炎未控制的患者在血清中和关节腔积液内,存在GPI。主要有体内T细胞系统和B淋巴细胞系统产生分泌大量GPI抗原进入血清和关节腔内,使得血清中和关节腔内GPI浓度升高,是类风湿关节炎独特的自身免疫生理功能。在RA患者有高效价的GPI存在,常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提示预后不良或治疗过程中药物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当RA患者用药物治疗好转,血清和关节腔积液中GPI 降低,关节肿痛减轻。
8、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一种在多数原发性小血管炎疾病血清中检测到的特异抗体。ANCA一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来检验,并根据其产生的三荧光形态将ANCA分为三种,一种在胞浆中呈粗大颗粒状、不均匀分布者称胞浆型ANCA即cANCA;一种荧光沿细胞核周围分布呈线条状者称为环核型ANCA即pANCA;而在胞浆中分布呈均匀颗粒状,有时核周重染则称为非典型型ANCA。但应当注意在IIF检查中,pANCA与ANA很难区别,判断结果时应当注意。ANCA的靶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种,蛋白酶3(PR3),其为cANCA的主要靶抗原。髓过氧化物酶(MPO),其为pANCA的主要靶抗原。起临床意义为,pANCA阳性主要见于显微镜下血管炎(MPA),ANCA相关性坏死性新月体肾炎(NCGN),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SLE;cANCA阳性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WG),部分MPO;非典型ANCA见于囊性纤维化,感染性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9、抗线粒体抗体(AMA)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AMA阳性率可达90%以上,且抗体滴度甚高,半数以上病人可达1:200―1:6 000。胆总管阻塞性肝硬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皆为阴性。阻塞性肝硬化患者阳性率在3%以下,而慢性活动性肝炎阳性率为90%。正常人阳性率低于1%。据此,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症的鉴别诊断。另外,由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此抗体阳性率亦较高,故对鉴别诊断肝炎也有参考价值。
10、血常规
大部分风湿病会引起血常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增高,血小板异常,甚至三系下降。
11、尿常规
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引起蛋白尿。
12、磁共振
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其在风湿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和广泛,尤其是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使得某些疾病在早期即可得以明确诊断,为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宝贵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磁共振在类风关、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等疾病中应用较多。
磁共振可判定滑膜炎症的宏观状况,如滑膜体积改变时的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和范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与肉芽肿(血管翳)形成、滑膜绒毛与滑膜肥厚等关节炎的早期及其病变活动度。还可分辨肌炎、筋膜紧张、脂肪渗透和肥厚及炎症消长情况。能清楚显示颈椎脱位、脊髓压迫和脊髓扭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