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均有增長的趨勢,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發佈的《2006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目前心腦血管病是中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佔據總死亡人數的34%。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必須被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近幾十年來大量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證明,雖然心血管病的深層次病因還不太清楚,但其危險因素已較為明確。所謂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是指在群體中由於某一因素的存在,使心血管病的發生率增加,而當這一危險因素被消除後,可以使心血管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有52個國家參與的Interheart研究提示,一些可檢測、可控制、可改變的傳統因素可以解釋和預測90%的心肌梗死事件。目前公認的可調、可控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代謝紊亂、吸菸、腹型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改善生活行為和藥物治療控制危險因素能顯著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率與病死率。
引起心血管疾病發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人類的動脈粥樣硬化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通常來講,動脈粥樣硬化從最早期的脂質條紋發展到有臨床表現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過程要經過30年以上,而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的存在則可以大大加速這個過程的發展。
對危險因素的控制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是具體、全面地“標本兼治”。近些年國內外發表的一系列指南均提出了危險分層的概念,即對不同危險程度的人群有不同的控制目標,而只有達到相應的目標水平才能最大程度地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還要強調聯合協同地控制共存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發現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常常聚集在同一個體上,其致病作用互相協同,顯著加速了心血管病的進程。
而且這種協同效果並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倍增的作用。Framingham研究發現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吸菸三種危險因素中,並存兩個因素者的心血管病發病危險是隻有一個因素者的4倍以上,而並存三個因素者其發病危險升至8倍以上。
預期的心血管獲益。因此,僅僅單一因素干預是不夠的,目前更強調進行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協同控制。ASCOT研究表明,在高血壓患者中降壓聯合降膽固醇治療與單純降壓治療相比較,冠心病事件、腦卒中減少了36%與27%。CARDS研究也顯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糖聯合他汀治療與單純降糖治療相比較,冠心病事件、腦卒中減少了37%與48%。這些協同干預增加治療益處的證據將進一步推動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的理論和實踐。
我國有1.6億高血壓病患者,1.6億的血脂異常患者,4000萬糖尿病患者,6000萬肥胖人群,以及超過3億的吸菸人群。而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人群對這些疾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均很低。因此,我們臨床醫生更要加強對這些危險因素的關注,在人群中普及對危險因素的認知,並對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地干預與控制。這些無疑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