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10 22:13

  目的:评估利用Reekross球囊导管开通长段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1年1月到2013年5月应用Reekross球囊导管对68例髂股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患者(75条肢体)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为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II C、D级。其中男性53例,女性15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9±12岁。肢体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期为3期41条,4期13条,5期19条,6期2条。总结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通畅率。

  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2.0%(69/78),术后ABI 0.77±0.20,较术前0.41±0.12显著提高。56例患者(61条肢体)随访12-40月,平均随访时间26.3±7.1月。术后3月、6月、12月及24月累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8.4%±1.6%、86.7%±4.4%、80.0%±5.2%及69.4±6.3%。

  结论:Reekross球囊导管在治疗髂股动脉CTO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

  腔内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方式,但是对于长段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一直是腔内治疗的难点,易导致介入治疗失败。本文回顾分析利用Reekross球囊开通髂、股动脉病CTO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球囊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资料和方法

  1、治疗方法

  (1)操作过程:所有治疗均在杂交手术室内进行。髂动脉病变选择肱动脉入路,股浅动脉病变选择对侧股动脉入路。放置长鞘于病变近端,利用超滑导丝(0.035”,Terumo,日本)结合单弯导管(MPA或VER,Cordis,美国)到达闭塞段后更换为0.018”导丝(V-18,Boston Scientific,美国)配合Reekross-18球囊导管(ClearStream Technologies, 爱尔兰),在路径图辅助透视下,导丝配合球囊通过闭塞段。若导丝头端能自由活动,提示进入真腔,手推少量造影剂证实。若导丝、球囊进入内膜下,无法进入真腔,则跟进球囊到真假腔交界处,利用高压注射器多角度造影并放大影像,发现交界处内膜裂隙后,在路径图指引下经裂隙破膜。进入真腔后球囊预扩张,交换成超硬导丝放置支架。

  (2)术后用药: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波立维75mg抗血小板治疗,6月后改为阿司匹林继续抗血小板治疗。

  (3)技术成功判定:腔内治疗后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血流通畅,残余狭窄率<30%。

  (4)临床疗效评价:术后第三天复测ABI。分为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缺血症状较术前减轻或消失,ABI增加>0.10;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ABI下降<0.10;恶化:需要截肢,ABI下降>0.10。

  2、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TASC II C及D型下肢动脉长段狭窄及闭塞病变首选血管旁路手术。近年来,随着腔内操作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介入器械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肢长段CTO病变选择腔内治疗。

  但这部分病例往往存在动脉走形扭曲、病变段钙化严重等特点。严重扭曲的动脉走形导致导管、球囊及导丝在通过闭塞段时不能将力量很好的传递到末端,再加上严重内膜及中膜钙化,导致导管或球囊不能很好的跟进通过闭塞段,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同时严重钙化的病变可能划破球囊导致球囊破裂。有数据表明,利用传统导丝球囊技术处理下肢CTO病变,技术失败率达到20%。因此对于这些复杂的病例,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工具极为重要。

  Reekross球囊是一款专门用于治疗下肢复杂多节段钙化病变的球囊导管,其推送杆采用金属输送鞘系统,有一定硬度,能够将近端推送力很好的传递到导管远端,使得该球囊导管有很好的穿透力,同时球囊外径仅为3.9F,能够有效减少推送阻力,这样使得整个系统能够通过扭曲路径及严重钙化的闭塞段,大大增加腔内治疗成功的几率。Spaargaren等利用Reekross球囊导管开通下肢动脉严重钙化闭塞性病变,其技术成功率达到了97%。该球囊导管具有0.035”,0.018”,0.014”三种系统,适配相应规格导丝。本组病例中均采用Reekross-18配合V-18导丝通过闭塞段,技术成功率达到了92%。考虑到所选择的病例均为TASC II C级以上的CTO病变,在没有增加操作步骤及辅助器械的基础上,取得了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使用超滑导丝配合单弯导管选择进入病变段,利用柔软的导丝头端探寻病变动脉真腔内的细小通路。导丝导管进入病变段约3-100px后换用V-18导丝及Reekross-18球囊。球囊始终位于导丝后1-50px以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当导丝前行受阻,跟进球囊距导丝尖端约2-3mm,整体推送球囊与导丝,利用Reekross球囊协同导丝通过闭塞段。对于少数动脉严重钙化闭塞返回真腔困难的患者,可以使用ReeKross球囊对高阻力处进行预扩张,撕开内膜下与动脉真腔间的间隙后再在路径引导下操纵导丝超选进入远端动脉真腔。注意切忌盲目使用暴力导致内膜下假腔向远端通畅动脉长段延伸,扩大病变区域并破坏重要侧枝,甚至因此失去后续转行血管旁路术的机会。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装置和技术,如内膜下技术辅助回真腔设备(如Outback、Pioneer导管)、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等,取得了较高的技术成功率。Setacci等选择传统介入技术失败的病例,利用0utback导管完成腔内治疗,其技术成功率达到79%。叶梦等利用SAFARI技术治疗下肢CTO病变,其技术成功率达到93.3%。但这些方法不可避免的具有技术操作复杂、经济费用高等缺点,部分设备国内尚不能使用,不利于普及。而本组病例利用Reekross球囊导管通过传统介入技术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总之,Reekross球囊导管能够提高下肢动脉CTO病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少、保肢率高。但本研究缺少与传统球囊导管对照,需要后续研究验证。

