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炎定義
累及視神經的炎症, 視神經是把視覺信息從眼傳送到腦的神經束, 疼痛與暫時性視力喪失是常見症狀。
視神經炎經常與多發性硬化有關, 後者經常導致腦、脊髓神經的炎症及損害。部分多發性硬化的首發症狀是視神經炎。
在亞洲人群中,或許與視神經脊髓炎關係更密切(注:未經觀察研究證實)。
大部分單次發病者的視力最終都能恢復。類固醇激素治療可以加速視力恢復。
視神經炎症狀
視神經炎通常累及單眼,症狀包括:
眼痛:大部分患者有眼痛,轉眼時加重,有時為眼球后鈍痛。
視力下降:大多表現為暫時的,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通常在數小時到數天內發生,運動或熱水浴可惡化視力,也有病人可能出現永久性視力下降。
色覺異常:顏色感知經常受損,與正常顏色相比不夠鮮豔。
光閃爍:有些病人訴眼前有閃光。
病因
確切病因仍然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把包裹視神經的一種物質(髓鞘)當成了攻擊靶,導致髓鞘炎症及損害。
正常情況下,髓鞘幫助電脈衝快速從眼傳送到腦,在腦皮層形成視覺信息,炎症破壞了這個過程導致視力下降。
經常與自身免疫相關的疾病狀態:
多發性硬化:經常累及腦與脊髓,視神經炎患者約有50%的幾率發生多發性硬化,視神經炎後腦磁共振有病灶者風險更高。
視神經脊髓炎:炎症主要侵犯視神經及脊髓,與多發性硬化有相似之處,但腦內病灶更少,視神經脊髓炎相關視神經炎一般比多發性硬化相關視神經炎表現更嚴重。
還有其他自身免疫相關的情況,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病等,也可以出現視神經炎發作。
其他可能與視神經炎發作相關的因素包括:
感染:細菌如梅毒、萊姆病、貓抓熱等,病毒如麻疹,腮腺炎和皰疹等。
藥物:如治療肺結核的乙胺丁醇。
危險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視神經炎的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視神經炎最常影響年輕成人年齡20到40歲。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視神經炎(比例3:1)。
種族:白人視神經炎發病比黑人多。
基因突變:某些基因突變可能增加視神經炎發生的風險。
併發症
視神經損傷:大多有視神經損害,程度輕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視力下降:發病數月後大多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患者色覺障礙可能長期存在;炎症控制後視力下降可能依然不恢復。
治療的副作用:類固醇藥物導致身體更容易感染。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股骨頭壞死等。
檢查及診斷
常規檢查:包括視力和色覺。
檢眼鏡檢查:1/3的患者有視盤水腫。
視覺誘發電位:大腦對視覺刺激的反應。可檢出視神經傳導減慢。
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可顯示視神經炎性改變,注射增強劑可能更清楚顯示視神經和腦內病灶。
MRI觀察腦病灶是否存在可幫助預測患多發性硬化的風險;同時排除視力下降的其他原因,如腫瘤。
血液測試:可查AQP4抗體,特別是嚴重的視神經炎患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相關的血清學檢查有助於鑑別其他病因。
治療方法和藥物
可以自行恢復,類固醇激素有助於緩解視神經的炎症(來自歐美研究)。
通常採用靜脈注射類固醇激素療法,可加速視力恢復,但似乎不影響最終的視力恢復程度(與自行恢復相比)。類固醇激素也被用於減少或減緩多發性硬化發生的風險。
類固醇激素無效的重症患者,血漿置換療法可能有助於視力恢復。
預防多發性硬化
在磁共振腦掃描腦內有病灶的患者中應用藥物治療,可能有預防多發性硬化作用,如干擾素(interferon beta-1a 和 interferon beta-1b)。
預後
大部分患者在12月內恢復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視力。
病因為多發性硬化或視神經脊髓炎的視神經炎有復發高風險,病因不明者也可復發但長期預後相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