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佈雷病(Fabry病)是一種少見的X-連鎖隱性遺傳病,在男性中的發病率為1/40 000~1/60
000。男性法佈雷病患者症狀重且出現早,既往稱女性為“攜帶者”,現已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只是女性患者的症狀相對輕且出現的晚而已。
發病機制為缺乏αCGalA
人體細胞溶酶體中αC半乳糖苷酶A(αCGal A)可水解神經鞘脂類化合物(絕大部分為三聚己糖神經酰胺
globotriaosylceramide,GL3)末端的α-半乳糖殘基,法佈雷病由於致病基因GLA突變,導致αCGal
A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GL3的正常降解受阻,未降解的底物在心、肝、腎、眼、腦及皮膚的神經、血管等多種組織細胞溶酶體中堆積,造成組織和器官的缺血和梗死。
法佈雷病的臨床表現複雜
法佈雷病患者早期可表現為單一症狀,隨年齡增長,逐漸出現多器官損傷的表現。經典型法佈雷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1)肢端感覺異常:始於兒童及青少年早期的間歇性發作性四肢末端(手、足)劇烈的燒灼樣疼痛或刺痛,持續數分鐘到數天,局部無明顯紅腫異常。實驗室檢查缺乏陽性特徵性改變,CRP及各項免疫指標檢查均正常;手足X線骨骼檢查未見異常改變。運動、疲勞、精神壓力或溫溼度的快速變化可誘發或加重疼痛。
(2)皮膚血管角質瘤和少汗:法佈雷病患者常自幼少汗或無汗,不耐熱,時有低熱。隨年齡的增長,在臍下至膝上(所謂“坐浴區”)出現皮膚血管角質瘤,多在臍周、陰囊、腹股溝和臀部雙側對稱性分佈小點狀紅黑色的毛細血管擴張團,伴隨表皮細胞增殖,壓之不褪色,需仔細查體才能發現。
(3)眼部症狀:角膜自中心向周圍擴展的渦輪樣渾濁。30%的男性在裂隙燈下可觀察到晶體後囊細小的顆粒物質呈輪輻樣沉積,稱為“Fabry白內障”。視網膜和結膜可見動脈瘤和血管扭曲。
(4)腎臟病變:兒童和青少年期尿中即可檢出蛋白、管型和紅細胞,隨年齡的增長蛋白尿增多及腎小管功能逐漸惡化,30~50歲逐漸出現氮質血癥及終末期腎病,這是造成法佈雷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5)血管病變:大多數法佈雷病患者中年時會出現心臟病變症狀,重症者可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或心肌梗死。
此外,69%的法佈雷病患者存在胃腸道症狀、腦血管病變、呼吸系統症狀,以及高頻性聽力喪失、陽痿、乏力和焦慮、消沉等心理問題。
除了經典型外,還有腎臟變異型和心臟變異型。腎臟變異型常被誤診為原因不明的終末期腎病,多數沒有血管角質瘤、肢端感覺異常、少汗或角膜混濁等表現,可有中重度的左心室肥大。心臟變異型的男性患者也缺乏典型的法佈雷病的臨床表現,而是到60~80歲才出現以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機能不全等為主要表現的肥厚性心肌病表現,可伴有中度蛋白尿但腎功能正常。
至目前為止,北京協和醫院遺傳諮詢門診共確診法佈雷病患者35例,全部為經典型,考慮與就診的病人以兒童為多有關。
鑑別診斷很重要
法佈雷病的表型變異大,常出現多器官症狀,常規檢查無特異性改變,患者常常到處就醫求診於多個醫院多科室之間。疼痛多被診斷為生長痛、幼年類風溼關節炎、雷諾綜合徵、神經炎、紅斑肢痛症等,甚至被認為是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異常;消化道症狀被認為是腸胃炎、消化不良等;皮疹認為是出血點;出現尿蛋白等腎臟改變的被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等;心臟受累的患者被診斷為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等。
確診本病的關鍵是詳細地詢問病史、家族史和體檢,認識法佈雷病的典型體徵,對疑似者想到進行以下確診實驗。
酶學診斷:
檢測法佈雷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中αC半乳糖苷酶活性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有效、最可信而簡單的方法,經典型患者α-Gal
A酶活性嚴重缺乏,通常低於正常1%。兩種變異型的酶活性也明顯降低,但通常>1%。由於部分攜帶者的α-Gal
