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穩定關節
例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連枷膝、由於控制膝關節伸屈的肌肉皆麻痺,膝關節鬆軟不穩定,過度伸展,妨礙站立。用支具可以將膝關節控制於正常伸直位置,以利負重。又如下肢截癱的病人,練站立時膝關節不能穩定在伸直的位置,易向前屈曲跪倒,用支具可以防止膝關節屈曲。又如踝部肌肉完全麻痺時,踝部鬆軟成連枷足,亦可帶用連接於鞋上的支具,以穩定足踝,便於站立及行走。
②保護植骨或骨折處以代替負重
例如股骨幹或脛骨幹有大段骨缺損進行遊離植骨後,為了保證植骨的完全成活並防止在具有負重力之前,發生植骨骨折,可用下肢支具保護,此種支具著地負重,重力通過支具傳導到坐骨結節,從而減少股骨或脛骨負重。又如踝部損傷,在骨折未完全癒合前,可以支具保護。
③矯正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
如40°以下的輕度脊柱側凸患者,可以帶用支具背心,以矯正側凸並防止其加重。對輕度髖脫位或半脫位,可用髖外展支架以使脫位復位。對於足下垂,可利用連接於鞋上的支架,以防止足下垂等。為緩解踱頭痛及平足症加鞋墊也是支具之一種。
④代替功能
例如手部肌肉癱瘓無力,不能捏握物品時,可用支具托住腕關節於功能位(背屈位),而於支具的前臂部位安裝電刺激,以刺激屈指肌肉收縮,使恢復捏握功能。有些支具構造簡單,如手指缺損時,可利用固定於前臂支具上的鉤或夾,以握持匙或刀。
⑤協助手部功能練習
此類支具常用。例如為練習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的屈曲,而托住腕關節於背伸位的支具,為練習手指伸直而保持手指屈曲的彈性支具等。
⑥補足長度
例如,一側下肢短縮的病人站立行走時,骨盆必然傾斜,而骨盆傾斜使腰椎發生代償性彎曲,久之可發生腰痛,為了補足短肢的長度,可以加高鞋底,此即補高鞋。
⑦臨時外固定
例如頸椎融合手術後戴用頸圍,腰椎融合術後戴用腰圍或背心。
隨著康復醫學的普及,低溫、高溫熱塑性板材和樹脂材料的不斷問世,應用生物力學設計理論的各類支具不斷被開發,憑藉 其操作簡便、可塑性強等優點,可以代替石膏廣泛應用於臨床。支具按照不同使用部位,可以分為脊柱、肩、肘、腕 、髖、膝 、踝八大類,其中以膝、肩、肘、踝支具應用最為廣泛。現代康復支具完全可以滿足術後制動、康復,功能恢復, 控制關節滲出、本體感覺恢復等不同要求。常用肩關節支具包括:萬向軸肩外展支具和肩關節護具;肘關節支具分為動態肘關節支具、靜態肘關節支具和肘關節護具,踝關節支具根據其作用分為固定、康復行走位和踝關節護具,從術後早期制動,關節功能恢復,到運動中控制踝關節內、外翻,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療、康復作用。