Reekross球囊导管有什么应用?相关文章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多发疾病,患者经常流脓涕、鼻塞、头痛、记忆力减退,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常因鼻窦口狭窄或阻塞,窦腔内积脓不易排出。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是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鼻窦口周围的黏膜和骨组织,开放鼻窦引流出积脓。但切除手术造成解剖结构的破坏、窦口引流通道黏膜的损伤、术后术腔黏膜的创伤性水肿和炎症、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以及术后瘢痕形成等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因此,
发布于 2023-02-07 05:57
0评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自21世纪初开始进入三维时代后,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平均成功率逐年增加到目前基本进入平台期,阵发性房颤初次成功率50-70%,多次成功率90%以上,慢性房颤单次接近50%多次约70-80%成功率,并发症发生也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着临床证据的充分,近年来房颤的介入治疗主要是导管消融被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接受。相对于不断增加的患者群的健康要求,能独立承担导管消融工作的电生理大夫
发布于 2022-11-24 04:06
0评论
球囊的两个基本作用:一、球囊预扩张利于后续支架的顺利到位:二、球囊的后扩张保证支架的充分膨胀或良好贴壁。球囊的分类有多种,按照球囊的使用特点分为同轴整体交换型(OvertheWire,OTAw).快速交换。型(Rapidexchangesystem,①()及固定导丝的球囊(balloononwire,临床上基本不再使用此类球囊)三种:还包括特殊设计的球囊如灌注球囊、切割球囊、双导丝聚力球囊、载药
发布于 2023-01-04 20:46
0评论
背景: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的出现是冠脉介入史上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减少了支架内再狭窄,然而在真实的世界中,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有(offlableuse),其再狭窄率并不是起初想象的那么乐观,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再狭窄(restenosis)仍然是一个挑战的难题,并且,近几年发现药物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这一致命性的并发症,已严重困扰着从事心血管介入医生。在这一背
发布于 2023-02-11 09:32
0评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在维持窦律,改善症状,活动耐量及生命质量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已成为症状性房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是射频导管消融也有一些问题:1、介入手术时间长,射频导管消融的结果与术者的经验、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培养一位合格的消融医生时间较长,不能广泛推广,临床上面临房颤这一高发病种,成熟好的医生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房颤患者的手术需求。2、安全性有提高空间。3、射频导管消融时患
发布于 2023-02-28 12:51
0评论
多数人都知道“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也知道这些病的严重后果,但很少有人知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实际上,这些病的原因都相同,即动脉硬化,只不过表现的部位不同而已。动脉硬化是牵涉到全身各处血管的一种病,如果脑部动脉硬化较重,就可能产生“中风”;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重一些,就可能出现“心梗”;而下肢动脉病变重些,就可能表现为“下肢动脉闭塞”。动脉硬化的后果就是可以造成动脉血管的阻塞
发布于 2023-03-07 04:56
0评论
概述 血管造影现在主要适用于一些比较难诊断的血管疾病,因为血管比较薄,有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好多的并发症,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步骤/方法: 1、 置入的血管内支架应覆盖整个病变段血管,其两端各应超过病变部位lcm,若放置数个支架,两支架间应互相重叠6~lOmm。 2、 导管鞘应比球囊大IF,便于扩张后球囊撤出。.在PTA术或支架置入中,应熟练运用体表或体内标志作定位。 3、
发布于 2023-07-15 21:32
0评论
尽管动脉瘤颈夹闭术仍是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创伤较大,风险高,尤其是后循环的动脉瘤和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在提倡疾病治疗微创化的潮流中,应用血管径路作为到达和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各种输送系统(如微导管等)和其它器械的发展。颅内动脉的扭曲、狭窄及不规则性,如颈内动脉虹吸部成为颅内导管超选的障碍,使治疗较为困难。而颅内动脉被脑实质包
发布于 2022-12-27 02:20
0评论
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过程中,解脱后的弹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比较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所谓弹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指原本解脱在瘤腔内的弹簧圈受血流冲击或后续弹簧圈的推挤,移位或逃逸到正常动脉里,如果堵塞了该动脉的血流,就会造成该动脉供血区的脑梗塞。那么,如何防止弹簧圈移位或逃逸呢?“腔大口小”的动脉瘤,我们称之为窄颈动脉瘤,弹簧圈不容易从瘤腔内跑出来,我们单纯用微导管栓塞瘤腔就可以了;但对于“腔小口大”的动
发布于 2022-10-20 04:49
0评论
目的:探讨气管镜多种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在气道腺样囊性癌(AC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11至2012.3住院的37例气管腺样囊性癌(ACC),平均年龄51.5±2.3岁。结果:本组中晚期患者(Ⅲ+Ⅳ)占97.3%。CT所见ACC最常受累的部位是气管中下段和双侧支气管开口。管内型5例(13.5%)平均每例接受气管镜治疗3.2±0.5次,包括每例均接受了1次硬质镜治疗;混
发布于 2022-09-25 04:4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