A酶活性可在正常範圍,因此通過酶學檢查檢出攜帶者不可靠。
GLA基因突變檢測:
也是確診法佈雷病患者的可靠方法和確定女性雜合子的唯一方法。
在不能進行酶學檢測的機構,皮膚小血管、神經纖維或腎組織活檢觀察到細胞內出現典型的嗜鋨包涵體也可作出法佈雷病的病理診斷。
酶替代治療
酶替代治療(ERT)是目前治療法佈雷病最有效的方法,其能使其代謝和病理異常得到逆轉。美國FDA於2004年批准應用於臨床。ERT可以清除血漿和心、腎、皮膚等重要臟器中內皮細胞內的GL3,對緩解症狀、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但是,此類藥品十分昂貴,目前尚未進入中國市場。
已進入臨床驗證階段的藥物還有“分子伴侶”。這是類似半乳糖的小分子化合物,在體內能與α-Gal
A活性部位結合,促進酶蛋白多肽的正確摺疊、加工及二聚體形成,防止突變的異常酶的錯誤摺疊以及被蛋白酶降解。目前主要應用於還有部分殘餘酶活性的心臟變異型患者的治療。這類藥物是口服制劑,服用方便,副作用小,價格相對低廉。
尚未正式進入臨床的治療還有:糖鞘脂合成酶抑制劑、骨髓移植等,基因療法仍在動物模型實驗階段。
結語
法佈雷病是X-連鎖隱性遺傳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新生突變罕見。男性患者的母親通常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女性攜帶者的每次妊娠都有50%的機會將致病基因傳給後代,也就是說生男孩,有50%的可能性是患者,生女孩有50%的可能性是攜帶者。男性患者的兒子正常,女兒將全部是肯定攜帶者。因此,當一個家族中發現一位法佈雷病患者時,應對家族其他成員進行準確有效的遺傳諮詢。
法佈雷氏病的診斷和治療
發布於 2022-10-16 15:09
法佈雷氏病的診斷和治療相關文章
貝赫切特綜合徵需要與其他許多疾病進行鑑別,包括:
1.其他原因導致的口腔潰瘍
一些口腔科局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可導致口腔潰瘍,如口腔感染、維生素缺乏等,需與僅表現為口腔潰瘍的早期貝赫切特綜合徵進行鑑別。
2.其他原因導致的虹膜炎
如眼部結核感染、眼科局部疾病引起的虹膜炎、其他風溼免疫病導致的虹膜炎等,需與僅表現為虹膜炎的貝赫切特綜合徵進行鑑別。
3.脊柱關節炎
脊柱關節炎常表現為下肢單個關節或3個以
發布於 2024-05-25 00:11
0評論
白塞病國際診斷標準
1.反覆口腔潰瘍:反覆口腔潰瘍是指患者1年內反覆發作3次。
2.反覆外陰潰瘍:由醫生觀察到或患者訴說外陰部有阿弗他潰瘍或疤痕。
3.眼部病變:患者眼部病變包括前或後色素膜炎、裂隙燈檢查時玻璃體內有細胞出現或由眼科醫生觀察到視網膜血管炎。
4.皮膚病變:由醫生觀察到或患者訴說的結節性紅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性膿皰,或未服用糖皮質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現痤瘡樣結節。
5.針刺試驗陽性
發布於 2023-02-10 22:36
0評論
誰也不會想到口腔潰瘍竟然是由皮膚病引起的,白塞氏病的基本症狀就是口腔潰瘍或身體其它部位潰瘍。其實,這種病症不是單純的皮膚病,用醫理來解釋的話,白塞氏病屬於免疫系統疾病。想要避免此病的上身,白塞氏病的預防工作一定要做好。
口腔潰瘍為白塞氏病初發症狀者的70%左右,整個病程中口腔潰瘍發生率高達95%以上。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3毫米,境界清楚。潰瘍為單發或多發,可見於唇、齦、顎、舌、扁桃體、咽
發布於 2023-01-28 16:19
0評論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改變以及頸部損傷等原因壓迫或刺激頸神經根、脊髓、頸交感神經根、椎動脈等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又稱為頸椎綜合徵。本病多發於30-60歲的人。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的改變,本病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從事電腦工作者及缺乏體育鍛煉者。臨床表現依據病變部位及受壓組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輕者頭
發布於 2022-09-28 01:53
0評論
