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神經科常見疾病,新近研究表明,偏頭痛與人格、情緒等心理因素相關,提示偏頭痛可能是一種身心疾患。偏頭痛經常發作、疼痛劇烈、不易痊癒,且常伴有焦慮和抑鬱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偏頭痛患者的心理和社會機能進行評估及干預,對提高其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模式轉化,人們越來越重視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文獻總結偏頭痛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論治情況,以期在以後的臨床治療中注重患者心理調節,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用中西醫理論指導偏頭痛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具有現實意義,從而補充和完善偏頭痛中西醫防治的診療體系。
1、西醫對偏頭痛的國內外研究
偏頭痛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遺傳、神經和血管因素、內分泌因素和免疫因素等有關係。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偏頭痛與人格、情緒等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目前,國外多項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和間歇期均有生存質量下降,工作效率和時間減少,以及各方面功能減弱或喪失。有研究表明偏頭痛的發病與工作性質、睡眠狀況、人格傾向致女性月經週期、家族史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在工作性質方面,偏頭痛的患病率以教師、微機操作者、財會人員最高,這可能與高度腦力集中、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由於偏頭痛屬於心身疾病,其人格特徵一般表現為多疑敏感、固執已見、易煩惱、性格內向。所以,該類患者開展豐富業餘生活,做到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持良好心態,儘量緩解工作中緊張與壓力,注意專業修養及心理調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偏頭痛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與年齡、病程、發作頻率成正相關,即隨著年齡的增長,病程越長,發作越頻繁,其抑鬱、焦慮的比例亦有所增加,但與性別無關。在與EEG的關係中,在伴隨焦慮抑鬱情緒病人中EEG的異常率明顯增加,說明EEG的異常與焦慮、抑鬱情緒有一定的關係。提示治療偏頭痛除控制症狀外,應注意治療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這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生活質量是評價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情況以及各種干預效果的重要方面,已日漸被大家重視。各種生活質量量表也因此廣泛應用,成為一項衡量疾病對患者的影響以及治療效果的客觀指標。國內有人[7]採用艾森克個性問卷、症狀自評量表及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對62例偏頭痛患者進行測試,探討偏頭痛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生活質量,並與正常對照組加以比較。結果偏頭痛組患者的神經質評分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P<0.01);偏頭痛組患者的症狀自評量表各因子分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突出表現在焦慮、抑鬱及軀體化3個方面;偏頭痛組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較正常對照組差(P<0.01),涉及到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4個維度,其中以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並得出結論偏頭痛患者存在諸多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個性改變,且生活質量較差。許賢平[8]等採用健康狀況量表SF一36中文版對122例偏頭痛患者和112例健康者對照並進行現場問卷調查。結果偏頭痛組在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的評分上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0.01);偏頭痛患者生理綜合評分的影響因素有頭痛頻率、頭痛程度、學歷,心理綜合評分的影響因素有頭痛程度、頭痛頻率、病程、學歷。結論偏頭痛患者生存質量偏低,通過控制其影響因素,如頭痛頻率、程度等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藥物治療的用藥類型包括β受體阻滯劑、抗驚厥藥、抗抑鬱藥、鈣離子拮抗劑、非甾體抗炎藥、血管緊張素抑制劑。抗抑鬱藥阿米替林、去甲替林、多塞平、氟西汀、緩釋文拉法辛等,曾嘗試治療偏頭痛,但是多項研究一致支持的預防偏頭痛的藥物。在抗抑鬱藥中阿米替林是唯一的有效藥物。而且三環類抗抑鬱藥尤適用於伴有睡眠障礙和抑鬱的偏頭痛患者。有研究用抗抑鬱藥物帕羅西汀治療的偏頭痛患者,以SF一36問卷為測量工具,分析帕羅西汀對偏頭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帕羅西汀聯合西比靈可顯著改善偏頭痛患者生活質量且優於單用西比靈藥物者。
心理干預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有人觀察了藥物療法和合理情緒行為療法對偏頭痛的近遠期療效,結果合理情緒行為療法能減少偏頭痛發作次數、降低偏頭痛療效評分,近期療效與藥物組相似;同時能夠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改變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應付策略,遠期療效明顯優於藥物治療。
2、中醫對偏頭痛的研究
中醫學將“偏頭痛”歸屬於“頭風”、“偏頭痛”、“偏頭風”範疇。早在《素問?風論》就有“首風”、“腦風”記載。“頭風”一名首見於張仲景的《金醫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中醫認為偏頭痛的病因病機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兩方面,外感頭痛多以風邪為先導,常挾以寒、溼、熱邪上犯清竅,引起頭部經脈絀急而發生頭痛;內傷頭痛常為肝膽鬱熱、痰溼上擾、溼熱中阻和瘀血阻絡。
偏頭痛屬於心身疾病之一,心身疾病在中醫屬於七情內傷的病證。由於“七情”過度,“七情”致病,人體的陰陽失衡,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痰火瘀阻可上蒙清竅,內擾神明,導致偏頭痛等心身疾病的發生。《內經》十分重視心理治療的作用,提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指出針藥治療情志病不效,要考慮到人的心理狀態,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七情”致病特點是直接傷及內臟,以心、肝、脾為常見,其基本病機在於氣機失常,中醫認為肝主疏洩,具有調暢氣機及調暢情志的功能,肝之疏洩太過或不及是產生心身疾病之源,故中醫將治肝放在心身疾病治療的首要位置[。
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若情志不暢,肝氣鬱滯,氣鬱化火,陽亢生風,風陽上擾巔頂,則易發本病。《辨證奇聞》說:“此病得之鬱氣不宜,又加邪風襲之於少陽之經,遂致半邊頭痛也。”頭內為腦髓,腦藏元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只有頭腦功能正常,才能有肝主疏洩、藏血、藏魂、主謀慮等功能的正常發揮,而這種生理狀態的保持又全賴陽氣之升騰。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指出:“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若肝陽升而無制,肝陽化風,風陽上擾則可致腦絡痙攣而痛。《素問?方盛衰論篇》稱“氣上不下,頭痛巔疾”,張錫純稱此為“腦充血頭痛”,認為是“臟腑之氣,有升無降,而自心注腦之血為上升之氣所迫,遂致充塞於腦中血管而作疼作暈也”。《醫學心悟》認為:“偏頭痛,其痛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多系肝經風火上擾所致”,因肝為剛勝,主疏洩,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情志刺激易引起肝木風動,風陽上擾。因此肝風內動,肝陽上擾為本病之重要病機。
張道厚等也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膽,其基本的病機是肝失疏洩,挾邪上擾,頭側肝膽經絡不利,不通而痛,偏頭痛應從肝辨證論治。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氣候驟變、強光刺激、低血糖、酒精類飲料均可誘發偏頭痛,女性病人傾向在月經來潮前發作。這些發病原因,均與肝臟的疏洩功能失常、氣血津液代謝失常有關。任素芳[18]等自擬平肝活絡飲治療偏頭痛120例,痊癒53例,顯效47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5%,且療效優於口服尼莫地平對照組。黎治榮[19]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血管性頭痛63例,治癒28例,顯效23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24%。
綜上所述,偏頭痛是一種身心疾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需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偏頭痛的診治中應注重心理疏導,對緩解偏頭痛,減少發作次數,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