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顱內出血,血液積聚於硬腦膜下腔,傷後三週以上出現症狀者。目前對於血腫的出血來源和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其發生率約佔顱內血腫的 10%,血腫常發生於額頂顳半球凸面,積血量可達100-300毫升。臨床表現以顱內壓增高為主,頭痛較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障礙等精神症狀,少數可有偏癱、失語和局源性癲癇等局源性腦症狀。
以往常採用開顱清除血腫並剝離其包膜,但術後病情往往加重,死亡率也比較高。後來改用顱骨鑽孔排除血腫,手術簡單、快捷、安全,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尤其對全身情況差、不宜全麻者,可減少併發症。鑽孔位置多在頂結節處,一般此處血腫厚。在血腫引流過程中,血腫排出要緩慢,以免發生迅速的腦移位,術後若出現病情惡化,應立刻停止血腫引流並進行搶救,即可轉危為安。
年輕患者的血腫膜往往較厚,使腦組織不易擴張,常須開顱剝離血腫膜。
老年人因有腦萎縮,所以易導致血腫復發,術後應採取仰臥,頭部降低3 0〫~ 4 0〫,同時多飲水即可。
血腫內有凝血塊,鑽孔引流會無法徹底清除腫塊,所以易導致復發,此時可用44℃生理鹽水,衝出血腫腔內的全部內容物即可。
血腫腔內可能會有新鮮出血也會導致血腫復發。如再復發,在鑽孔沖洗閉合引流外,還應擴大骨孔切除一小片血腫內膜和蛛網膜,使血腫胺和蛛網膜下腔交通,從而可防止血腫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