染色體核型分析和FISH技術:該病的特殊面容、手的特點和智能低下雖然能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線索,但是診斷的建立必須有賴於染色體核型分析,因此染色體核型分析和FISH技術是唐氏綜合徵的主要實驗室檢查技術。這兩項檢查還對唐氏綜合徵嵌合型的預後估計有積極意義,由於嵌合畸形患兒的表型差異懸殊,可從正常或接近正常到典型的臨床表現,他們的預後主要取決於患兒體細胞中正常細胞株所佔的百分比率。因此瞭解嵌合型患兒體
發布於 2022-12-10 04:08
0評論
一、基本檢查
1.甲狀腺功能檢查因病程不同而異。
(1)血清T4、T3早期正常,但TSH升高;後期血清T4下降,T3正常或下降,TSH升高。
(2)甲狀腺吸碘率早期正常或增高,但可被T3抑制;後期吸碘率降低,注射TSH也不升高。
2.免疫學檢查血中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抗甲狀腺微粒體(過氧化物酶)抗體(TMA)滴度明顯升高,二者均大於50%(放免雙抗法)時有診斷意義,可持續數年或十餘年。
發布於 2023-12-28 15:50
0評論
高血壓病診斷是明確的,即三次平靜時測量血壓,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和)舒張壓高於90mmHg。高血壓病的治療包括兩個方面,即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前者應從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做起,摒棄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調整心態讓生活變得快樂輕鬆些;後者就是服用藥物讓血壓保持在理想範圍內,同時也要控制血脂及血糖,也就是說降壓的同時積極干預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危險因素,以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總體風險。北京同仁醫院心
發布於 2022-10-21 19:44
0評論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疾病,病變的原因是由於大腦中一群叫“黑質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它們合成一種叫“多巴胺”的傳遞物質,把大腦神經的各個指令傳達到全身各個角落,當“黑質神經元”死亡80%%以上時,合成的“多巴胺”就會減少到不能正常地傳遞大腦信號的程度,帕金森病的各種症狀便會出現。成為了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帕金森病,我們需要了解帕金森
發布於 2023-03-17 13:11
0評論
痔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我國民間有“十人九痔”之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項全國性普查顯示,肛門直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其中痔的發病率最高,佔肛腸疾病總人數的87.25%。患者中又以內痔者居多,佔59.86%,外痔佔16.01%,混合痔佔24.13%。以上情況足以說明痔是常見病及多發病。另外在性別和年齡上,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5,女性發病率稍高,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並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
發布於 2022-09-24 19:58
0評論
1862年雷諾(Raynaud)首先描述一種疾病:寒冷或情緒激動可出現肢端皮膚顏色間歇性改變,表現為先是皮色蒼白,繼而轉為紫紺,再轉為潮紅,最終恢復正常,並指出發病機理是血管神經功能紊亂。本病可見於肢端動脈無器質性病變的患者,也可在肢端動脈有閉塞性病變時出現,同時肢端可併發對稱性潰瘍壞疽。以後學者都將這類疾病稱之為雷諾氏病。1901年Hutchinson指出雷諾所描述的手指皮膚顏色改變不是一種獨
發布於 2022-10-01 17:1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