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醫生就已經知道患者有可能發生意識混亂,但基於當時能獲取的證據,他們認為,手術前用於麻醉患者的藥物不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相反,他們的結論是,出現此情況的原因更可能是手術帶來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讓潛在的大腦缺陷或早期階段的痴呆表現出來。不過,過去4年來的研究讓上述假設受到了質疑,一些科學家提出,高劑量的麻醉藥物確實可以增加術後譫妄的風險。近期的研究還顯示,這種情況的危害可能比之前認識到的更大:即使意識混亂消失了,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在數月,有時甚至數年內受到影響。
麻醉過深
麻醉有三種主要類型。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是最溫和的一種,只會麻醉很小的一塊區域,比如單顆牙齒。區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是將藥物注射入脊椎,阻斷神經信號傳入大腦,從而使患者身體的較大區域失去知覺。通常,接受區域麻醉的患者會同時接受較小劑量的強力鎮靜藥物,比如異丙酚——這樣的劑量不會讓患者完全失去意識,但足夠改變大腦活動,讓患者的知覺和反應不再靈敏。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依靠混合藥物,讓患者完全失去意識,無法活動,不會對手術有任何記憶。
儘管麻醉藥物在1846年就出現了,但關於它們究竟是如何起效的,還存在不少疑問。目前為止,最強的證據提示,麻醉藥物起效的原因之一是,藥物會與某些神經細胞表面的幾種蛋白質結合,使之失活,而這些神經細胞通常負責調節睡眠、注意力、學習和記憶。此外,干擾神經細胞的正常活動,似乎可以破壞距離較遠腦區間的聯繫,從而通過某種機制引起意識喪失。
首次發現術後譫妄時,研究者在想,這種情況是否由某些種類的麻醉藥物引起。但是,研究特定麻醉藥物和術後譫妄發生率之間關係的科學家並不多,而且對此並無定論。“沒有哪種麻醉劑可以與術後譫妄脫離干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麻醉學教授羅德里克·G·艾肯霍夫(Roderic G. Eckenhoff)說,“但是,我們也沒法肯定,哪種麻醉劑是患者不能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